台湾FUN学中心 每周《弟子規-20》信鴿老師互动教案Q-A分享
@这是针对孩子入学后,非教育界的家长,对其子女的日常课业,想要“插得上话”所提出的“亲子共学”高效&有趣&双赢 的因应策略(互动教案),亲爱的、关怀教育的家长们! 让我们跟宝贝们一起加油喔! @
适用素材:<弟子规>谨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研讨主题──登堂入室的基本礼仪
研讨题纲:
一、登堂入室的礼仪步调。
﹝一﹞<弟子规>的作者提醒我们“将入门,问孰存”,你猜想他可能有哪些心态或想法?
﹝二﹞你平日有“将入门,问孰存”这种习惯的学员请举手。
﹝三﹞如果“将入门,问孰存”后无人回答,你的下一步通常会是什么反应?
﹝四﹞你通常会用哪些言语“问孰存”呢?试举例说明之。
﹝五﹞现代的人或许会安装哪些“居家设备”,以便在内室的人知道有客人要进屋内?
﹝六﹞“将入门,问孰存”跟“将上堂,声必扬”各有哪些体贴的人性考量?试说明之。
﹝七﹞曾经躲在门后,想要吓“来客”的学员请举手。
二、确认自己身份的应对进退。
﹝一﹞你会用哪些言语回应对方的“人问谁”?
﹝二﹞在哪些情况下,内室的人才会提问“来者何人”?
﹝三﹞曾经发生过“错认来客”的学员请举手,试举例说明之。
﹝四﹞当你“错认来客”时,你会有哪些反应?
﹝五﹞“错认来客”时,有可能会产生哪些尴尬?
﹝六﹞你或许会用哪些说辞来化解“错认来客”的尴尬?
﹝七﹞在哪些情况下,你会故意不用“名字”来回应内室的询问?
﹝八﹞进入室内前,你可能会有哪些表示客套的小动作?
P.S 著作权归幸哥(信鸽)所有,可自由免费下载,请注明出处,非商业使用。
~本“互动教案”已由杭州传爱天使公益服务中心&台湾振铎学会FUN学中心,于11/26/2017荣誉出版;适合海峡两岸任何程度学生、在教师(或父母)引导下使用,以收“教学相长&寓教于乐”双效,教师(或父母)不妨稍微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毅然跨出“多向互动”的第一步,则教育幸甚! 家国幸甚!
欢迎指教优酷视频AVSEQ01刘正幸老师简介[互动教学与趣味经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zMDgxNDcwOA==.html
敬请关注我(刘正幸)的《中国FUN学梦的台湾实践》~
(转发06/10/2017给有心想要从事 "亲子互动教学" 家长的一封信,其实,对于体制内外,想要安排 "师生互动教学" 的语文老师,也很适用,请大家告诉大家,一起加油啰!)
嗨! Mike妈妈早上好喔! 首先,请您上 "相关网站" 参阅这段<弟子规>的意涵,大略理解后,试着跟孩子一起,用母子都可以接受的白话,把这段<弟子规>的意涵理顺一下,之后,试着跟孩子讨论一下<研讨主题>,或许也可以听听孩子的看法,是否要用另一句话来表达<研讨主题>,这是给孩子营造发表的平台,就算说得不那么好,也要称赞孩子,再来就是,按照 “研讨题纲” 中所设计的问题,依序跟孩子一起探讨该问题的答案,有时答案显然不止一个,请您尽可能不直接提供“固定的答案”,而试着提供一些该问题的有关信息,给孩子参考,如果孩子还难以理解,就顺势再多提供更进一步的有关信息,这样 “步步进逼”,直到孩子“自己”找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为止,之后,再开始进行下一个问题的探讨,......如此依次类推,乐此不疲,孩子只要说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父母就不吝鼓励,赞美有加,父母当然也会有自己的想法,放在心里就好,不必说出来,然后再把自己的想法,当作另一个引导孩子的 “联想触发”,如此多次操作,自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这肯定是跟孩子一起成长的教学美事,非但寓教(学)于乐,而且增进了亲子关系,真是太有成就感啦!!! 此与关怀下一代教育的有心人士,共勉之可也!!! 幸哥 拱手
编 辑 大 意
一、本课程教案之设计乃针对一般传统文化教学易流于背诵、解释、翻译、说教之单向传播,企思改进,以祈能落实「活泼深化」之互动式教学为目标。
二、本课程教案编撰之构思,大多以能营造班级中师生互动气氛为考量,不论是「举手抢答、简易民调、集体创作、即兴发表」,都尽可能与现今之社会脉动产生联结,希望能引发师生共同探讨之兴趣。
三、本课程教案之实施,以教师在每节经文各段讲解后,随即可采用分组竞赛的抢答方式为之。
四、教师不妨提供适度的「开放性思考空间」,请学生从多元化角度尽情地脑力激荡;教师只要从中「穿针引线」,加以诱导即可。
五、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以「简答」为原则,教师可适时加入精要之评析与明快之鼓励,并切忌作无谓的价值批判,以免课程过于冗长。
六、如有一些「意犹未尽」的话题,教师不妨略加说明,增强些许信息,并要求学员就其中之一,发展成一篇《主题研讨(PBL)》式的书面报告,于课后缴交,给予评分;此举不妨与「作文」结合实施,以减轻教师负担。
七、本课程教案之建构,尽可能以「中性」为依归,唯教师不妨因地制宜,加以修改使用,期许或可更提升、激化交相研讨之热情。
八、本课程教案之结构或有疏失之处,尚请方家不吝指正是幸!编 者 谨 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