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是子静坐法》读书笔记

因是子静坐法

先说读后感,这本书的确是很新的,里面都保持蒋维乔先生的原稿顺序,收录很全,但是排版真心不怎么样,这是我读过最蛋疼的书籍了,只能心想~可能是出版社为了保持原貌吧...

PS:例如一个姿势,我得看多篇重复而又有差异的原稿内容,然后自己归纳下才完整...这真的好吗(出版社完全可以把这块总结下,哪怕弄个附录也是说明花了心思的)反正新世界出版社的书以后我不优先考虑了...

于是我便规整一番,写个读书笔记来方便大家也方便我往后温故知新

PS:《因是子静坐法》这本书我读完只花半日,读书笔记却写了两日。希望能帮助对静坐感兴趣却一直不得其门径的同志~

疾病的来源:不论内伤和外感,总不免要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影响内外呼吸的气体交换,所以才容易生病

PS:中国自古相传的呼吸习静养生法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它的微妙就在于 针对呼吸着手

蒋维乔先生认为:人身之血液正犹社会之金融,利于流通。金融停滞社会必起恐慌;血液停滞,人身必生疾病。

中医认为:气与血之间,气可以推动血液运行,统摄血液而使之不溢于脉外,并可化生血液;血则可以载气而行,布达全身,并可生气。

1.静坐法

静坐有两个关键点:端整姿势调节呼吸

PS:七支坐法、腹部呼吸

1.1.准备

1.静坐的时候找一个静室内,开窗关门勿使人扰(很重要)

PS:保持空气流通但要注意保暖

2.准备一个软被褥或者坐垫,坐久了可以垫在下面

PS:单盘的时候一般都会在屁股下垫一个小垫子(目的其实就是让腰更易直起来)

3.入坐前解衣宽带,使筋肉不受拘束

PS:静坐的时候不要穿太紧的衣服,宽松舒服为宜(同样注意下保暖)

:此外还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双腿)、禁欲节饮食(吃饱不要打坐)

PS:配合诸如太极、八段锦、金刚功等外功来内外修炼效果更好

1.2.坐姿

这边我就简单说下最常见的双盘膝单盘膝

  1. 双盘膝:就是把左脚架在右大腿上面,使左脚掌和右大腿略齐,再把右脚小腿牵上,架在左大腿上(示意见图一)
    • PS:这时候两脚掌向上,两大腿交叉,好像三角形,因为两膝盖贴紧坐垫,坐的姿势自然端正
  2. 单盘膝:坐时把左脚小腿架在右大腿上,右脚放在左大腿上(反之亦可)(示意见图二)
    • PS:若入坐稍久身体易向一边倾斜(自己坐姿微调即可)

《因是子静坐法》读书笔记_第1张图片

《因是子静坐法》读书笔记_第2张图片

最经典的坐姿当属七支坐法(常用眼的同志直接闭眼)

《因是子静坐法》读书笔记_第3张图片

静坐的时候不论选择哪种姿势,只要注意姿势端直,身体不倾斜,那么功效就有了

PS:单盘往往容易倾斜,坐久了腿未触碰到地面的那侧腰就容易酸胀,洗澡的时候热水冲冲或者按摩一下就行了(个人经验)

1.3.要点

初学盘腿时入座略长些,两脚必然觉得麻木(尽量多坚持片刻)此时可:

PS:最重要的是每日要坚持静坐,勿使间断!(很多道家经典也都提过这一点,如太乙金华宗旨

  1. 徐徐放开,不麻后再盘
  2. 起身慢慢走走,不麻后再盘

静坐完毕,慢慢睁开眼睛,简单活动下手足(可以简单按摩轻拍一番)不要匆匆忙忙就起身

PS:静坐方向倒是没太多讲究,我是参考金刚功练功方向而坐的(早东晚西)

1.3.1.双手

双手放松不用力,右手背放在左手掌上,两大拇指轻触,轻轻搁在两小腿上贴近小腹指尖当悉任自然,不宜些须着力

1.3.2.头部

头颈要平直,面孔朝前,眼睛轻轻闭合,嘴巴也要闭上舌抵上颚双耳宜如不闻

PS:常用眼的可以闭眼静坐(眼睛微微睁开的目的其实就是减少杂念,若无过多杂念则闭眼即可)

1.3.3.胸臀

1.胸部微向前俯使心窝下降

PS:心窝下降横膈膜便会弛缓(配合腹部呼吸),静坐的时候总是感觉胸闷其实就是心窝没能降下

2.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不可有意用力外凸,顺其自然之姿势即可)

PS:双盘基本后背都是直的,单盘的时候一般屁股后放个小垫子让脊骨更易直立

1.3.4.意念

精神集中在小腹部(下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处)若昏沉嗜睡可以精神集中在鼻尖或者睡足之后再打坐

PS:下丹田比较多是说法就是脐下一寸三分、一寸五分、三寸处。道医中一般都是指气海穴或者关元穴周围(一片位置而不是一点)

个人拙见:上丹田为两眉之间,中丹田为两乳之间,以中医取象类比的思想来看 => 下丹田必然也是一中心线,从神阙(肚脐)至曲骨取中心线那么就是关元穴周围,且关元穴周围有气穴,故愚更偏向于关元穴周围

PS:刚练习静坐还是以蒋先生的一寸三分处为好(再往下也不易感觉和导引)后慢慢过渡到关元穴(意念在小腹部这片区域即可

意念在何处一直是有争议的,但不管怎么说都是在三处丹田的,以上丹田下丹田最多

  1. 上丹田(泥丸、灵台):督脉印堂之处(两眉之间
  2. 中丹田(绛宫):胸中檀中穴处(两乳之间
  3. 下丹田(命门、气海):脐下三寸关元穴

扩:蒋维乔先生意念集中在下丹田的依据是这样的:孕育十月,至脱胎以后,而脐带方落。以此推之,可知人类胎生之始,必始于脐,脐即为其根本。培养草木之根本则以肥料灌溉之。培养人之根本当以心意作灌溉用

1.3.5.呼吸

  1. 呼吸气息的出入应极轻极细连自己耳朵也听不见出入声为妙
  2. 气息应慢慢加长,直至到达小腹(自然呼吸勿用力,达不到小腹部勿急,练久后自可达到)
    • PS:先吸短息,渐次加长

上面说的呼吸注意点是不是感觉很熟悉?对的,正如你所想,这就是就是我们常说的腹式呼吸,只不过蒋先生用语言概括了我们一直常说却不甚详解的腹式呼吸~

下面再具体说下腹式呼吸(自然呼吸)的调节方法

  1. 呼息时,脐下腹部收缩。横膈膜向上,胸部紧窄,肺底浊气可以挤出。
  2. 吸息时,自中徐入新空气充满肺部,横膈膜向下,腹部外凸
  3. 呼息吸息,均渐渐深长,达于下腹,腹力紧而充实(呼与吸的量大致相同即可)
  4. 呼吸渐渐入细,出入极微,反复练习,久之自己不觉不知,宛如无呼吸之状态
  5. 能达无呼吸状态则无呼息、无吸息,而气息仿佛从全身毛孔出入,至此乃达调息之极功(初学者不可有意求之,须听其自然

PS:练习日久,似觉胸膈空松,呼吸静细深长,一出一入,能直达脐下丹田,即为心窝降下之明证


蒋先生还说了一个正呼吸法,与腹式呼吸正好相反,因不是人人能练,且有些弊端,故我就不详说了

PS:用中医解释就是:不动用肾的纳气功能,全凭肺部的张合来呼吸,这样肺部能充分扩展与收缩(那么肺部疾病的人,或者不经常运动的人可能就会应了所谓的弊端)可以等静坐有些功底后再研究

1.3.6.时间

  1. 初习时不可不规定时间,以早晨起床及晚间就寝各坐一次为宜,每日至少必有一次静坐
    • PS:静坐不要中断,每天至少坐上二三十分钟才有效果
  2. 每次静坐时间虽然越长越好,但不要刻意求长,顺其自然即可。每天能坐个30分钟,那么收效就不少了
    • PS:事繁之人,每次静坐以40分钟为宜,能自然延长至1小时更好
  3. 时间不论早晚都行,以起床后静坐为主,就寝前为辅。如果每天就静坐一次,选早晨起床后最好。早起先在床上按摩上下腹,调整呼吸,然后解决下大小便,洗漱完毕后再静坐
    • PS:每晚寝前的静坐能有15~20分钟就行了

1.5.问题

  1. 不静坐的时候杂念反而少,静坐的时候各种杂念
    • PS:平时不是没有杂念,而是被分散了注意力,现在静坐的时候审视内心,这些平时的杂念就出了,练习一段时间便会减少的不必担心(阳明心学里面的静坐就是为了安定内心,然后才能致良知
  2. 静坐的时候腹部呼吸觉得胸中气闷?这是因为呼吸的时候没有推动膈肌的缘故
    1. 吸气的时候从徐徐吸进新鲜空气,使肺底舒张,膈肌便会下降。
    2. 呼气的时候吐出浊气,下腹部收缩,使膈肌上升
    3. 一上一下间膈肌便会灵活,胸部便会觉得空松而不会有闷的感觉了
  3. 静坐的时候听到外界声响后心里杂念就多了
    • 这个是最难处置的,宜收视返听,有声音你也当它没有,时间长了就可以养成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心态了

2.经验篇

2.1.蒋维乔

静坐一段时间后感觉脐下丹田有一股热力,往来动荡,颇异之。再静坐一段时间后丹田中突然震动,虽姿态如常,而身体为之动摇,几乎不能自己控制(在床上会发现床也会有些晃动),觉此热力冲开尾闾,沿价脊而上达于顶,如是者六日,震动渐止(静坐85天出现第一次震动)此后每入坐,即觉此热力自然上达于顶,循熟路而行,不复如初时之动摇。此后旧时所患心悸、腰酸、头昏、耳鸣、咳血诸疾,均一朝尽散,唯胃扩张关于实质之病则未愈,而从此亦不加剧

每日早晚两次,又静坐许久,某日晨起入坐,觉丹田热力复震,之前冲击的尾闾,这次冲击头顶的后部,即道家所谓的玉枕关连震三日,后顶骨为之酸痛。忽觉顶骨砉然若开(顶骨像开裂了一样)此热力乃盘旋于头顶。之后每次入坐都这样,也没有再震动

又静坐许久,某日之夕,丹田复震,热力盘旋头顶,直自颜面下至胸部,而入脐下,复归丹田,震动即止,之后每次入坐,此热力即自后循夹脊而升至顶,由颜面下降而入脐下,循环不已。

2.2.张至顺(扩)

张至顺道长就是意守灵台,贴一下老道长的语录:“人只要安安静静的坐在那儿,天和地的东西全部都归一。人身上只有两个大气,天上一个(灵台)地下一个(命门)打坐的时候静到一定程度忽然间就会出现白茫茫的大雾,刚入大静的时候周围很远的云彩呼突突声音很大,一下子满空都是,把人都包围住了,然后啥也不知道了。一入静后气脉都停了,自己的身体在哪里坐着也不知道了,自己也不知道在哪,就光看见云雾都起来了

PS:意守上下丹田可以类比于小说里的炼神炼体。道长百余岁传授的经验,吾等初坐必然不会出现大雾之景,顺其自然即可(一般意守灵台往往觉得身体越发轻盈


简单归纳一下

《因是子静坐法》读书笔记_第4张图片


扩展(重要)

这块作者书里没有写,逆天主要是从张至顺老道长那边学到的(上文我已经补充了,这边简单看看即可)

  1. 打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身体的保暖,尤其是双膝保暖
  2. 然后从南怀瑾先生那边知晓,静坐的同时伴随着禁欲为宜。

最后说说我这几日的练习感受:(肾气明显增强)

  1. 之前双盘麻到受不了,然后简单敲了下胆经就不麻了(小腿抽筋敲也很有效果),然后就可以继续双盘了
  2. 单盘的时候我起初麻木的时候就换下腿,这样就不影响了。后来发现不去管麻木的腿,一段时间后脚便不再麻,但另一个脚开始有些麻,再静坐一段时间后上方腿的膝盖麻麻的有些胀痛脚裸处有些许麻其他部位一点都不麻,而另一只腿的不再麻了,但脚裸处有些麻,最后松开的时候上方的腿整个热乎乎的,平时按之疼痛的穴位都酥酥麻麻的(eg:足三里、三阴交等)腿热乎乎的维持了很久
  3. 张至顺老道长以前说过静坐也是有消耗的,之前并没有多大感触,后来我关注自己脉象的时候才感触颇深!我第一次静坐有些腿麻和腰酸,这段时间我左有些细弱且整体有些。后来陆陆续续的又静坐了几次,什么感觉都没有了,等到我再摸脉的时候已经恢复正常,当天晚上我单盘静坐了很久(>1h)上面单盘的感触就是这时候的,这晚就莫名的疲劳,晚22:30便睡了,第二天6:00正常起床我再摸脉时,左又重新细弱了整体又有些微,感觉又打回原形了,但那天盘的左腿到现在都一直热乎乎的,所以感觉可能是经络通了一小部分,所以消耗了些许气血
  4. 关于腹内震动我不太确定,今日中午静坐的时候腹部有一种从内敲锣的感觉,和肠鸣音是不同的,这个是最近才有的感觉(我静坐不足一周且陆陆续续,按理不会这么快)我不能确定是否是蒋先生所说的腹内震动感,所以先不写,下次读完因是子静坐法续篇再探讨这个问题...

禁忌还有一点:气感发生的时候尽量不要被打扰和中断

PS:上面我是左腿有了这番感触,后来我又想试试右腿,便重复前面的操作,起初感觉一模一样,但快到膝盖麻麻有些胀痛的感觉时,因娃娃哭闹,所以在气感发生过程中就中断了,腿依然暖暖的,但早晨快起床的时候右小腿有抽筋之状,后我轻拍胆经便消散了,白天穿拖鞋的时候总感觉右脚涌泉穴凉飕飕的。故我怀疑是有些小伤,此后我要么在不被打扰的时刻(如早起、睡前)打坐,要么就直接双盘腿了。

炁体源流中关于静坐的相关摘录(解决静坐问题)

这两段是张道长摘选至《太乙金华宗旨》的精华,也是张道长推荐我们静坐的人看的内容:

回光调息第四

吕祖曰:宗旨只要纯心行去,不求验而验自至。大约初机病痛,昏沉散乱,二种尽之。却此有机窍,无过寄心息,息者自心也,自心为息,心一动,而即有气,气本心之化也。吾人念至速,霎倾一妄念,即一呼吸应之,故内呼吸与外呼吸,如声响之相随,一日有几万息,即有几万妄念。神明漏尽,如木槁灰死矣。然则欲无念乎?不能无念也,欲无息乎?不能无息也。莫若即其病而为药,则心息相倚是也。故回光兼之以调息,此法全用耳光,一是目光,一是耳光。目光者,外日月交光也,耳光者,内日月交精也。然精即光凝定处,同出而异名也.故聪明总一灵光而已。

坐时用目垂帘后,定个准则便放下。然竟放下,又恐不能,即存心于听息。息之出入,不可使耳闻,听惟听其无声也。一有声,便初浮不能入细,即耐心轻轻微微些,愈放愈微,愈微愈静,久之,忽然微者遽断,此则真息现前,而心体可识矣。盖心细则息细,心一动则炁动。定心必先之以养炁者,亦以心无处入手,故缘气为之端倪,所谓纯炁之守也。

子辈不明动子,动者以线索牵动言,即制字之别名也。即可以奔趋使之动,独不可以纯静使之宁乎。此大圣人,视心炁之交,而善立方便,以惠后人也。丹书云:‘鸡能抱卵心常听’,此要诀也。盖鸡之所以能生卵者,以暖气也。暖气止能温其壳,不能入其中,则以心引炁入,其听也,一心注焉,心入则气入,的暖气而生矣。故母鸡随有时外出,而常作侧耳势,其神之所注未常少间也。神之所注,未常少间,即暖气亦昼夜无间,而神活矣。神活者,由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活矣。死心非枯槁之谓,乃专一不二之谓也。佛云:‘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心易走,即以炁纯之,炁易粗,即以心细之,如此而焉有不定者乎。

大约昏沉散乱二病,只要静功,日日无间,自有大休息处。若不静坐时,虽有散乱,亦不自知。既知散乱,即是却散乱之机也。昏沉而不知,与昏沉而知,相去何啻千里!不知之昏沉,真昏沉也,知之昏沉,非全昏沉也,清明在是矣。

散乱者,神驰也,昏沉者神未清也,散乱易治,而昏沉难医。譬之病焉,有痛有痒者,药之可也,昏沉则麻木不仁之症也,散者可以收之,乱者可以整之,若昏沉,则蠢蠢焉,冥冥焉。散乱尚有方所,至昏沉全是魄用事也。散乱尚有魂在,至昏沉则纯阴为主矣。静坐时欲睡去,便是昏沉。却昏沉只在调息,息即口鼻出入之息,虽非真息,而真息之出入,亦寄于此。凡坐需要静心纯炁,心何以静,用在息上,息之出入,惟心自知,不可使耳闻,不闻则细,细则清,闻则气粗,粗则浊,浊则昏沉而欲睡,自然之理也。虽然心用在息上,又善要会用,亦是不用之用,只要微微照听可耳。此句有微义,何谓照?即眼光自照。目惟内视而不外视,不外视而惺然者,即内视也,非实有内视。何谓听,即耳光自听,耳惟内听而不外听,不外听而惺然者,即内听也,非实有内听。听者听其无声,视者视其无形。目不外视,耳不外听,则闭而欲内驰。惟内视内听,则既不外走,又不内驰,而中不昏沉矣,此即日月交精交光也。

昏沉欲睡,即起散步神清再坐。清晨有暇,坐一柱香为妙。过午人事多扰,易落昏沉,然亦不必限定一柱香,只要诸缘放下,静坐片时,久久便有入头,不落昏沉睡者。”

回光调息翻译

吕祖说:“宗旨”只要专心实行去做,不求验而效验自来,大致说,初学静坐的人,不外乎有昏沉和散乱二种毛病。要治疗这种毛病的方法,无过于把心用在调息上面,“息”者这个字,由“自”“心”两字组成,所以说“自心为息”的确,心一动,就有了气息,气息本是心所化出。我们心中的念头来得很快,一霎那间就会产生一个妄念,相应的就有一次呼吸,念头是内呼吸,气息是外呼吸,就像声波和音响一样的相随相应,一天之中有几万次呼吸,就有几万个妄念,像这样下去,人的精神就会耗尽,最终成为槁木死灰。那么干脆就不产生念头了吧?那不行,没有念头是做不到的,这好比说干脆不要呼吸一样,那明明是做不到的事。不如就这个病,下这个药,将心和息紧紧依靠在一起。用这种方法来统一它们。所以在回光时,同时也要调息,调息功法全用耳光。回光是用眼睛,而调息则用耳光;眼光在外,相当于日月交光。耳光在内,想当于日月交精。那精就是光的凝定状态,实际上是同出而异名。人的聪和明,总而言之只是一灵光而已。

静坐时,先将两眼垂帘后,定个准则,然后将万虑放下。但就这样放下,恐怕也做不到。那么就存心于听呼吸的声音。使气息的出入,不能让耳朵听到。听是听其无声,一有了声,那就说明气息粗浮,还未入细;必须耐心的把呼吸再放轻微一些,静细一些,照这样愈放愈微,愈微愈静,久而久之,忽然连那微细的气息也突然断了。那时真息就来到你的面前,心的本来面目就能觉察到了。因为心一细,气息也会跟着细;只要意念专一,就可以调动真气,呼吸一细,心也会跟着细,只要气息专一,就可以调动心神。古人主张在定心之前,先要养气;也是对于心意无处着手;所以借调习作定心之开端,这就是所谓“纯气之守”。

各位还不明白调“动”的意义。动,拿线索牵动来做比喻,那就是“掣”字的别名。物体可以用线索拉着跑,使它动起来;心神难道就不可以用纯静来使它安定下来吗!这是大圣人观察到心和气的交互关系,总结出来的简便方法,用以惠赐后人。

养生书上说:“鸡能抱卵心常听,”这是一句妙诀。你看母鸡孵蛋,用的是暖气,但那暖气只能去暖蛋壳,而不能贯入蛋中;只有用心来把暖气引进去。母鸡抱蛋时专心的听,一心专注,心进入蛋内,气也随着进入,蛋得到了暖气,于是发育出小鸡。母鸡孵蛋时期,有时也出外走走,不过它经常作侧耳而听的姿势,心神还是专注在蛋上,一直没有间断,于是神就活了。神的活是由于心的先死。人如果先能死心,元神也就会活。但这里所讲的死心,不是使心枯槁而死,乃是使心专一不分。佛家常说:“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心容易走,就用气来安定它;气容易粗,就用心来微细它。照这样办,还会有心神不定的情况吗。

大体上昏沉和散乱二种毛病,只要静功功夫每天不间断,自然会有很大的改善。如果不去静坐,虽然一直存在着散乱,自己也不知道。现在知道有散乱这种毛病存在,那就是消除散乱的开端了。昏沉而不自觉,与昏沉而自己能发觉,两种相比,何只相去千里!不被发觉的昏沉,才是真正的昏沉;知道自己在昏沉,还不是完全昏沉,因为其中还有清楚明白在里边。

散乱是神在游动,昏沉是神不清楚。散乱易治,昏沉难医。好比生病一样,有痛的,有痒的,对症下药就可以把它治好;而昏沉好比是麻木不仁的症候,不大好治。散的可以收拢;乱的可以去整理;而昏沉则是蠢蠢然、冥冥然的,真不好下手。散乱还有个境界,而昏沉则全是魄在操纵。不像散乱时尚有魂在,而昏沉时,则纯是阴气为主。

静坐时昏昏欲睡,那就是昏沉的毛病来到了。消除昏沉的办法是在调息,息就是口呼鼻吸,出入之气,虽然不是真息,但真息的出入,却寄托在这一呼一吸上面。静坐时,先要静心纯气。心怎样静?用在息上,息的出入,惟有心理明白,不能让耳朵所听见。听不见,息就细,息一细,气就清。听得见,息就粗,息一粗,气就浊。气浊当然就会昏沉而想睡了,这是很自然的道理。不过把心用在息上,又要善于运用,那是一种不用之用,不要过于认真,只要微微照听一下就行了。

怎样去照?是用眼光自照。两眼只向内视而不向外视;眼睛不外视,当然就是内视。并非真正有一种内视方法。怎样去听?就是用耳光自听,两耳只向内听而不向外听,听是听其无声,视是视其无形;仅仅是单纯的眼不向外视,耳不向外听,心神会因闭塞住了而想内驰;只有做到内视、内听,于是心神既不能外走,又不能内驰;处在中间,那就不会昏沉了。这就是日月交精和交光的方法。

实在昏沉欲睡,就不要勉强去坐,应当起来散步一下,等神清之后再坐。清晨起来有空,静坐一柱香的时间为最妙。过了中午,人事多扰,静坐中容易发生昏沉,但也不必限定必须要坐一柱香的时间;只要把各种染念包袱放下,高质量的静坐片刻,久而久之就会有所进步,再也不会产生昏沉欲睡的现象。

回光差谬第五

吕祖曰:诸子工夫,渐渐纯熟,然枯木岩前错落多,正要细细开示。此中消息,身到方知,吾今则可以言矣。吾与禅宗不同,有一步一步验证,请先言其差别处,然后再言验证,宗旨将行之际,予作方便,勿多用心,放教活泼泼地,令气和心适,然后入静,静时正要得机得窍,不可坐在无事中,所谓无记空也.万缘放下之中,惺惺自若也,又不可以意兴承担,凡大认真,即易有此.非言不宜认真,但真消息,在若存若亡之间,以有意无意得之可也.惺惺不昧之中,放下自若也。又不可坠于蕴界,所谓蕴界者,乃五阴魔用事。如一般入定,而槁木死灰之意多,大地阳春之意少。此则落于阴界,其炁冷,其息沉,且有许多寒衰景象,久之便堕木石。又不可随于万缘,如一入静,而无端众绪忽至,欲却之不能,随之反觉顺适,此名主为奴役,久之落于色欲界。上者生天,下者生狸奴中,若狐仙是也。彼在名山中,亦自受用,风月花果,琪树瑶草,三五百年受用去,多至数千岁,然报尽还生诸趣中。此数者,皆差路也。差路即知,然后可求验证。

回光差谬翻译

吕祖说:各位现在的功夫渐渐纯熟了。不够俗话说:“枯木岩前错路多”,我还要细细的给大家阐述一下,这里边的消息,真是身到方知,但现在我可以对大家详细讲了。

我道家功法与禅学不同,那是一步有一步的效验。请允许我先讲差异之处,然后再谈效验。在将要实行“宗旨”功法的时候,预先要作好准备,不要多用心,使心神活活泼泼地,让气息和平,心神恬适,然后再静坐。

入静时,正要得机得窍,不可坐在一种无所事事的硬壳里,在放下一切感觉和思虑当中,心神依然要和平常一样的清醒;但又不能兴致勃勃地放下万念那就太过分了。在清醒而不胡涂之中,自自如如的放下万念;然又不能放任自流,以致堕入蕴界。所谓“蕴界”是指色(形象)、受(感觉)、想(意象)、行(意志)、识(意识),五种阴魔的活动。

有些学道者在入定的时候,槁木死灰的气象多,大地阳春的气象少,这就是落在阴界里去了,他的气是冷的,他的息是沉的,里面还有许多寒衰景象,照这样修炼下去,日久就成了木头和石头了。

既要扭转这种死气沉沉。但又不能追随万缘。如果在静坐时,无缘无故地各种思绪纷纷来临,消除它们又消除不掉;听任它们来来往往,反而觉得顺当舒适;这种情况叫做“主为奴役”。照这样修炼下去,日久就落入色欲界里面去了。运气好的还是做人,运气不好的就下生做了哺乳动物,比如说成了狐仙。狐仙它在名山之中,也还算是享福。那些风月花果,奇树异草,三五百年尽它享用,寿命长的可以到几千年。但到头来,还是要进入生死轮回,回到烦恼的世界里来。

以上说的几种,都是差路也。知道了差路,然后就可以谈到效验了。

3.思维导图

高清图可以后台回复:静坐或者因是子静坐法

《因是子静坐法》读书笔记_第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因是子静坐法》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