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道德经》学生活(64)

跟《道德经》学生活(64)_第1张图片
跟《道德经》学生活(64)_第2张图片

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1],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2];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3];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4]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5];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注释:

[1]泮:散,解。
[2]毫末:细小的萌芽。
[3]累土:堆土。
[4]执:把持,掌握。
[5]货:财物。

译文:

局面安定时容易维持,事情没露先兆时易于谋划。脆弱时容易消解,细微时容易散失。处理问题当在没发生时,治理国家当在没发生混乱时。

合抱的大树,生于微小的根芽;九层的高台,起于一堆堆泥土;千里的远行,始于脚下第一步。

主观妄为会招致失败,强行作为会遭受损失。

因此,圣人无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不勉强作为也不会遭受损失。

人们做事情,往往功败垂成。

所以要善始善终,把最后当成开始时一样慎重,这样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所以圣人追求别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珍贵的财物。

学习别人所不愿学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失。

如此无为,以辅助万物的自然生长,而不敢干涉妄为。

解读心得:

1.老子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形象地说明了“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等大事物、大举动,都是以“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等小事物、小行为开端的。同时,他也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具有顽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只有打好坚实的地基,才能平地起高楼。

2.“无为而无不为”,这是一种十分玄妙的方法论,也是一种高明的处世哲学。老子向来反对以繁琐的规章制度等,去捆缚人们的手脚,限制和扰乱人们的生活。

老子认为,不管是执政者还是普通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顺其自然而采取行动,必须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在这里,老子特别提醒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过程。

3.老子又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是提醒人们,做难事,须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做大事,必须从细微的地方入手。“难之”,这是一种慎重的态度,即所谓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这就要求人们做事的时候,要缜密地思考,细心地操作。细节决定成败,对于人们来讲,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是不普遍的真理。这是老子朴素辩证法的方法论,符合对立统一的法则,也符合于由量变到质变的运动规律。

4.在本章的后半部分,有三个排比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由此,我们不禁想到荀子《劝学篇》中的几句话:“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他们的思想观点明显有相同之处或承继关系。荀子吸取了老子“量变产生质变”思想的精华,从“为学”的角度进行了具体的阐发。

5.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便很可能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你可能感兴趣的:(跟《道德经》学生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