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女儿的作品

以下是女儿上学期的一篇习作。



我们携手走进晚风中

王彬力 初三(上)

思念,起起伏伏,伴着你朦胧的身影,忽浅忽深。那夜的雨声似穿过时空又流入耳间,翻转、腾空,接而弥漫进簌簌晚风中。

前不久,我去了趟医院,在放射科等着拿报告。“叮!”一旁的电梯开了。一名护工和一位护士,还有两个胡碴累累的男人推着一张病床,从电梯缓缓离开。

病床上躺着一位两鬓斑白,头发稀稀拉拉地堆在头上的老人。老人身上覆盖着两床白得透净的棉絮。但被子只鼓了一个小小的山丘,我想着老人应该没怎么穿衣服,一会儿就要检查了。

我从座位上站起来,凝望着老人。老人鼻间插着两个透明塑料管,管子连通着一大袋蓝色的供氧袋。老人的胸口无规律地起伏着,时高时低,时而急促时而缓慢。他大张着嘴,吸着空气,像是长途跋涉般大喘着气儿。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来自于一个古稀老人对生的希望。

忽得,耳边一阵冽风刮过,想起了十年前,也曾有如他一般的老人,从我身边悄无声息地走过。而今待我蓦然回首时,只剩下皱巴巴的晚风从大雾里路过。

十年前的那个夜晚,风间断地搜刮着我身上的温暖,雨水汇集至房檐,滑过瓦片,沿着风的方向,飞进医院寂得骇人的过道。

房间里,一位老人借助着呼吸器,拼命的呼吸着,“哈”、“哈”的喘息声让一个相信童话的孩子感到不安和不知所措。老人昔日红润的脸如墙灰般白得寂静,嘴唇似乌云般青得无声。那个做梦的孩子总想着,病床上的人可以像往常一样再从死神的瞳里逃走,回到自己身边,一起沐浴阳光,分享夜里最美的晚风。

风,刮得酣畅淋漓;雨,下得意犹未尽。回忆似冲锋枪,破开坚固的房门,直击要害。

“外公!你厉不厉害啊?”我瞪大了眼睛。

“外公嘛!当然厉害了!”外公一脸自豪。

“我会背四书五经,会拉小琴哦!”外公摸摸头说。我想着,四书五经可以吃吗?不过没敢说,怕外公修理我。

然而,这一切来自于一个爱做梦的孩子的幻想。那孩子与外公似乎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或许是离得太远了吧。

母亲总说,外公一直希望你能学一样乐器,无论家庭经济是好是坏,是你外公离去前的话支持着我,让你一定学下去。

在我曾准备放弃乐器那一刹那,是否有他在另一边默默祈祷,让我重新找回自己,不言放弃?

外公于我,在这个世界依旧存在,或许就是我轻握住的夜晚的风。或许,外公存在于这个世界,不是给我带来童话,却总是能让我活得如童话般曲折而美好。

晚风又起,撩手而触,几滴雨水在掌心漫开。只愿此生,携着最美的晚风,看世间独一无二的风景。


编后记:


和许多的母亲一样,女儿从小到大,学习、生活主要由我在负责。初为人母,很多的教育理念主要来自于书本、家传。直到女儿上小学五年级,我们的关系一度僵硬至彼此煎熬,最痛苦的莫过于母子间对彼此彻底的否定!然而, 我总是幸运的。母女间的冲突逼迫着我冲破传统的教育理念,去质疑教师与母亲的角色扮演,思考一位教师的大教育观,跳出传统的体制教育去追寻真正的育人本质。这期间也让我接触到了一些虽普通却优秀的母亲,她们不是教师,却有着清晰的育儿观;她们善于学习、思考,热情地与孩子、与社会共同成长;她们有着开放、主动的心态,敢于积极地交流在亲子关系中出现的问题。

直到女儿上初二,我们的关系终于渐渐柔软下来。去年上初三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她的习作,猛然间,我发现女儿长大了!除了佩服她的文章的感染力,更从她的文字里感受到了女儿的心灵的成长——这是平素的交谈所看不到的。

《我们携手走进晚风中》是我编辑的女儿的第二篇文章。更准确地说是我在倾听女儿。这篇文章,是女儿第一次写外公。外公是一位老学究型的教师,彬力从小并不怎么亲近她,诚如她在文中写到的“那孩子与外公似乎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或许是离得太远了吧。”外公已经去世将10年。外公去逝后,她不敢走近冰棺前看外公,更不敢守夜看做道场。她对外公的了解,主要来自于我对老父亲的崇敬之词。然而,今年春节我们要去上坟前,彬力却决定要把这篇文章烧给外公。那天,因为下着雨,再加上时间安排得比较紧张,彬力就留在家里做功课。她硬是工工整整地抄了这篇作文交给我,我也就一丝不苟地把它带到了先父坟前,烧给了他。回家后也特别给彬力作了汇报。

曾经看过好几篇文章,说到一个人对自己父母的肯定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一生的幸福,现在看来,一个人对至亲的肯定,其实就是对自己成长历程的肯定。反之,如果对自己的父母总是否定、抱怨,那么他自己的内心一定是处于艰难的挣扎之中——对于父母对自己的影响,想要摆脱却永远也无法摆脱的挣扎。而一名成人对父母的敬佩无疑会很自然形成一种良性的家族氛围,在孩子心灵深处形成一种坚实的自豪感,并随着孩子的自我成长积极地呈现出来,下意识地也去发现父母对自身的良性影响。

今天给彬力编辑文章时,其中有好几个地方都觉得用词不当,想要修改,却终究舍不得。因为在不影响意思的表达的情况下,一旦按照我的语感去修改,那就失去了孩子的语感,所以只修改了一两处表达不清的地方。编辑她的第一篇文章时,我完全是仰视。编辑这篇文章时,我客观地看到了文字及思想的不成熟,但这都不是我所要去关注的。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成熟的过程越来越多的缘于自我培养。就如一棵树苗,一旦扎根土壤,具备了一定的索取能力时,它自会汲取土壤中的营养、水份,追寻阳光,呼吸吐纳;也能抵挡一定程度的狂风骤雨、酷暑严冬。而我们只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的环境。当然,也在非常必要时,为它帮撑起一根桩子,补充一些水份。

我现在关注的是,在这篇文章里,我看到了女儿对血亲浓浓的思念,对老人的恻隐之心,对人生积极而平和的心态,她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期待。我想,这也是女儿的文章感染力之所在,因此能够打动老师,得到较高的评价。

昨天,读到毕淑敏的《让我们倾听》,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倾听的重要性我以为必须提到相当的程度来认识,这是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主要标志之一。人活在世上,说和听是两项要务。说, 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识,每一个说话的人都希望别人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听,就是接收他人描述内心想法,以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听和说就像是鲲鹏的两只翅膀,必须协调展开,才能直上九万里。”在亲子关系中,倾听也是同样的重要。彬力不反对我发表她的文章,说明她愿意向我倾诉。而我也在倾听的同时,看到了我们母女的成长。

只是,我还期待,孩子有 一天,也能倾听妈妈的历程,并从中获取到积极的信息。那一天,不会很快来到,那该是一个人修行到相当的程度时,对自我的坦然接受!

你可能感兴趣的:(倾听女儿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