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微表情心理学》

                      浅读《微表情心理学》

      面对面的较量,其实是心与心的博弈。

      人生就像一场化妆舞会,每个人都用面具挡住自己的真实表情。站在你面前的他是言由心声,还是口是心非?

      上大学以来,一直想了解心理学这门学科,却一直没有正式了解,或者说,没有通过正式的途径,只是自己常挂在嘴边,通过生活中有意无意的旁听侧敲来认识它。直到现在,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心理学专著,虽然我不知道它在心理学专著领域的地位怎样,但它却实实在在地打开了我的心理学之门。比起那些繁琐僵硬的理论化知识,这本书倒引起了我对心理学这片新领域的不少兴趣。

        微表情告诉我们,笑并不完全代表高兴,还可能是讥讽 ;皱眉不完全是愤怒,还可能是思考……在当下这个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读懂他人表情背后的秘密至关重要,就像你看一个人说话,并不是要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没说什么。

        与一般的表情和反应不同,微表情和微反应是无法伪装的。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隐藏自己的想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一个人,可能因知识、阅历、能力等原因能够在内心波涛汹涌的时候做到面不改色,明明很讨厌,他却可以表现出很喜欢,明明是在掩盖事实却可以让别人看不出。也许他久经沙场很会掩饰,也许他聪明机智善于装腔,但总有一些是他无法控制的——表情、眼神、下意识的动作,生活习惯等等,这些就是微表情、微反应,是人无法控制的,更是装不出来的。因为微表情和微反应是人类作为一种生物经过长期进化而遗传、继承下来的,是人类实现生存和繁衍的本能反应,为了自我保护和优质繁衍,微表情、微反应不受个人思想的控制,因此它最能够体现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再能“装”的人,遇到有效刺激之后第一瞬间也会出现微表情和微反应,他的“装”也只能是在那之后。

        本书第一章就直接打开了眼神中隐藏的秘密。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传达的一些信息能透露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关注细节的持久度,以及是否能够做到实话实说等。其中有一节提到通过眼神辨谎言,一般来说,说谎的人因为内心发虚,因此在说谎时会尽量避免和别人的眼神接触。例如小孩子说谎的时候因为心虚,所以脸庞发红,眼光闪烁,飘忽不定,目光经常往下看,但经验丰富的成年人,说谎可就没那么容易看出来,一些说谎者可以盯着对方的眼睛,甚装出一副坦诚无比的样子,目不转睛地盯着你脸不红心不跳地说谎话。

        那我们该如何识别对方是否坦诚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李伯曼教授发现,对大多数人来说,当人们的大脑进入记忆搜索状态,也就是回忆某件真实存在的事情时,眼睛会先向上,再向左转动。而如果当一个人尝试去构建一个画面情况,也就是编造谎话时,眼球的运动恰恰相反,会先向上,再向右转动。

        因此,如果你想打探对方是否说谎,不要问他“你说的是真话吗?”这类不需要回忆,或者非常简单的问题,因为此类问题无需回忆,即使对方说了谎话,你也无从判断,这时你可以问一些必须要回忆才能想起来的细节问题。比如“那天你在路上遇到了哪些人?和他们说了些什么?”如果对方不经思考就看着你的眼睛马上回答,说明他在讲述一个已经编好的谎言;如果他的眼睛先向上,再向左转动,说明他在回忆真实的情况,如果眼睛先向上,再向右转动,说明他正在编造谎言准备骗你。通过眼神辨谎言还有很多种微反应,在这里就不一一讲述了。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微小的细节可以透露我们此刻的心理变化,比如下意识的手势,站姿、坐姿、步伐急缓、说话语气、音调等等都可以现出端倪。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稍微留心一点就可以发现他人的一系列微表情以及微反应。

        人生就是一场博弈,生活就是一场较量,在这个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时刻都要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往,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面对人生的考验和灵魂的洗礼,接受各种挑战。现实生活中,心理学无处不在,所以我觉得多少了解一点心理学,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浅读《微表情心理学》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浅读《微表情心理学》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浅读《微表情心理学》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读《微表情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