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事的事,较真当成了事,再闹办成了事

不是事的事,较真当成了事,再闹办成了事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今天上街闲逛,出门乘公交车,到了站台,远远地看见汽车来了,一摸包包才知刚换了衣服忘了带钱包,身上是“零库存”。我们这个县城已有十几路公交车了,除跑城郊的几条线路外,在城区里的基本都是无人售票的了,票价几乎都一致:1元。虽然毫无分文,但这点小事难不住我这个高智商的人,并没有让我放弃坐公交车的决定,因为我与站台旁的这个小货亭的老板是熟人,于是向他求助:借1元钱。老板很吃惊:“只借1元?”我面不改色心不跳道:“公交车来了,包里没有零钞。”他笑到:“哦,是这么回事啥,多大个事嘛,1元还用借?来,拿两张1元的去,来去都有了!”

不是事的事,较真当成了事,再闹办成了事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上了车,周末,车里乘客并不多,空位不少,我安然地坐下后,把另一张1元的票子揣进口袋里,脑里还在回味着刚才这个“1元不算个事”的话,用了1元还乐得包里多了1元,这种事情真好!但这“1元不算个事”的事,让我想起了几年前与这路公交车和1元有关的一件事来。

不是事的事,较真当成了事,再闹办成了事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们县城里出现公交汽车,大概也就是十多年前的时候吧,最初还是有售票员的,根据远近,票价从两毛五毛到1元,最远也就2元,好像在七八年前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本着让利于民和方便管理等原因,城区里的几条线路都实行了无人售票,票价统一定1元,广大市民都拍手称好。

不是事的事,较真当成了事,再闹办成了事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但大概在四五年多前,票价一度时间有了变化:其中一条线路(也就是我现在所乘坐的这路)将票价由1元调为了2元。公交公司的理由是:将线路延长了几站(终点站延到了一家新开张的大型超市),车辆也陆续更新为更为舒适的新车,等等等等。理由似乎很充分,说涨也就涨了,反正你上车时,驾驶员提示你交两元,你总不能还价吧?

不是事的事,较真当成了事,再闹办成了事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但也就真有还价的人,这就是一些上了年纪和刚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太们!原来这条线路的公交车穿越了县城南北“核心区”,最主要的是几个城区内的主要学校都在这条线路上,现在小城市里坐公交车的主要群体是谁?是那些稍微上了年纪的带孙儿孙女上学的“准老人”们和中小学生们,至少在每天早、中、晚三个高峰时段,你用心观察,会同意我的这个结论的,其余时段,也都是以中老年人居多。现在一些乡镇和大多数农村都空心化了,据说在县城里买了房和租房陪小孩读书的“乡下人”怕有上万户吧?这个现象还在扩展!

不是事的事,较真当成了事,再闹办成了事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老年乘客们还真的“组团”与公交公司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涉,给出的理由有:没有告知说涨就涨,一涨价格还翻了番?你们说原来的车破旧,但该换就换,这钱是政府出的,又没有要你们(公交公司)还?等等。你没说,最后这事“闹”到县政府里了,好像县里出了个县级领导还专门为此举行了一个类似于“听证会”的会议,会上,这位领导“教育”这些老年人拿这些不是事的事来为难政府,实不应该,因为政府为大家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多收1元也应该,财政资金也很紧张,大家也要为政府作想嘛。一位据说是外地退休回家乡居住的教师代表对此进行了反驳,并用了一句“鸡脚杆上揩油”的话说得这位领导面红耳赤。这位代表大致的意思是:领导们从不坐公交车,且包里钱多,所以对“价格翻番”的事情毫不在乎,对涉及公交车涨价应有的法定程序也毫不在乎,对给予老百姓的惠民行为当成是施舍,还要陆续按“市场化”运作,在鸡脚杆上揩油……会议结束后,票价立刻恢复回1元,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有再作调整。

不是事的事,较真当成了事,再闹办成了事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今天用这借或赠送的1元车费,既要感谢热心的小货亭的老板,更要感谢那些为老百姓维权的英雄们!给1元,是我们的义务,而安全舒适便宜的出行更是我们应得的福利,我们要心安理得的享受,政府也要自觉自愿地“施舍”!

(本文内容纯属虚构,切莫对号入座,呵呵!)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是事的事,较真当成了事,再闹办成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