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道德前提~故事叙述结构中的自然法则--《故事的道德前提》读书笔记一

这里“故事”用电影代替;这里的读书笔记也接近于读后感,里面会掺合个人的“误”解(逻辑)。

一、道德前提

“前提”在汉语中,是指事物的先决因素;在逻辑学中,指代对证据的陈述,对推论的支持。

如果将其放入法庭的环境中,可能更加便于理解:对于陪审团而言,人证、物证就是“证据前提( evidencepremise)”,而律师希望陪审团一致达成的判决结论就是“推论前提(concluding premise)”。

在一部成功的电影中,每一个场景都(为观众“陪审团”)提供了某种精神主观层面的证据,以此来证明影片本身的精神推论。这种证据呈现得越彻底、越统一,表现得越真实,那么影片所表达的推论结果也就越发的令人信服。

这每一个场景,或者说一部电影、一出电视剧的外部显性故事线(“情节线line”)就是一种“证据前提”;

而深埋在故事线之下,由每一幕场景中的情节作为证据进行支撑的:故事抑或电影的戏剧核心,就是一种“推论前提”,书中称为“道德前提”( moral premise)。

(如果将客观现实层面的显性故事情节线理解为“电影的内容”,那么精神主观层面的隐性故事就是“电影的真实意图”。故事的显性逻辑,都受故事的道德前提遥控。)

“故事的戏剧核心”,是故事在内在层面上要传达并讨论的内容。在逻辑学中,是说明一种推论、或者前提、或者动机。是道德上的、思想上的。

在这里,“道德前提”就变成一种道德标准;“前提”就演绎成一种普世的真理。

如果没有道德前提,人物的外部行为便没有牢靠的动机,“思想总是先于行动的”。当然这种“道德前提”有很多外部环境影响的人性冲突。

(电影中的主题与故事线,就象人的灵与肉,分分合合。肉更表现为一种动物性与原始性,灵更表现为一种人性、理性、进化性;肉受灵的控制,便是一种成功、便是一部“喜剧”。)

道德前提,隐含了主题、精神主线、主控思想、潜藏的普遍真理、贯穿始终的情感脉络、信息图景;道德前提就是一个主题、一种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一个真实意图,使行动更加专注、简洁、明确,并令人兴奋不已。

道德前提始终掌控着电影的结构,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将每一个动作、过渡、场景,乃至每一句台词都黏合在一起。

这种前提,总会引起观众强烈的精神共鸣;成功电影的核心总是围绕着道德前提进行的。

二、电影的内涵:

所有成功的影片,都会围绕着一个“并不完美”的人物展开,他(她)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对某个客观现实目的产生诉求,但却在自己前进的路上遭遇了一系列的现实障碍,并且这些障碍变得越来越难以跨越。

但主角面对着的每一个客观现实障碍,都源于一个单一的、主观精神的,或者说是情绪上的障碍。为了克服所有的现实障碍,主角首先必须跨越这个唯一的精神主观障碍。

这个攻克精神障碍的过程,才是主角的整个经历、整部电影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而这个唯一的精神障碍,便是道德前提所要揭示的内容—对主角面临的精神主观困境的真理描述。

道德前提,始终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时间,显露在主角面前,但只有唯一一个微妙的戏剧化时刻,它显现得最为清晰。这一时刻通常出现在整部电影的中段是一个“给予恩宠”的时刻—一为主角的举步维艰给出了解决之道——它让主角生命历程中的根本冲突变得像水晶一般透明。这就是一些故事理论书籍中提到的“恩宠时刻”。

这一刻,主角受到了道德前提的照耀,看清了人类的境遇、自己的困境,做出了自己坚定的选择,最终故事走向光明,即便他可能并不完全理解道德前提的真谛。

假如主角接受并拥抱了道德前提,开始尝试在它的指引之下解决自己的困境,那么故事便会走向喜剧结局;假如主角拒绝了道德前提,那么故事将以悲剧告终。

这就是故事叙述结构中的自然法则

20180405

你可能感兴趣的:(故事的道德前提~故事叙述结构中的自然法则--《故事的道德前提》读书笔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