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既非动物也非植物,却给人一种大量繁衍的植物和热带丛林的感觉,像可恶的科幻小说中的场景一样,反过来包围人,围困人。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
【摘要】: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中,一切都遵从消费社会的规律,成为围绕着人的围墙。新闻也不例外,必须顺应潮流,成为“半消费品”。同时出现了信息配置有偏差,过分追求经济利益,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等等问题。由于新闻的性质独特,所以它不可以成为绝对的消费品参与经济活动。因此,需要媒体内外各种合力帮助新闻媒体克服这些弊端,健康发展,不忘宗旨。
【关键词】:新闻;媒体;消费品;鲍德里亚;消费社会
若非机缘巧合,我应该是不会读到这一本让人毛骨悚然的社会学著作。它冗长的欧式长句般的翻译理解起来着实让人头疼,更头疼的是他笔下描述的这个恐怖的消费社会——成功地让我看着身边环绕的密密麻麻的人工制品,升起了草木皆兵的恐惧感。
鲍德里亚在书中提到,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objects)的包围。物质的不断丰富是消费社会产生的最主要原因。[2]
私以为,信息也是一样的道理。随着信息传播的技术水平的提升和方式的不断多样化,我们所能接收到的信息资源也是不断丰富的。当下网络科技发展,正是信息爆炸的信息时代,按照消费社会中对于大众传媒的描述,信息传播也必然无法摆脱“被消费”的魔咒,新闻作为信息传播的代表之一随之与其它人工制品一起,成为困住我们的“热带丛林”中的一丛。“新闻被消费”这种现象在当下的社会现实中已有显露,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弊端,新闻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消费品 ,但不可以成为完全的消费品。下面做出具体解释。
一、新闻必须让出部分参与社会消费,成为消费品。
1、新闻宗旨为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创办自己的新闻事业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新闻工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这可以说是对我国新闻工作宗旨的最明白最重要的指示。BBC最早成立的宗旨是为英国大众提供高质量的电台广播服务。《泰晤士报》一直秉承“独立地、客观地报道事实”、“报道发展中的历史”的宗旨,[1]
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正规报纸的出现都是为了服务广大人民,价格低廉,只是为了满足人民信息需求之用。
2、在经济社会,新闻媒体需要参与经济活动来获得发展资本。
发展到现在,形势发生了变化,经济社会中,新闻媒体有着给工作者支付薪资,积累媒体进一步发展的支持资金,与竞争媒体争夺受众群体,应对突发状况等等各种需求,因此每个媒体都有着积攒资金的路线,有的投资房地产,有的投资证券,除去此类在媒体外部的经济行为,更显著的是处于新闻媒体传播内部的以受众作为“目标市场”或是“商品”做出的“营销”行为。比如标题党新闻,可以短时间吸引受众注意力;再比如登广告,将受众的注意力再转卖给广告商。我们暂且把这些都当作新闻成为消费品,被受众和商家购买消费了。
因此,新闻成为某种程度的消费品是必然趋势,但新闻的本质和宗旨要求它绝对不可以成为单纯的完全的消费品。成为部分的消费品只是新闻媒体为了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之宗旨的经济手段。这等手段保证自身的发展无可非议,但是分寸多有超出,使得部分信息不是受众所需求,而是媒体强加给受众的,受众看似自由的选择在无形中被消费社会中的价值规律死死操纵,偏离了新闻最初的宗旨。
因此,新闻媒体发展中的某些问题需要及时处理。
二、新闻成为消费品之后,业内出现了一些明显问题。
1、信息配置有偏差。
在《消费社会》一书的大众传媒、性与休闲这一章节提到了信息配置的问题。这是偶然记录下来的一个广播序列:
——雷明顿剃刀广告一则,
——对最近15天社会动荡的综述一篇,
——邓洛普SP-运动型轮胎广告一则,
——关于死刑的辩论一场,
——力普钟表广告一则,
——比拉夫战争报道一篇,
——还有克里奥石蕊洗衣服广告一则。
书中将此形容为世界历史与物品形象轮番出场的喋喋不休的絮叨,以其有条不紊的轮换强制性地造成了唯一的接受模式,即消费模式。这种模式的实际效果十分微妙:即通过信息有条不紊的承接,强制性地历史与社会新闻,事件与演出,消息与广告在符号层次上的等同。真正的消费效应在于此而非直接的广告当中。[2]
这种主次矛盾不分的信息处理方式,出现在专业的新闻传播当中,会潜移默化地对受众进行错误的思想引导,长此以往会产生消极的社会影响。这是信息配置的偏差。
2、过分追求经济利益。
很多时候,部分新闻媒体为了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倾向于不择手段。
这在广告方面显示地较为明显,比如直接将部分版面或是节目时间不加审核地外包给广告商;或对接的广告未进行真实性合理性安全性等等的考察。
于新闻信息本身,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也有弊端。近几年不乏有标题党新闻甚至是造假新闻,制造噱头,隐瞒真相等等恶性事件发生。
书中有言——随技术发展,越是用色彩,突出等手段来追踪真实,真实世界的缺席随着技术的日臻完善就会越陷越深,愈加造成了电视或广播的这种伪“真相”[2]
这些手段会极大程度上提升传播效果,但一旦深陷入经济效益的漩涡,稍有不慎就会侵害到人民的利益,尺度也必须把控好,时刻谨记宗旨,主次明晰。
3、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
鲍德里亚讲,极大的丰盛将带来极大的浪费,个人与社会都只有在出现盈余或多余得可以浪费的时候,才会感到不仅是生存而且是生活。[2]他还引了一句很好玩的话,“告诉我你扔的是什么,我就会告诉你你是谁!”而这种浪费,必然导致了物的使用价值重要性的降低,而时尚价值等符号价值的地位开始陡升。
新闻信息也是如此,新闻信息越丰盛,越可能向消费品的一方倾斜,越有可能出现上述两种不良的现象。而这两种具有不良影响的现象就会造成新闻信息的浪费,从而造成人力,印刷等等一系列资源的浪费。甚至浪费掉的信息资源不仅是被浪费掉,它同样会进入信息传播渠道并产生影响,至于影响好坏,不得而知。
由此,对于成为“半消费品”的新闻,必须从内、从外、各个方位、各个层面进行把控监督,确保其履行引导社会舆论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不忘初心。
三、当下需要各方面合力帮助新闻在消费社会中健康发展。
《消费社会》这部专著围绕消费这个中心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剖析,向人们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是如何引起不可遏制的消费欲望,并在此基础上对阶级社会里的各个阶层重新进行了划分。内容包括物的形式礼拜仪式,消费理论,大众传媒文化等。[1]
在阅读过程中,虽然感觉其观点并未完全正确,部分言论有待商榷,但确实为我们认识事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别致的角度。[3]
在消费社会中,保证新闻媒体这个“半消费品”健康发展,需要立法不断完善,执法普法跟进,政府监管加强,受众甄别能力反馈能力增强,新闻媒体内部更要坚守职业道德操守和为人民服务的初衷。
消费社会出现此类问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源,资本分配的不公平。我国人民的经济水平正在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相信只要有耐心决心还有实干,此类状况可以得到改善。
即使是消费社会,新闻也绝不能成为绝对的消费品。它应当是民众的合理引导,而非隐性的禁锢和操纵。
【参考文献:】[1]360百度百科
[2][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孙勇.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及其缺陷[A].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4月.第27卷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