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大学阶段能成为自己阅读之路的分水岭

在大学里面有三样东西都是个人成长上不可或缺的:一是阅读各种书,并且逐渐培养出跨领域阅读深奥书籍的自修能力;二是在朋友的陪伴下走过青涩的自我摸索阶段,去寻找知识跟你这个人的关联,也靠着朋友帮忙把你不敏感的地方逐渐变成可以敏感的领域;三是看到一些老师的风采,从中看见值得憧憬的人生,值得效法的风范,以及一些值得坚持与追求的理想。

这篇文章想谈谈一,阅读那些事儿。


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被局限在课本里。直到有一天,我想要通过阅读去了解这个世界,我的世界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你知道,因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永远不会太容易,所以像其他所有事一样,阅读也不是想读就能读的,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感慨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的人了。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养成阅读的习惯真的不容易,尤其是对那些平时就不爱读书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自己就是典型的例子:小学只翻过课本,中学读的书不会比手指头多,四大名著都没有认真看过一本,一不小心就所谓读书读到了大二。

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很幸运我找到了它。

以前提起阅读,第一反应就是阅读名著,后来才渐渐明白,名著基本都是需要有一定的阅历和理解之后才看得懂。你挑书,书也挑读者,一开始就接触名著反而对培养阅读习惯不利。

根本原因还是:我以前不是不想看书,不是不想了解外面的世界,而是由于那个时候环境的限制,根本就没书可读,加上自己眼界的局限,根本不知道该读什么书,不知道有那些书适合自己。

明白自己这些年关于阅读的窘境后,我现在真的想读书,想通过阅读开拓视野,想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使自己不至于太无知和愚蠢。

能持续阅读的人才会不断进化,而不读书的人将停留在猴子阶段。阅读,让我们的灵魂在路上。



接下来谈谈如何才能在阅读的路上越走越远。

首先对阅读这件事要有正确的认识,这是一年前明白的一个道理,受益匪浅。你敢不敢像我一样大声说:“我需要阅读应该阅读就是要阅读!”

初三语文老师一次在课堂上给介绍巴金的《家》,把我哭得稀里哗啦,后来有很多机会接触《家》,我却到现在也没有去把书看一遍。原来是我一直没有要读这本书的意识。

改变自己对待读书的态度,会在内心更乐于去读书。阅读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又会不断提高自己对于阅读的认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但对于不爱读书的人,存在情况恰好相反:他们一开始就觉得读书没什么用,加上没读过什么书,自己体验不到阅读带来的好处,于是坚定读书没什么用的观点是对的,结果是更加不爱读书。就算有人告诉他们阅读的诸多好处,他们也绝不会相信。

要想养成阅读的习惯,请先改变对于阅读的态度。


当然,阅读的路上,光有阅读的意识还远远不够,培养阅读的习惯很重要,耐心和坚持很重要。

这里有一些小技巧,分享给大家。

身边随时带一本书,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就算一天只读十页,十年坚持也会有不少收获。

和利用碎片时间相反,我们可以每天抽出固定时间段进行阅读,可以是起床后,也可以是入睡前,这样一本书阅读下来真的不用多久。更有神奇之处,当你开始阅读时,你会惊奇的发现自己实际上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因为你进入了阅读的状态。

和好朋友一起阅读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式。针对同一本书,你可以邀好友一起读。也可以提醒朋友读什么有意思的书的时候把你叫上。大家没事可以相互提醒,也可以就内容进行讨论。关键是,你不至于什么都不做,确实有读书。

借助网络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一些时间管理的软件(app)。还有像豆瓣这样社区里也可以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但网络还是太容易让人分散注意力,稍微花点钱就可以买一个专门阅读的工具,比如省几顿饭钱入手个Kindle,从此远离网络,专心阅读。


阅读要学以致用,阅读要学以致用,阅读要学以致用。

我的中学时代,除了课本,韩寒的《青春》,小四的《幻城》,白落梅关于张爱玲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都看过好几遍,但现在记忆早已模糊。

为什么呢?因为学过的东西从来没用拿出来使用过,而只有自己使用过的、能用自己的话表达清楚的知识,才是属于自己的。只有在需要的时候,能从大脑中提取出来的知识,才是自己真正理解了的知识。

学以致用就不能纯粹的读书,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和摘抄,如今电子书阅读很容易做到这一点。再在没事的时候多回顾做过笔记和摘抄,有机会就把它们用出来。

阅读之后进行回顾归纳,最简单的方法是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作者表达的东西,顺便和以往的只是构建联系,将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这里可以参考《扯淡:如何提高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

学以致用最有效的方式是写作。书写有很多好处,我已经在《我为什么开始在写文章》说得比较清楚了,这里就不再赘述。


祝大家阅读快乐。

2016.02.05

你可能感兴趣的:(愿大学阶段能成为自己阅读之路的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