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需求不止一面,仅谈升级/降级是偷懒

消费需求不止一面,仅谈升级/降级是偷懒_第1张图片
image

消费升级反映的是用户需求满足之后的变化。低收入的用户有了钱,相对于收入较高的用户,存在消费补偿和追赶的现象。先理解用户需求,再谈消费升级,才有意义。

满街都在说消费升级。每个人的花销都在增大,而每个人又都在焦虑,觉得钱不够花。真是怪现象。

如果挣的钱连基础生活保障不了,哪还支撑得了更大的开销呢?怕的是别人有的,我没有。真要是回到四十年前,大家都一穷二白,还有什么可比的。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闲钱是消费升级基础

消费升级本质就是,手上有了些闲钱,开始享受高阶的生活。

以前不网购的人,开始用拼多多。以前国内游的人,开始去东南亚玩。以前去东南亚的人,开始去欧美。不管一二线城市人口也好,三四线城市人口也好,都是一样。不管线上也好,线下也好,也都是一样。

有人说,消费升级实际是在三四线城市。一线城市的人很多都在消费降级,名创优品,严选都是典型的例子。

但我的理解是,这是理性消费,按性价比选择后的结果,并不属于消费降级。以前想买一个设计好看,质量可靠的背包需要花三百多块钱。现在,只需要花一百多块钱就能买到。而以前,一百多块钱能买到的,要么是质量差,要么设计丑。

如果说这部分人是消费降级的话,并不合理。因为去喝「奈雪的茶」,「喜茶」的人和去「名创优品」的人,都是同一批的人。这批人,之前都是喝街边小店的奶茶。现在宁愿多花10块钱,排个长队,取茶后在店里坐上半小时,1/3的时间都是在拍照。这难道不是消费升级吗?

服务性消费在崛起

消费需求层度上看,由必须消费向可选消费过渡。衣食住行会被最先覆盖,当基础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消费能力向精神性消费溢出,满足吃喝玩乐的需求。

如果以衣食住行为中心点,往外画圆的话。离中心点越近的需求,物质属性越强,离中心点越远的需求,社交服务属性越强。因为社交是满足大部分人的精神性需求,与社交越近的物质越容易得到消费长级。比如,服装,化妆品。

服装是典型的例子。在财新统计的消费升级指数里,过去两年,相较其它品类,衣着品类在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都在稳定增长,趋势明显。

消费需求不止一面,仅谈升级/降级是偷懒_第2张图片
image

实物大类消费升级指数-衣着(2016.02-2018.02)

消费需求不止一面,仅谈升级/降级是偷懒_第3张图片
image

服务大类消费升级指数-衣着(2016.02-2018.02)

一元店的再升级

一元店在十多年前比较火。搞个喇叭放在店外,重复播放「一块钱,你买不了吃亏;一块钱,你买不了上当」,就能吸引很多的客流量。大部分用户都是冲着便宜来的。因为卖的大多数都是生活用品,等到进店了,又会顺手买些其它东西。外行人以为是薄利多销,内行人才知道:这是很赚钱的买场。

消费者对质量有了要求。一二线城市,已经没有一元店了。跟着一块消失的,还有路边摆摊。虽然价格便宜,人们不再愿意去买质量差的商品,反而对商品外观设计有了要求。

没人再愿意买假阿迪,假耐克。假冒的商品,因为设计粗糙,质量较差,很容易被人认出是假货,感觉尴尬。而高仿的名牌价格并不便宜,同等价格选择空间也很大。人们会优先考虑设计精美,质量可靠的商品,然后再看价格是否合适。

一元店虽然不在了,但一元店的商业模式还在。消费者关注的一直都是性价比,合理的价格买入自己想要的商品。以前注重功能使用,对价格敏感。现在注重服务体验,对品质敏感。

拼多多不是消费降级

「只有在北京五环内的人才会说这是下沉人群。我们关注的是中国最广大的老百姓,这和快手、头条的成长原因类似。」拼多多 CEO 黄峥说。

外人认为拼多多是抓住了用户下沉红利,吸引了价格敏感人群。黄峥的看法是,「拼多多吸引的是追求高性价比的人群,传统公司才用一线、二线、三线来划分人,拼多多满足的是一个人的很多面」。

京东,淘宝,天猫是成熟的电商模式,提供的服务和品类相对标准化,满足的是中高端层的需求。尽管这些电商覆盖的人群广泛,但仍有很多的需求未得到满足:更低的价格,更多的非标准化品类。

朋友的同事就在拼多多上买东西,微店,贝店都买过,而且不止一次。买水果,买小孩学习用品。「质量还可以,价格很便宜」,这是她对拼多多的体验。

拼多多是线上的一元店。 「9.9包邮」是营销最大的口号。拼多多上卖的东西淘宝都有,为什么淘宝没能把这群人留下来,而拼多多却做起来?淘宝上卖便宜货的商家还都往拼多多上跑呢?一方面因为受众群体和营销模式,另一方面是因为流量的分发。

首先,在拼多多上买东西的人,跟在淘宝上买东西的人并不是同一批人。这群人,对淘宝来说是增量市场。既有的营销玩法不适用于该用户群体,用户触达就是个问题。不像拼多多,还要下载App,一个链接就能分享到微信就能拉个用户。然后诱导下载App,一进一出,用户都迁移到自己产品上了。

其次,淘宝的流量以搜索和智能分发(千人千面)为主。即使上面的人群进入得了淘宝,他们的需求能否被满足是个问题。App使用门槛太高,缺少社交分享的渠道,比不上裂变效果。

满足用户需求是王道

拼多多提交的上市文件里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GMV为 662 亿元,对应的订单数量为17亿。客单价平均为 38.94元,比大多数人想得高得多。

消费领域本就是个巨大市场。不同人群偏好不同,每个人对。即使是同一人,不同的品类,消费偏好也不一样。

消费升级是主流现象,只是消费需求释放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简单地以升级或降级来谈消费,希望一刀切找到答案,只会带来认知盲区。 变化的背后是用户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拿美国来说,虽是发达国家,但超市都有高中端之分,高端的 Whole Foods, Target, 中端的 Sam’s Club, Costco, 低端的 Walmart,都各有自己的市场,活得挺好。

名创优品,NOME,是线下一元店的升级版。严选是淘宝线上的升级。网易考拉是京东的升级版。我身边有朋友有上京东,网易考拉,也上淘宝,还去名创优品。你能说这是消费降级或消费升级吗?

如果你要在拼多多开店,考虑的第一件事情会是,什么东西比较好卖?本质就是考虑用户的需求,至于消费降级或升级,商家哪里会关注呢?用户喜欢什么,那就卖什么呗。反过来,明白这一点,就能理解用户需求的变化。

淘宝和拼多多虽同是电商,但差别是巨大的。市场足够大,好比同一星系,不同星球,两者相撞可能太小。

你可能感兴趣的:(消费需求不止一面,仅谈升级/降级是偷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