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老外”笔下的中国文明,展开追问…

两个“老外”笔下的中国文明,展开追问…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专业书外,最近选择了《全球通史》一书。

当然,495页的内容,大尺度的去看人类史的进化过程,关于中国文化部分的描述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在【英】乔治·威尔斯和【美】卡尔顿·海斯两位作者的内容输出中,对于中国文明的特点,我做了两点梳理:

一、地理区隔性。

当欧洲和非洲的文明蓬勃发展时,因为高山和沙漠的阻碍,中国自发地产生了自己的文明。其实,古代印度文明是不连续的,中间存在断层。但古代中国文明的特点就是连续性和统一,中间没有明显的停顿。好吧,哪怕某些王朝被外来民族消灭,中国并没有接受入侵者的语言和文化,与之相反,入侵者自身总是被中国迅速且完全地同化。

举例:中国·河南·开封,有一个小巷就是早期犹太人大逃亡时,一部分往西、一部分往东,就有这么一小撮人流入到了古代中国,并居住下来,到了后期,犹太后人循迹找到他们,让他们回去,发现,他们已经完全被中国文化同化,说这里有个地耕、这里有官可以做(科举考试)、这里没有奴隶,死活不回去,这说明,中国文化具有多么大的包容性!

因为,中国的文明里,任何时候没有产生过祭司阶级或宗教集团,而是追求现世主义。当然,对现世主义的特殊喜爱能够为政治本身稳定提供坚实基础。

两个“老外”笔下的中国文明,展开追问…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再举例】:古埃及也如此。

埃及尼罗河流域的东西两侧分别是阿拉伯沙漠和利比亚沙漠,南边有大瀑布,北边则是没有海港可以停泊船只的海岸线。这些天然的阻隔使得这片区域很难受到外部的袭扰,可以专心发展自己的文明。

二、文化遮蔽性。

恰恰因为中国文明中有独特的重视现世的性质,所以早期中国的思想家们都注重解决当时的实际问题。

孔子,影响中国2000年“儒家”文化的思想家。提到他也很有意思,孔子试图找到一个封建主能接纳他的思想和治国方略,也确实担任了一些官职,但对整个政治局面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他给自己“重新定位”,开始广收门徒,向青年人传授他的知识和见解,希望这些学生可以继承他的思想。谁想,有效。他终于发现了自己的特长,证明了自己是一个擅长教学的老师,所以,他把终身热情都投入于此,著有《论语》;

为什么重点说孔子?

根本上说,孔子思想是保守的。他没有打算伤害固有的社会关系和秩序,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为,他相信,无论出身如何,只要个人安分守己、各人尽各人的本分,则天下太平。所以,他的著作成为官员和学者深入学习的典籍。直到2000年之后的1911年,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覆灭,孔子思想在中国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影响力直至今天。

因此,文化是具有遮蔽性的,要真正去打破它就很难,文化庇护下,人的思维方式、心智模式、行为举止都同频共振。

两个“老外”笔下的中国文明,展开追问…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做个小结】:

1、区域隔离性与文化遮蔽性对形成中国文明的发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由于文化的遮蔽性,重视现世的思想,就奠定了中国人的早期思维方式:技艺思维。所以,古人农耕技术的演进与丝绸、陶瓷等艺术的就很强大。但西方文明由于生存环境与文化的遮蔽性严重与中国不同,就形成了哲科思维方式。

3、只说所以然,不讨论对与错。事实上,中国文明进展到今天,提出“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就是对文化包容性的强有力表达。

【务实思考】:一个企业的文化是什么?核心的思想是什么?价值观是什么?是否可以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动作呢?是否具有延展与扩展性?是否从文化与实际行为中体现出开放、创新性?这是否值得参考与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两个“老外”笔下的中国文明,展开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