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衍说

七夕衍说_第1张图片
牛郎织女门雕


写在前面:

今日之心绪,比较沉重,大脑不受控制开启了学者模式,举箸投笔,诸多不便,拙文一篇,不成敬意,还望客官见谅。

中国古人对于“双”、“重”一直有些特殊的情感,历来都有“好事成双”、“喜事连连”等文化观念。因此,与之相关的是,一年的十二个月,只要月份与日子重叠的时刻,一多半都是节日。试看:一月一,那是新年的第一天,是春节;二月二,那是龙抬头,是要吃豆子的;三月三,是,当然,四月四似乎没有,那是要“双四进八”,也被四月八佛诞日占据,五月五是端午,六月六是土地城隍的节日,还有九月九重阳,等等。这些节日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趋吉纳祥,消灾弥祸。

其中,七月七则是最能体现求吉纳福愿望的。在中国文化传统里,最吉祥或称之为幸福的事,大概莫过于夫妻恩爱、家庭幸福了。首先,这是传统中国立足于生命延续、增殖而产生的伦理观念。在古代,女性决定了子嗣、血脉的绵延和传递,因此,以女儿、妻子、妇女的角色上去确定该节日就自然而然。其次,古人求吉是要祷告的,而祷告首先要看天象,于是,七夕也是迄今遗留下来唯一还包含天文学知识的节日。七夕到来,人们特别是父母、女性、女孩儿首先要对着苍天、月亮特别是牛郎星、织女星去发愿祈祷,然后祈求心灵手巧,女工精湛,子嗣繁衍,亲敦戚睦,家庭美满。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人的天文学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即天上的星辰与人间是对应的,星辰的运行又与人们的生活是对应的。故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翻译过来就是,夏商周以前的时代,人们都是按照天文知识(向天祷祝)来安排生产、生活的。《诗经》里说的“七月流火”,就是指七月过了(特指立秋),天气就渐渐凉了下来,这是与农夫的种植有关联的;“参星”对着家门时,该是女子婚配的好日子了;每当月儿投入毕星,那是有雨的征兆,对军人来说就该转移了;尾宿要落的时候,天色就晚了,该是嬉闹玩耍结束回家的时候了。

凡此种种,中国人在天文学的命名上,与西方用字母α星、β星的命名不同,即使西方早慧的民族,他们虽也用形象化的思维方式命名星辰,却与我们的形象化系统决然不同。我们的形象化符号系统,有了北斗、启明、织女、紫微、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就包含着浓烈的农耕文化的集体记忆,特别是二十四节气的农桑之序,天人感应,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认知观念,对称对等的平衡观念……。中国人不但形象思维浓厚,而且感性思维发达,看到花,则有“感时花溅泪”,看到飞鸟,则有“恨别鸟惊心”,一切事物都被赋予了情感的因素,于是,祖先的遗传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诗意民族,简单的牛郎织女星,就被我们附衍出惊天动地人神相恋的悲欢故事,而且,每一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的版本,千姿百态,娇艳无比,孕育了我们民族充满神奇想象,富于创造的天性、禀赋,演化出无数迷人的诗篇,曲牌有《鹊桥仙》、《鹧鸪天》《临江仙》,一唱三叹千百年;诗词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幸的是,我们当代人的速度太快了,来不及记住祖先留给我们的美好与至善,碎片化地理解七夕的美好意涵,甚至把那个本来希望小姑娘健康成长,大姑娘心灵手巧,好妻子与丈夫男耕女织、相得益彰,有情人终成眷属,无缘人祈求心中人安顿合好,盼望家庭圆满,子孙繁盛,事业兴旺等诸多美好寄托的七夕,愣要用“中国的情人节”去偷梁换柱,装进去了无数与我们文化格格不入的污浊,岂不令人作呕愤慨?更有甚者,妄图以商业化特别是西化的思维、价值、精神,稀释、肢解、异化、异端、污损、毁弃、灭绝我们的精神家园,让一片冰心不能在玉壶。七夕,与其他古典、传统一样,都是组成我们精神世界、价值体系的元素,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所在、所托。试想,一个失魂落魄的民族,岂不是一群活的僵尸,死的野鬼?

保卫七夕,就是守护灵魂。

有文化的流氓

穿长衫的刀客

七夕衍说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七夕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