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而改变,你敢吗?

为了孩子而改变,你敢吗?_第1张图片

据说,做父母有四个层次。肯为孩子花钱,肯为孩子花时间,肯为孩子学习,肯为孩子改变。

爱孩子,就要给ta最好的。中国社科院曾经在2005年做过一个调查,统计出中国一个普通家庭将一个孩子养育成人大概需要49万元。去年又有人重新计算了一下,最新的数字是70万。这两个数字中,绝大的一部分,都是花在教育上。为了让ta赢在起跑线上,我们未雨绸缪,选择最好的早教班最靠谱的幼儿园最有口碑的学区房或者最有保障的留学中介。为了能让ta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拥有美好灿烂精彩丰富的人生,我们倾尽所有,给ta最好的教育条件和机会。

爱孩子,就要给ta最需要的。我们开始觉察到或者听说到,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于是,我们从忙碌的工作中、从最爱的游戏中挤出时间,陪ta学习玩耍,陪ta去看大千世界。我们的陪伴使ta更快乐,ta的快乐又让我们更幸福。

关于陪伴,不是有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么:

我和同学都有非常忙碌的父亲。

同学:爸爸,你一天赚多少钱呀?

父亲:大概1000元吧,怎么了?

同学:爸爸,这是我存很久的1000元,今天可以陪我一天吗?

父亲红了眼眶,父子相拥而泣,重获天伦之乐。

我听了之后,也决定效仿同学!

我:爸,你一天赚多少钱呀?

爸爸:10万左右吧,咋啦?

我:没事呀。。。我就随便问问。

爱孩子,就要理解ta。我们突然发现,我们虽然花费了时间花费了金钱,我们辛辛苦苦养育和栽培的ta还是会有这样那样让我们不如意的地方:3岁的ta什么都说“不”,4岁的ta喜欢打人,5岁的ta还要我们喂饭,6岁的ta还爱大哭大闹,7岁的ta喜欢顶嘴,8岁的ta不爱学习,9岁的ta没有自信,10岁的ta不交朋友……更糟糕的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要不厌其烦的催促ta快点完成家庭作业。更更糟糕的是,接近和进入青春期的ta对我们充耳不闻,不愿和我们交流也不接受我们的建议,毫不体谅我们对ta的那么多的付出。

ta是怎么了?

为了寻找答案,我们开始学习。我们阅读各种育儿的书籍和心理学的作品,我们关注各个专家的微博和公众号,我们尝试看到的各种方法。为了走进ta的内心世界,为了ta能继续做我们希望ta成为的那个人,我们勤奋而执着。

爱孩子,就要做ta的榜样。很喜欢大学时的一位外教,他的课堂总是充满了各种带来顿悟的智慧。一堂课上,他让大家依次在黑板上写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伴侣应该具备的品质。看着满满一黑板的美好期待,他只说了一句话:“Be the person you want to marry.”--做你自己想要找的那个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待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那个一开始给我们带来无数惊喜、欢乐、幸福和知足的美好小生命,从来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ta从能和我们进行眼神交流开始,就有了自己的喜怒哀乐,就开始做着一个又一个会影响ta终生的决定。ta后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和人生态度,无一不是ta大脑里的镜像神经元从ta的榜样那里模仿来的。ta的榜样是谁?最开始最重要的就是养育ta照顾ta的人。ta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ta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而不是ta的父母告诉ta ta应该成为的那个人。

如果你没有倾听ta,就不要指望ta会好好听你说话;

如果你嘲笑或看轻ta,就不要埋怨ta的自暴自弃;

如果你批评和指责ta,就不要惊讶ta会对你不尊;

如果你想要去控制ta,就不要愤恨ta的叛逆和逆反。

而这些如果,经常是在我们的有意识无意识中就变成了现实。

孩子是父母最好的镜子。想要ta更好,我们得先变得更好。

在严厉和宠溺之间可以有和善而坚定;夸ta“棒棒哒”的长期效果很可能是负面的;只是改变说话的方式就能更好的赢得ta的合作。

愿每个家长,都能为孩子改变,和孩子一起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了孩子而改变,你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