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什么叫损失厌恶呢?打个很简单的比方:丢失一百元的难过,和获得一百元的开心相比,你觉得哪个更大?
损失厌恶偏差告诉你:前者比后者更大。我们对那些可能失去的、已经失去的东西,要比可能得到的、已经得到的同等东西,都更为敏感、更为关注。
应用:人会对丢失的一百元更为难过,最常见的场合就是在赌场,股票,高风险的地方,投入的时候产生了一点的损失,后面就想着靠更多的投入挽回之前的损失,往往结果只会更残酷。
解释:问你一个问题:作为交通工具,飞机 VS 轿车,哪一种更危险?许多人都会错误地回答:飞机。
大数据告诉我们:我们死于一场车辆交通事故的机率是 1/84,而我们在一场航空事故中殒命的机率才只有 1/20000,但每次的空难都会印刻到我们的脑海中。
这就是「可利用性法则」:世界上有太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所以当我们必须要做一个判断、下一个决定的时候,什么事情我们更能清楚地回忆起来、从记忆里调用出来、我们就会基于这些最鲜活的记忆来做判断、下决定。
应用:大脑之所以这么做,当然是为了帮助我们节约时间,但有些时间省了之后,结果未必高效,反而会带我们走向谬误。
解释:情景:大乐透,18 这个数字已经在开奖号码中连续出现 5 期了,下一次千万不能再买 18 了。但是呢,过去 5 期里都没有出现过 19,这回可以试试买 19 嗯~但事实是,每期的概率都一样,都是相互独立的。
应用:在 “赌” 这件事情上,还有另一种相关的认知偏差:积极预期偏差(Positive Expectation Bias)—— 如果连续遭遇了几件倒霉事,我们再遇到霉运的机率肯定越来越小了,接下来好运会越来越旺的。
艾玛,继续奉劝你:清醒点吧!!赌徒谬误没办法帮你转运,再加上积极预期偏差,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
多少人赌上了瘾,不可自拔,输光积蓄不说,还欠了一屁股债。
解释: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项很有趣的实验,题目叫做:“你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
研究人员让实验参与者报上自己身份证号码的末两位,接着给他们看一瓶红酒,问他们愿意付多少钱入手这瓶酒。
结果呢?身份证末两位数字 ≥ 80 的人,比身份证末两位 ≤ 20 的人,出价足足高了 $20 美元(约人民币¥120)。
在这项实验里,无论是身份证号码,还是消费者愿意接受的红酒价格,都是数字。而第一个出现的数字(第一个接触到的信息),会成为人们脑中的一柄 “锚(anchor)”,像是船只靠岸抛下的锚一样,死死地固定着我们。而你接下来在同类信息中作出的判断,就像这艘船,肯定跑不远了。
—— 这就是认知偏差之「锚定效应」。
解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一种心理精神疾病,也称 “人质情结” 或 “人质综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放到消费的语境里,如果橱窗里让我们爱不释手垂涎欲滴最终狠下心剁手的商品就是个绑架我们金钱的歹徒,我们同样有可能为买来的东西寻找各种理由。
解释:买了一样东西(特别是很贵又不是很有实用价值的),我们在 “消费合理化” 的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把注意力聚焦在对这种合理化有利的信息上,而屏蔽、拒绝接受反例。
这种对能够证实自己的决定和判断是正确之信息的偏心,就是所谓的「证实偏差」。
解释:过分自信,顾名思义,我们都很容易对自己作出的判断、说出的话、抱持的观点过度自信。
这不只是骄傲自满的温床,更会带我们偏离真相、也会害我们伤害一个又一个当面给我们指出错误的良师益友。
比起其他学生,那些想要创业、做企业家的人(entrepreneurs),更容易产生这种过分自信的认知偏差。
4步,掌控偏差
多看书、多接触资讯、多用各种方式学习吸收信息,是我们一辈子的修为。而这种修为提升的不仅仅是你的认知水平,更是你的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meta-cognition)” 这个概念由心理学家 佛拉维尔 Flavell 提出,指的是我们对自我学习、思维活动的认知,也就是 “对认知的认知”。它凌驾于你所有的认知之上,相当于对自己的大脑有个更为高级的管控中枢。
元认知能力高的人具有三个特性:自我反省、自我觉知、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