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钿镶嵌
舟山螺钿镶嵌制作工艺在2012年被列为浙江省省级非遗;用贝壳碎片作为镶嵌原料,制作出精美华丽的工艺品,这种来自大海的馈赠在古时候是王公贵族争相追捧的物品
有待点评:
螺钿珠钗与大海的美人鱼是绝配
——有待,有所为,方有所待
(来源:非遗美学)
在浙江省舟山群岛,海产丰饶,各种贝肉、螺肉是人们钟爱的美食。对于大海的馈赠,海边的人尤其懂得感恩,也格外珍惜,连贝壳都不敢浪费。
把贝壳剪裁、打磨,雕刻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一片片五彩斑斓的山水,再用黄鱼膏提炼的胶拼贴起来,制成巧夺天工的贝雕工艺品——这样的工作,舟山贝雕艺人夏雨缀已经从事了50多年。这就是他与大海半个世纪的“对话”。
今年69岁的夏老是省工艺美术大师,多次获得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对作品的精益求精,在一代代贝雕艺人间相传。值得一提的是,夏雨缀的师父是晚清舟山贝雕艺人季伟全。
定海的中大街6号,是一家名为“舟山贝雕”的小店,与其说这是一家店,倒不如说这是展览馆。夏老所开的60多平方米的店里,陈列着屏风、首饰盒等各种贝雕工艺品,做工精美、栩栩如生,进来参观的人无不拍手称赞。
而与这一切相关的工艺品,叫做舟山螺钿镶嵌。
舟山螺钿镶嵌,主要是利用生长在舟山海岛周围的各种贝类作为镶嵌原料,镶嵌在木制品、玻璃、竹子、漆器等载体上,再经过雕刻、抛光或髹漆等工序,最后制作成一件工艺品。
因材料源自自然,经过工匠的精心打磨、髹漆、抛光,成品往往色泽绚丽、色彩奇幻,视觉效果奇佳,将天生丽质完美演绎。
螺钿妆成翡翠光
螺钿的光泽堪比翡翠,古往今来,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而螺钿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商代的漆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考古工作者在玻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到不少西周嵌螺钿漆器,其中有一件漆器上面的彩绘兽面凤鸟纹就采用了螺钿工艺。雕琢的甚为精致典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唐代盛世,中国的螺钿工艺到达了相当成熟的地步,铜镜漆背螺钿更是这一时期的工艺瑰宝。
唐代的螺钿镜被誉为“中国最美的铜镜”,它是用螺蚌贝壳雕刻成各种图案,按照原先的设计要求黏贴于素镜背面,然后研磨,最后再在螺钿上毛雕花纹。
漆地多为黑色,螺钿为白色,黑白分明,精巧细致,颇为华美。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盛世佛教信徒增多,反映该文化特征的镶绿松石螺钿鹦鹉纹铜镜就是一件代表作。
下面这个琵琶是不折不扣的神品,琵琶一般都是四弦,而这个是传世唯一一个五弦的琵琶,完全就是人间乐器中的奇迹,它不光可以当琵琶弹,还能当吉他,三弦琴,甚至冬不拉。
而且这个乐器极度华丽,唐代的螺钿镶嵌技巧被它发挥到了极致,世界上现存的能表现大唐盛世繁华的文物,最典型的大概就是这件了。
清代,螺钿家具达到了高峰的时期,甚至受到了清朝宫廷的青睐。资料显示1771年两淮盐政李质颖在进贡清廷的单子上,就有“彩漆螺钿龙鸿福祥云宝座”等十余件漆器螺钿家具,当时均存放在圆明园之中。
在内容题材上,舟山作品既有表现民间传说中的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吉祥图案、时代风俗,也有表现花鸟、山水等自然风物。它与中华名族文化一脉相承,但又具有自己的海岛风格和特色。
要把一个个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贝壳制作成一幅贝雕作品,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制作贝雕的流程有设计、裁切、起底、嵌片、斗筋、嵌色等15个步骤,有时要耗时数月才能完成一幅作品。
在每一个步骤中,贝雕艺人都要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例如,画图稿,除了把人物画得逼真,把山水画得秀丽,还要边画边想,图稿的内容能否通过贝壳切片的天然颜色、纹路来展现。
交揉着海水与岛屿的气息,来自未知世界的贝壳最终也能在人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归宿,这一切,又何尝不是因地制宜的渔民的智慧呢?
非遗科普
海上明珠:舟山
舟山市是浙江东北部的一个城市,面临东海、渔产丰富,著名的佛教名山普陀山、祖国最东边的东极岛以及有悬崖峭壁的嵊山都在这里,碧海蓝天的风景别有一番味道。另外,舟山锣鼓、舟山渔民号子、舟山制船技艺都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代表着海边渔民的别样文化。
西藏最神秘的节日是什么?深藏在祁连山的玉竟可以做成夜光杯?将星河装入盘中的钧瓷是如何制成的?
你不知道的非遗故事,都在这里,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ichyoud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