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不只是糟粕,只是……

古文中不只是糟粕,只是精华你没发现而已。

  两千多年的历史,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新青年运动——毫无掺杂的一场纯粹的青年运动,知识精英们是完全否定了;就连一个在北京大学读了本科又读了硕士,最终成长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武志红,也认为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一直是巨婴,人数众多的中国只是个巨婴国而已;甚至北师大的一个老师,尽管他后来因为过激的言论而被捕入狱,但他公开声称“耻于做中国人”,“中国人从精神到身体统统阳痿”,实在是让国人不爽的同时,也不禁纳闷:“中国人真的这么差劲吗?”

  为什么?为什么?

  历史长河中的那么多语言文字难道真的只是糟粕吗?真的只是一堆垃圾吗?就真的没有精华?中国人的脑子真的都被驴踢了?

  不,不是的,事实完全不是如此。

  只是精华没被广泛宣传,又恰巧没被你发现而已。

  很多问题的真知灼见,并不输于以理性和思辨见长的西方人。从我相当有限的知识里,我们可以列举探讨一二。

一、虎狼之人为啥总是做小官

  我们都会感觉到直接管理草民的通常都是一些虎狼之吏,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元末明初的思想家在其《吏道》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刚开始的时候,官吏很少,官民和谐。官吏是个办琐事的,很多有才且贤能的人不愿意做这件事情,经常隐居到名山大川。到了唐代,皇帝需要到名山大川中去聘请贤能。而到了后来呢?这些通过推翻前朝而坐上皇帝宝座的人,因为惧怕民众叛乱而再次被推翻,所以就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用那些酷吏来管理底层民众,这样天下暂时看起来就很太平。

所以,当管理你的人都是那些狐假虎威为虎作伥之人的时候,其实大可不必害怕,因为这只是统治者的伎俩而已,毕竟中国人口基数实在是太大,每个人都那么个性,实在是难以管理。

有什么真诚的建议和内在的需求,你就直接找你能见到的大上司讲好了,大可不必跟这些人深入交流。况且村、县、区、市、省,一级一级,总能找到一个吧。

二、君民关系怎么办?

  这个问题其实也很简单,唐代末年的皮日休就已经回答过了。鲁迅对皮日休的评价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辉的锋芒。

  现在很多有志之士认为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只不过是一种低水平的不断重复,没有任何理念差别,更甭提什么制度创新了。

  唐代的皮日休认为完全不需要处心积虑得进谏,完全不需要讲究说话技巧。他在其短文《原谤》里讲得很清楚:

  老百姓是相当苛刻的一个群体,上苍待众生是如此仁厚,然而民众还是经常抱怨上苍:天太冷了,天太热了,天不公平了,天厚此薄彼了等等。百姓对天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对于统治者呢?百姓对于尧舜这样的圣人明君尚且是批评,批评尧待自己儿子不好,不是一个好父亲;批评舜待自己爹不好,不是一个孝顺儿子。

  那么百姓对待那些不尽心尽力的君主,会怎么办呢?

“后之王天下,有不为尧舜之行者,则民扼其吭,捽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为甚矣。”

  尽管普通百姓可能会暂时畏惧于国家军队的力量,但要知道,国家军队的组成者也是普通百姓。引用了一句《论语》中的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没有超人的胆量气识,这个一把手交椅真不好做。

  一把手交椅都需要如此谨慎行事,更何况在一线的政府工作人员呢?焉能不认真对待自己的那份糊口的工作?

三、学习什么最重要

  孩子的学习——全国的家长都十分揪心的一件事情,什么最重要?不是学知识,不是学技巧,质疑最重要!

  《孟子》讲得就已经很清楚很清楚了,《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

  而这一句话是几乎所有的初中学生都会学到的一句话。或许是中国的应试教育让学生只是记住了做题,而忘记了课本中的精华吧。总之,很多人读过这句话,但却从没有真正思考和领悟它的真谛。

  质疑是那么那么的重要,独立思考是那么那么的重要,然而经过了那么多年考试的中国人,迫于生存的压力,一直把它们抛在脑后。

你看,这么分析下来,其实两千年的历史长河,是不是真的不只是一堆堆垃圾,还是有很多宝藏的,是不?期待大家继续挖掘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文中不只是糟粕,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