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左传,读儒家的初心【18】明知故问,惺惺作态

鲁隐公五年秋,宋国派兵入侵邾国,占领了邾国的部分土地。

邾国搞不过宋国,这是明摆着的事。但是,邾子克知道郑国和宋国有矛盾。他派人对郑庄公说:如果您想找宋国出气,敝国愿意充当向导。

郑庄公当然乐意。四月份他才报复了卫国,现在修整了半年,也是时候报复宋国了。郑庄公干任何事情,总是有条不紊的。不着急,但也绝不会忘记。

【原文】

宋人取邾田。邾人告于郑曰:“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郑人以王师会之。伐宋,入其郛,以报东门之役。宋人使来告命。公闻其入郛也,将救之,问于使者曰:“师何及?”对曰:“未及国。”公怒,乃止,辞使者曰:“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难,今问诸使者,曰‘师未及国’,非寡人之所敢知也。”

郑庄公利用王室卿士的地位,动用了王师,会合邾军,共同讨伐宋国。联军打到宋国首都商丘,并且攻入了外城。在这种岌岌可危的形势下,宋殇公派人前往曲阜,向鲁隐公求援。

鲁国和宋国结盟,是鲁隐公元年九月的事。去年春天,鲁隐公又和宋殇公会面,进一步加深了两国的关系。鲁隐公也一直关注宋国的战事,知道宋国现在是什么样的状况,已经做好准备要救援宋国了。出于习惯,或是出于礼貌,他象征地问了宋国使者一句:“郑国人打到哪里了?”

使者回答:还没有打到国都。

对于使者的这个回答,后人有两种解释。

其一,使者知道鲁隐公知道战况,对他的明知故问感到不满,所以说了一句气话。

其二,敌军侵入国都的外城,好比病入膏肓。使者担心,如果把实际情况告诉鲁隐公,鲁隐公考虑到有可能救援不及,干脆不救了。所以故意“缓”报军情,好让鲁隐公坚定出兵的念头。

就是这句话,让鲁隐公一下子就毛了:你要我出兵救你,共赴社稷之难,至少要对我说实话啊!现在你却说郑国人“还没打到国都”。既然是那样,哪里用得着我出兵相救嘛!

就这样,鲁国中止了派兵。

明眼人一看便知道,鲁隐公这是借题发挥,借机生事,借坡下驴。所谓“将救之”,其实是根本没有准备。他才不想掺和宋国的事,只不过碍于同盟的情面,惺惺作态罢了。为什么?第一,宋国去年两次入侵郑国,都是受州吁唆使。而州吁已经被定性为乱臣贼子,身败名裂,宋殇公也落了个助虐之名。对于这样的盟友,鲁隐公早就想划清界线了。第二,鲁隐公知道,郑庄公不是好惹的。

【原文】

冬十二月辛已,臧僖伯卒。公曰:“叔父有憾于寡人,寡人弗敢忘。葬之加一等。

臧僖伯,也就是年初劝谏鲁隐公不要去观鱼的那位老夫子去世了。是不是被那件事给气坏了身子,以至于“不豫”,很难说。总之鲁隐公对臧僖伯的死感到很愧疚,下令提高葬礼的等级。

【原文】

宋人伐郑,围长葛,以报入郛之役也。

郑庄公终究没有攻破商丘便收兵回国了。到了年末,宋国发动反攻,包围了郑国的长葛。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左传,读儒家的初心【18】明知故问,惺惺作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