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放飞

所谓的正事儿,要紧事做的太多了,或者说持续的时间有些久了,就会想要放飞一下。或者说是厌学,发神经,情绪化…但结果只有一个——不干了。今天想瘫着,就摊着。想玩,出去逛都可以。

这里我说的放飞,主要是压力引起的,释放型自我放飞


偶尔放飞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大致可以把压力分为,目标导向引起的压力(比如目标与实际的距离);任务导向,大量堆积的任务和日益趋近截止时间;与他人的对比,找差距往往也会带来压力;最后,都归结于差距。在物理上,这种落差会产生势能,利用得好可以节约能源产生效益,用不好也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压力与消极情绪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压力激发人的潜力……适度的压力不进能够推动自我超越,而且能够带来超越以我的成就感。但是,持续的压力或者大于自身承载力的快速增长压力,是有害的。长此以往,原本的弹性被压抑成刚性。尤其是在短时间瞬间释放,这是极其危险的,不管是对自己还是他人。

一方面,是压力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压力的疏解障碍。真到堤坝决口了,这就不一定是放飞能够解决的了了。

“节流开源”

其实我们不怕目标高,任务多,与人差距大,怕的是无法缩短与当下之间的距离。也就是面对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往往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然后,有了希望再失望,于是就落寞了。

尽管不想总是提这反思批判式的“酸溜溜”的问题,但日子一天天过着总会有困扰。忽视它看着事情的恶化,到最后无力反驳就只得自暴自弃。一个问题的失败并不代表整个人的失败,但在这一过程中所带来的自我否定却是持续的。消极情绪,自我否定,不自信等等心理、身体的改变对于下一步的计划都是破坏性的。也就有了所谓的恶性循环。外在的伤害并不可怕,怕的是自己本身被吓到了,再也不敢了。

如果把自己,人本身作为一个项目,或者机器,问题被掰开了揉碎了,大致也就是事前、事中、事后这三部分。对于消极情绪的处理,就像减肥,“少吃多动”。

期望值

面对差距,是之前的预期太高了?还是过程中有什么不足?或者结果被低估了?在这一过程中消极情绪亦或是不良情绪(我们也可以把它当做不良资产),在第一阶段还是少许,因为如果你决定要做一件事,起码觉得是能成功的。也就是期望理论,“期望理论的公式为:激励(motivation)取决于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即“效价”valence)和其对应的期望值(expectancy)的乘积”。简单来说,努力有一方面来源于,“做得到”。

举个例子,如果你打算激励手下员工,对他们说,每天睡五个小时一个月以后升主管,薪水上涨30%。或者每天睡五个小时,连续十年你可能成为中国第二个马云。哪个会更有效呢?如果相比财富值,后者一定是更有前途,哪怕是分摊到每一天。到这种不确定性就不能很好的达到激励的效果。老话说,跳一跳摘得到,也是这个意思。不过,它强调的是结果。在事情的发生中不仅有客观事实,结果。而且还有它的余波,也就是影响。

偶尔放飞一下也算是“来源”,或者是“多锻炼”。疏解一下,也许看问题的角度,方法就不一样了。我个人一直坚持,“体验式”人生的观点,可能在别人看来有点颓,不上进。面对错误,失败实验总结经验,但也不必要那么认真,不至于要把自己击倒。相比消极痛苦的沉沦,没有效率的自责,倒不如放飞自我,没什么大不了。


偶尔放飞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偶尔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