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闲话 #15: 人与机器的关系

当在美团电影购票后,到达影院、找到取票机、排队、打开 app,电影票的二维码便自动显示出来,直接将屏幕靠近扫描区就完成取票,一气呵成。

整个过程中,美团电影 app 借助传感器(GPS 模块,判断用户在影院附近)、数据(时间信息,判断电影即将开始放映)等,预先猜测了用户的意图(知道你这时已经抵达电影院并打算取票),再据此作出反应。这一设计细节使人感觉很智能。

设计闲话 #15: 人与机器的关系_第1张图片

常见的智能硬件、智能手机、智能家电,似乎还要我们去学习怎么它们。我们常将「智能」挂在嘴边,究竟怎样的机器才称得上智能?

杨曦在《忘掉UI吧,BI~行为设计才是智能产品真正需要的!》一文中这样提到,

自动门其实是一个真正智能的东西,虽然它很低端,但它的智能程度远超过手机,当你走过去的时候它可以自动打开,你离开的时候它自动关上,这种效果很简单,设置也很简单,但在这个场景里面,它的功能被设置得非常好。其实自动门就是一个机器人,是一个最简单的机器人。

类似的例子还有,iPhone 利用协处理器,使用户抬起手机时,自动点亮屏幕。戴上 Parrot Zik 耳机,即开始播放音乐,摘下则自动暂停。当 MOTO X Pure Edition 判定你位于办公室并处于工作状态时,手机会被自动设置为震动模式;而当它判定你处于驾驶模式时,手机会自动帮你读出收到的信息;如果你的手机位于家中,来电时手机能自动报出来电者的名字;而到了睡觉时间,手机则会自动被设置为静音模式。

当机器聪明到一定程度,它应该像一个角色,比人类看得更多、更高。它能猜测用户想做什么、即将要做什么,然后作出反应,而不是由于机器、技术的缺陷与不足,让人们作出适应。这是人工智能中的智能代理 (Intelligent Agent) 领域。

这不可避免地引出了关于交互设计概念的话题。

一派人认为,交互设计正是妥协技术的不足而存在的,因为如果足够智能,人机就不需要交互。正如虽然我们的手机上都拥有光线传感器,因为目前的技术所限,它仍经常不能自动调节出我们想要的效果,所以我们需要手动调节屏幕亮度的功能;但如果技术足够完美,我们就不需要手动调节了。

当然,这跟功能复杂度、使用频率都有关。但关键是,机器可能百分百准确吗。作者王文俊分享了美团电影 app 这一细节的设计流程(《深入场景和意图的体验设计 - 》)。我们很难想象,智能的背后不需要设计师操刀,因为我们仍不相信机器能完全智能。规则是人类设定的,通过不断优化,它能无限接近百分百判断准确,但做不到百分百。

这就剩下最后一个问题,机器需要遵守人类预先设定好的规则吗(或者问,会出现自主意识的人工智能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设计闲话 #15: 人与机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