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小说——毕飞宇《小说课》读书笔记(一)

这部作品是毕飞宇在南京大学开设读书系列讲座的讲稿集结而成。他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去解读中外名著。他的课堂教学意趣盎然、生动入微,看似在娓娓叙述一个作家阅读文本时的独特感知,其实不然,他的讲座蕴含了一种从形下到行上的哲思。

他的讲座为什么如此欢迎?

作为作家的毕飞宇教授对作品的分析,更具有形下的感悟与顿悟的细节分析能力,在上升到行上的理论层面时,也不用生硬的理论术语概括,而是用具有毛茸茸质感的生动鲜活的生活语言解剖了经典,在审美愉悦中达到人文素养的教化目的。

同时,他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解读小说的方法:

一、看苍山绵延,听波涛汹涌(以蒲松龄的《促织》为例)

毕飞宇在解读蒲松龄的《促织》时谈到了,读小说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关于“大”的问题,一个是关于“小”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如何能看到小说内部的大,同时能读到小说内部的小。只盯着大处,你的小说将失去生动,失去深入,失去最能体现小说魅力的部分;但是只盯着小,我们又会失去小说的涵盖,小说的格局,小说的辐射,最主要的是,小说的功能。好的读者一定会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看大局,一只眼盯局部。

悲剧有悲剧的原则,所有的欢乐都是为悲伤所修建的高速公路。在这条高速公路上,飙车的往往不是小说的主人公,而是主人公最亲的亲人。

所以,《促织》中不是主人公成名死了,而是成名的儿子死了!

小说的逻辑:人物有人物的心理依据和心理逻辑。不是作者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全方位地去写,而是要根据小说人物的心理逻辑来写,

小说的节奏就在于该上扬的时候,你要有能力把它扬上去,同样,小说到了往下摁的时候,你要有能力摁到底,你得摁得住。

小说的抒情和诗歌、散文的抒情很不一样。小说的抒情有它特殊的修辞,它反而是不抒情,有时候甚至相反,控制感情。面对情感,小说不宜“抒发”,只宜“传递”。小说家只是“懂得”,然后让读者“懂得”,这个“懂”事关键。

有人说,写小说完天然,不要用太多的心思,否则就有人为的痕迹了。

但是作者从来都不相信这样的鬼话。他认为,你写的时候用心了,小说是天然的,你写的时候浮皮潦草,小说反而会失去它的自然性。写小说一定得有“匠心”。

小说还要知道“造势”。之后就是“推波助澜”。第一是“推波”,第二是“助澜”,这才是小说的高潮部分。最后蒲松龄写到让蛐蛐和公鸡斗,并且还战胜了鸡,这就让故事有了传奇色彩,这才是天才的勇气战胜了天才的想象力。好的作品,在保证它的传奇性的同时还有关照它的批判性。

《促织》的诉求是显性的,他在提醒君主,你的一喜一怒、一动一用,都会涉及天下。天下可以因你而幸福,也可以因你而倒霉。它只是“劝谏”文化的一个部分。

二、小说内部的逻辑和反逻辑

小说的内部是如何通过逻辑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作者为了把事情说清楚,,特意选择了我们最为熟悉的作品,一个是《水浒》的局部,一个是《红楼梦》的局部。

《水浒》中作者选择的人物是林冲。金圣叹评价林冲说:“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是人怕。”同样,金圣叹也评价过上上人物李逵评,说“李逵一片天真烂漫到底”。因为李逵他是天生的英雄、天然的豪杰、天才的土匪。林冲却不是,林冲属于日常,他的业务突出,他的心却是普通人的,他只想靠自己的业务在体制里头混得体面一些,再加上一个美满的家庭,就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解读小说——毕飞宇《小说课》读书笔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