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开放的智力:知乎采铜自选集》

读书笔记:《开放的智力:知乎采铜自选集》_第1张图片
开放的智力
  • 1904年,25岁的爱因斯坦靠在专利局的工作维持生计,并利用业余时间潜心研究物理学。次年,他发表了6篇物理学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量子假说。

  • 1913年,24岁的维特根斯坦离开了罗素和剑桥,去一个陌生的国度开始独立研究。临走前,在罗素的恳求下,这位本科生写下了《逻辑学笔记》手稿,一份连罗素也无法读懂的哲学作品。

  • 1924年,24岁的泡利提出「泡利」不相容原理。

  • 1927年,24岁的冯•诺依曼在数学上严格地证明了量子力学的两种理论--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的等价性。至1927年,冯•诺依曼已经发表了12篇数学论文,在欧洲数学界引起轰动。

  • 1931年,25岁的哥德尔发表论文《论<数学原理>及相关系统的形式不可判定命题》,提出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 1936年,24岁的阿兰•图灵发表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上的应用》,提出了「图灵机」模型。

  • 1962年,24岁的高德纳开始了《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的写作,4年后,他已经完成了3000页的草稿。

  • 1984年,25岁的沃尔夫勒姆开创了「细胞自动机」的研究领域,两年后,他创建「复杂系统研究中心」,四年后,他开发了数学软件Mathematic。20岁时,他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

  • 1998年,25岁的拉里•佩奇和25岁的谢尔盖•布林创立Google。

  • 2004年,20岁的拉格伯格创立Facebook。

  • 如果恰巧你发现自己身上有那么一点天才,那么你还可以考虑,为这个世界贡献点什么美好的东西。

  • 知识的价值完全取决于谁掌握知识以及他用知识做什么。

  • 知识本来就起源于实践,源于人在与现实交互时产生的困惑。

  • 他可以选择,不去做一个天真和莽撞的理想主义者,但他也可以选择,去做一个有能力与这个世界共赢的长期幸存下来的人。

  • 限制一个人变得更好地更强大的掣肘力量,永远是他自己所一贯秉持的(常常是被既有教育体系所塑造的)思维模式。

  • 让学习和工作永远并行地展开,这样的设定,就可以激发你在理论和现实间穿梭的激情和思维的火花,促使你在两个世界里找到共振的结点。

  • 一个坚强的内核,一个由「我是谁」以及「我到底要成为谁」所构筑的内核。

  • 趋同的益处简单而直接,而它的代价是缓慢和隐蔽的。

  • 内心坚定地人,从来不忌惮做一些不寻常之事。那些在别人看起来疯狂地举动,对自己来说却可能是最好最安宁的选择。

  • 当我们评价一个事情值不值得去做、应该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应该抛弃单一的视角,而是分两种不同的维度来看,一是该事件将给我带来的收益的大小(认识、情感、物质、身体),二是该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

  • 我们现代人常常陷入「两个无能」之中,一个「选择无能」,而是「执行无能」。

  • 单因素模型之所以这么容易给忽悠家作为工具使用,就是因为人们内心中都有一种简化的倾向。

  • 你要把自己的触角伸出去,去感知、去尝试、去试验、去体验、去失败。

  • 一种综合性的智慧,这种智慧不可能从狭窄的专门训练中取得,必须更根本的理解世界事物之所以然,也就是回到哲学、文学、音乐、乃至医学、天文学的总和思考里。

  • 大多数所谓的科技评论都是垃圾,这些评论给出的看法几乎没有什么参考价值。1、他们掌握的信息太少,2、他们的知识根基太浅。于此相对,文学评论、电影评论这些领域就没有这样的尴尬,因为这些领域的信息是完全开放的,而且从业者也经常有读书的习惯,这使得这些领域常常会出现高水平的作者。

  • 对理性和直觉的合理运用。

  • 我们要管理的并非是物理学意义上的时间,我们要管理的,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运用心智的意愿和能力。

  • 高估自己的见识,低估别人的知识。

  • 思考是一种训练,表达也是一种训练。

  • 思考者掌握的有价值信息越来越多,问题的自由度逐渐降低。

  • 自由的精神,就是对何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

  • 在演讲的过程中,对观众情绪的调动是最为关键的。

  • 知识资产「Knowledge Portfolios」。

  • 人们除了成为噪声的消费者外,也是噪声的生产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开放的智力:知乎采铜自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