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是今年国家产业政策的焦点,也是中国未来几年发展的一个起点和支柱。然而,到底什么是“新基建”?“新”在哪里?以哪些内容为“基”?怎么“建”?
带着这些问题,北京鲲鹏联合创新中心于近日举办了“新基建:数字时代的新结构性力量”高端对话。
此次活动邀请到了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徐宪平为主讲嘉宾,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巡视员王伟、北京市朝阳区副区长暴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肖立志、华为北京总经理刘阳为对话嘉宾,财新国际董事总经理李昕为对话主持人,纵论中国“新基建”的内涵和意义。
1
主持人:今年中国加大了对云计算、AI、5G等领域的“新基建”投入,这对国民经济运行和企业自身的发展有什么好处,会带来哪些影响?
肖立志:“新基建”的发展是一个逐步迭代的过程,一部分已经成熟,另一部分还有待继续推进。比如这次疫情影响了很多行业,但高校的教学、科研还在有序进行,这得益于“新基建”已经成熟的那一部分,包括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这些影响今后还会继续、逐步显现出来。
王伟:上个月北京市发布了新基建的三年行动方案,这个方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风口,将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增长点;二是新引擎,“新基建”可以拉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一业带百业;三是新动力,三年行动方案落到实处之后,会为新业态、新要素、新经济增添新的动能。
暴剑:“新基建”对各级政府来说是一个新的机遇,为各地未来的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一个厚积薄发的新机遇。
同时“新基建”也对政府带来了新挑战,因为政府过去更擅长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建设,现在“新基建”的比重不断加大、加重,进而重新整合、重新提升,对政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刘阳:“新基建”对国计民生发生了很多潜移默化的改变,比如中国现在拥有约12.7亿4G用户、4.3亿光纤用户,背后是整个通信行业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放到世界任何一个地区都是非常令人震撼的。
为此中国运营商部署了250万个4G基站,架设了数以千公里计的光纤网络,做了大量的工作。
正是因为有强大的网络为支持,新冠疫情期间人们依然可以在家办公、在家上网课、在线购物等等,维持了有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在此期间,华为一直在为北京地区30多万个网元提供支持,在全国维持着上千万个网元的稳定运行。所以说,“新基建”中的基础网络建设,确实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便利。
徐宪平:“新基建”最核心的首先是网络连接,然后是计算能力。讲到对经济、对行业的影响,有机构预测,未来全球GDP中的60%以上都是数字化的。
中国2019年部署了13万个5G基站,预计2025年5G基站规模会上升到498万个,投资规模会达到17.2万亿元,增长21.6%;相关产业规模预计将达到82.8万亿元,增长22.6%。
从现在到2025年,预计年均增长率为37%。未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会因为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带来很多的实惠。
2
主持人:“新基建”对各个领域和行业会有什么影响?
刘阳:铁路、公路、航空等物流是传统行业增长的根本,连接则是数字经济增长的根本,而要想数据跑的快,还需要提供充裕的算力。
2019年全国高速公路宣布取消省界收费站,取而代之的是沿公路设置的基于AI的边缘计算节点。这些节点可以把车辆运行的数据连接起来、管理起来,节省车辆的时间成本。假设一辆货车走一趟高速可以因此节省10-20分钟,一年大概能节省300-500升油,相当于3000元钱。
中国共有600万台大货车,合计起来经济效益非常可观。还有一个例子,北京有一家合成纤维制造商,过去质量检测需要经验丰富的工人,而且只能检测特定位置、特定长度的纤维质量。
2018年起,华为与这家公司联合引入了AI监测技术,检测长度、效率都有了极大改善,这就是人工智能和算力对行业应用的价值。
徐宪平:现在“新基建”存在突出的技术短板,应用场景开发得也不够,所以企业还是要加大科技研发,突破核心技术。
华为5G能够在全球排在第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华为的研发投入非常高。根据2018年的数据,当时中国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在营收中的比重只有1.1%,这表明很多企业只是为了赚大钱、赚快钱,不愿意在研发上下投入。
应用场景方面,政府可以发挥引领作用,对工业、农业、医疗、教育、养老等行业提出应用需求,但企业也要加大研发投入,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
3
主持人:北京市打算如何打造行业应用新生态?
王伟:北京市的新经济行动方案,目的就是为了开拓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一是着眼于通过经济转型,催生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二是鼓励科研创新;三是切实支持相关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那些刚起步的小微企业,政府可以提供绿色通道,支持这些企业快速成长。
4
主持人: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新基建”创新企业来发展?
暴剑:数据是数字经济的粮食和富矿,而政府是数据的最大拥有者和提供者,大概占到80%左右,因此政府可以为企业开发场景应用提供很多便利条件。
朝阳区正在打造“数字经济示范区”、城市大脑,同时围绕“新基建”做了三年行动规划、行动方案。
对于城市大脑,计划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安全大脑,确保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以及城市应急安全;二是常规的城市管理,在传统互联网的基础上,引入物联网技术、AI和算力,借助这次“新基建”进行全方位的布局和推进;三是城市的经济大脑,把过去相互割裂的信息孤岛连接在一起,为政府赋能、赋力,使得政府更好地发挥对经济发展的服务作用。
肖立志:“新基建”对教育行业提供了机会,也带来了挑战。机会在于教学的内容和体系要发生很大的变革,这对教育行业是有益的;挑战在于人才缺乏,而这又恰是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的目的就是培养新基建、人工智能人才,为此我们跟华为成立了油气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这个创新中心既有基础技术创新,也有人才培养创新,目标是满足社会、行业的需要。
刘阳:“新基建”一般分三个层次。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大型计算中心、5G网络、全光网络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强调通过云、大数据、人工智能去使能各行各业。
这次疫情线上教育行业获得了爆发性成长,过去默默无闻的企业突然就迎来了高达数亿的用户规模,在融合基础设施方面有准备的企业才能抓住时机。
三是一般企业的数字化建设,发展较快的企业往往会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比如餐饮行业的海底捞,疫情期间顾客无法到店消费,海底捞就能迅速转型送外卖,做各种有特色的盒饭。
这就是多年数字化、标准化建设的成果,遇到经营环境变化的时候,可以迅速适应。
5
主持人:新基建有什么软肋?
王伟:主要是缺少完善的标准。北京市经信局下一步要推进标准建设,与各区、各企业一起联合探索,使之成为行业、国家的标准。
暴剑:标准确实是一个问题,还有缺人才。我们引进鲲鹏创新中心,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再有是缺政策,如何制定有利于新基建发展的政策,对政府来说是一个考验。
最后是缺场景,供需两端还没有很好地对接。政府对新技术、新基建把握不太到位,企业则不知道政府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未来在这方面需要政企合作、政企联合来解决。
肖立志:“新基建”本质上就是数字科技基建。我们缺乏真正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技术,同时也缺少强大的研究团队来适应不断变化、不断迭代的技术和应用发展。
6
主持人:“新基建”在下一个5年计划中会扮演什么角色?
暴剑:未来5年,“新基建”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同时也会像疫情期间的数字化生存一样,渐渐地让人们习以为常,显得不那么“新”了。
徐宪平:“新基建”推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实现全要素生产力提升。国家对此的原则是“长期规划、有序推进”。
王伟:“新基建”对“十四五”规划的作用肯定会越来越显现,具体应该是引领和示范作用。
从“新基建”重新认识数据中心
发力新基建,腾讯未来5年将投入5000亿
运营商加码5G新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