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季〗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能改吗?

〖第72季〗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能改吗?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昨天,带着孩子们学习丁肇中教授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教授是美籍华人,曾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文章中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也曾看到一则媒体报道,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

还有,历数一下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人数,的确与中国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极不相称。

面对这样的问题,丁肇中分析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学生对于丁肇中教授的看法认可。但是,他们认为,今天的中国学生之所以“高分低能”,这都是“应试教育惹得祸”!

看着他们对“应试教育”深恶痛绝、咬牙切齿的样子,我适时跟他们说:“‘应试教育’这种考试制度确实弊端很大,如果不以考试来选拔人才,你们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模式,既可以选拔人才,又可以去除这些弊端呢?如果让你来做这件事,你将怎样改革,才可以做到这一点呢?”

我让孩子们们先独立思考这个问题,再和同学讨论,然后展示他们的想法。

同学们思考得很认真,讨论得很热烈。

五分钟之后。

我问“找到更好地方法了吗?”

一个学生率先发言“可以采取特长录取法,只要有一种突出才艺,即可进入理想的大学。”

其他同学还没听完就开始对他发问:“你先说说,你有什么突出才艺,可以保证能够顺利进入大学?”

“这个……”这个学生细数了一下,还真没有什么突出才艺,好像还不如考语数外、政史地呢。

接着有人说:“别考这些死知识,可以考查学生的能力,能力强就可以上大学。”

他的发言再次激起其他学生的反驳,“能力怎么考?怎样才算是有能力?

“这个吗?我暂时还没想好,怎么考比较合适。”他很无助地坐下了。

……

又有几个同学献计献策,但反对的声音都很强烈。方法挺多,但是疑问也挺多,比如“如果没有考卷,怎么确定标准?公平性怎么保证?谁来考?等等”

最终,讨论的结果是:如果想改变‘应试教育’,还真不容易找到,既能做到公平公正、又能选拔优质人才的好方法。应该说,中考和高考是目前为止最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的方法,尽管也有很大弊端。

我跟孩子们说“实际上,因为有了中高考,农家贫寒的孩子才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如果取消了这种考试制度,凭借什么特长和才艺,估计跟大城市的孩子几乎没有可比性。还有改变评价的标准,没有了那张考卷,只靠人为选拔人才,跟‘官二代’‘富二代’去竞争,你有多少胜算的把握呢?所以,孩子们,不要再抱怨‘中高考’带给你的辛苦,如果没有目前的考试制度,你可能只能像你的祖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世世代代循环往复。”

“说实话,我是很感谢目前的考试制度。尽管我也经历十年寒窗,“凉桌子,冷板凳”的煎熬,但是,如果没有目前的考试制度,我怎么可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呢?”

作家麦子写过一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她说“我的白领朋友们,如果我是一个初中没毕业就来沪打工的民工,你会和我坐在starbucks一起喝咖啡吗?不会,肯定不会。比较我们的成长历程,你会发现为了一些在你看来唾手可得的东西,我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 

 “从我出生的一刻起,我的身份就与你有了天壤之别,因为我只能报农村户口,而你是城市户口。如果我长大以后一直保持农村户口,那么我就无法在城市中找到一份正式工作,无法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甚至连选举权都不如你们多。” 

“可是农村没有好的医疗条件,这次sars好像让大家一夜之间发现农村的医疗保健体系竟然如此落后;物质供应也不丰富,因为农民挣的钱少,贵一点的东西就买不起,所以商贩也不会进太多货。”

“于是我要进城,而且要摆脱我的农民身份,我要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你生下来就拥有的大城市户口,考学是我跳出农门唯一的机会。我要刻苦学习,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我在独木桥上奋勇搏杀,眼看着周围的同学一批批落马……”

麦子的经历,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中高考,或许,她永远没有机会与白领朋友们一起喝咖啡!

我们对应试教育深恶痛绝,但我们有好的改革方案吗?

孩子们在深思,我也是。但,百思不得其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72季〗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能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