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考指南》| 重新思考“思考”这件事

最近在读《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一书,收获颇多。

《批判性思考指南》| 重新思考“思考”这件事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借此文,聊聊读书过程中,引发我重新思考的几个小问题。

01. 为什么谣言常常被笃信?

《批判性思考指南》| 重新思考“思考”这件事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每每看到微信出现的“某些食物相生相克养生贴”,“某某明星疑似怀孕贴”,“某某国家政府内幕贴”,我都会嫣然一笑,心想这么不靠谱的东西肯定没人相信。

可偏偏很多这样的东西会在朋友圈广为流传。大量转发带来许多人的深信不疑。

正所谓说多了也就成真的了。

发现真相是一条难走的路,这需要找到合适的证据,运用严密的逻辑进行谨慎的思考。

而面对越来越多非自己专长的纷繁信息,人云亦云显得更“安全”一些。

02. 为何鸡汤文总是无用?

《批判性思考指南》| 重新思考“思考”这件事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鸡汤文的套路大体是找出一些成功者的例子,并以此作为论据得出类似于“努力就有回报”“坚持就会成功”之类的结论。

这中间有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孤证不立且例子不知真假。

仅提供极少量的证据,且证据的真实性或全面性存疑。

比如只说比尔盖茨退学创业,但不会提及他的背景和所拥有的资源。

二是论证随性,因果关系简单粗暴。

马云创业能成功,那你努力肯定也能成功。

谁谁裸辞旅行,晒图写文成了网红,那你也可以裸辞追求新生活。

打鸡血够用,实操性不足。看完激情满满,然后...就不要傻乎乎跟着然后了。

03. 看辩论赛的时候,为啥观众总被双方辩手带着跑?

《批判性思考指南》| 重新思考“思考”这件事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看过奇葩说的朋友们,肯定有过自己作为墙头草,被双方辩手的观点忽悠来忽悠去的纠结体验。

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努力反思,为啥自己的三观如此不稳定。

本书中提到一个很妙的概念,叫“隐蔽前提”,这个说法解了我的惑。

所谓“隐蔽前提”,就是没说出来,但对结论意义重大的预设信息。

比如有个辩题:“伴侣手刀逃跑,该不该原谅?”

正方在陈述观点的时候会预设自己为男性。如果作为其伴侣的女性,在危机关头自救,似乎是一件很容易获得谅解的事情。

而反方则倾向于将自己预设为女性。社会主流价值观甚至很难接受一个男人在危急关头不管陌生的女人,更别说这个人还是自己的女朋友。这种行为简直是要被全民谴责了。

这个预设的“性别”,就是重要的隐蔽前提。前提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完全不同。

这就难怪我们听辩论的时候会觉得纠结无比了。

04.  面对很多事情,我们究竟在做选择题,还是证明题?

《批判性思考指南》| 重新思考“思考”这件事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心理学上有个研究表明,健康的人们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只有抑郁症才能准确的评价自己。

健康的我们,总会觉得自己的观点比别人的更好。

每次面对一个待讨论的事情,我们会很快给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想方设法证明这个想法有多么正确。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视角做着各自不同的证明题。

这种证明显然对解决问题无益,反而会激发彼此的矛盾。

有效的讨论应该是选择题。即每个人提供自己的观点,并解释观点的依据,大家共同就可能的选项进行充分讨论,最终选出对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案。

正如书中提到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开始学习他认为自己早已知道的事”。我们也不可能在坚守立场的情况下实现有效沟通。

05.  因果关系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批判性思考指南》| 重新思考“思考”这件事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因果关系是一个让人拥有安全感的东西。一旦我们找到确定的因果关系,我们就会有“一切尽在掌握”的上帝感。

但现实是,与人相关的事务几乎都很难找到确切的因果关系。

而当我们的知识不够,又试图寻找简单化的因果关系时,荒谬的结论就产生了。

记得我小的时候,家里的有线电视经常因为供应商的各种技术原因无法提供服务。

作为只有周末才能有点时间看电视的苦逼小朋友,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总是捶胸顿足。

为了自我安慰,我搞出来一套自己的因果关系。电视不让看肯定是因为自己表现不好。只要我好好表现,肯定就会恢复的。

所以,每次电视有问题我就会自我反省,看看是不是作业没写完,或者没收拾房间。我会认真努力完成这些事情,然后充满期待地打开电视。

记忆中十之八九电视节目就会恢复,这进一步坚定了我的观点。

后来长大一点,理解了系统问题修复自然是需要一些时间的。也就是说无论我干不干那些事情,故障修复后就必然有电视可看了。

想来,我自己编出来的这个因果关系真是无比搞笑。

06. 我们的“自由意志”到底有多自由?

《批判性思考指南》| 重新思考“思考”这件事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们每天都会说很多次“我觉得”“我认为”“我想要”。我们似乎无时不刻都在表达我们的自由意志。

但有多少,你所认为的,你认为的,真的是你认为的?(大家自己绕一下这个逻辑)

我们排队买一杯茶饮料,是因为我们觉得它好喝值得付出时间,还是仅仅因为大家都在排队?

我们买各种商品是因为我们真的需要,还是因为各种广告宣传,让我们觉得需要?

我们假期出行,是因为我们自己觉得旅行好,还是因为大家都去?

上述这些选择一定是好的么?有替代的,或者更适合自己的选项么?

我们对于生活中的种种选择究竟在多大程度拥有着我们以为的“自由”?

事实上,环境、家庭、城市、身边的人、对我们的影响力远超我们的想象。

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的决策都是被很多因素影响后的“下意识”。当然,这种下意识在很多时候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快速决策。

但是,对于一些重要的、关键的、对我们人生有重大影响的问题,比如何时、何地、与谁共度余生,要不要生二胎这种事,不能任由“据说”、“我妈说”、“微信大号说”、“大家都说”来决定。

我们需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来决定自己的人生走向。但高质量的批判性思考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才有可能做到

下图是全书概念介绍部分的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

《批判性思考指南》| 重新思考“思考”这件事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批判性思考指南》| 重新思考“思考”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