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抽屉

  事例一:

  前两天看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看开头的故事就深深吸引了我,整部电影通过一件件事给人的内心剖析的淋淋尽致。看完后又在网上搜了下姜文导演的访谈。

  其中就讲到,这部电影啊,是在冬天拍的,因为要拍夏天的景色,就在演员们的脸上洒着水。姜导说:其实是可以看得出来是在冬天拍的,因为画面里面,人物背后的树就是光秃秃的没有叶子。

  记得看完访谈后,猛然醒悟:对啊,我就说自己在看电影的时候感觉有点不对劲。然后又像是脑筋急转弯一般想到,事实可能是,如果自己不去看那个访谈的对话,可能永远也不会有这个意识:“对啊,我就感觉看的时候怪怪的”。

  最近在英语上记了一个词 hindsight bias. 翻译为事后性偏见。从这个例子来看,自己大概就是犯了这个毛病吧。

  可能每个人曾经都发生过这样的情况,总是在经历过什么事情后才幡然醒悟,对啊,我早就有那种感觉了。但这样的情况出现一次不可怕,可怕的是出现数次,而自己又不知,这大概就是一个人自恋的表现了,认为我就是对的,世界是以我为中心。

  看心理学武志红老师的文章,讲到一个人的自恋其实有好也有坏,自恋的坏处就是容易导致一个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的感受,自己怎么快活就怎么来。

  但同时这样也是好处之一。曾经听马云的一个演讲说过,一个最好的团队应该是像西天取经那样的四人组合。唐僧:没有大本事,喜欢唠唠叨叨,但是有一颗坚毅的心和远大的目标理想。孙悟空,有很强的本事,但是不招人待见。猪八戒,好吃懒做,但心无城府。沙僧,兢兢业业,老老实实的干活。

  马云说,有一些人就是像孙悟空这样的,比如在我们小的时候班上学习,总有那么个人,非常讨人厌,但就是学习成绩好。

  这里用心理学知识也许可以这样讲,一个人的自恋感强,会有很强的控制感,我不容许你打败我,因为这样会破坏我内心的自恋感,只要我内心中的自恋感被破坏,就会感觉到一股强烈的死能量包围自己。

  于是,他们为了维持这份强烈的控制感,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强大起来,不容许别人打败自己,要做就要做到第一。

  比如乒乓球大满贯得主张继科,身上始终有一股“狠”劲,霸气侧漏,会在比赛完后,背着战败离开的对手一声怒吼,会撕掉上衣,甚至会把广告牌踢的粉碎。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



事例二:

  前段时间早上去包子铺买早餐,早点一般是两个包子一杯豆浆。时间一长,去的次数一多,包子铺的那位大叔就认识我了,知道我每天是要一杯豆浆的。

  有一天大叔在给我拿豆浆的时候问了一句:“你是要大杯还是小杯的呀。” 突然想到,怎么前面买豆浆时我都没注意到豆浆还有大小杯的吗?都是直接接过豆浆就走的吗?

  刚好那段时间在看小说时有类似的情节,这就引起了自己的思考。

  从做生意的那位大叔角度看,按理来说,豆浆的大杯应该是要比小杯多挣一些钱的(尽管不多)。

  除去之前买豆浆的过程中大叔知道我每天要大杯还是小杯的情况不算,另一种可能的情况就是那位大叔每次是可以给我拿大杯也可以拿小杯。

  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这是那位大叔的选择,也是他的权利空间。

  如果说要对这位大叔或有或无的权利空间进行约束的话,那么可能的标准就是这位大叔的道德了,他即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而这,可能就是一个人的“人性”。

  豆浆可以大小杯,钱也可以大小钱,项目也可以大小项目。于是,金庸先生说的很对,从古至今,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很难发生变化的,换句话说,人性是很难改变的。

  很多事情我们都能从中找到答案。

  以前我总是很奇怪为什么这个人和另一人面对同样的情况会有不同的反应呢。现在终于明白,你不学习,可能始终会看不懂,甚至会感到害怕,当你了解了之后,大概就会明白,原来是这样,如果是我,应该也会这样去做的。

  打开生活中思想的两个抽屉,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虽说每个人都像是一座孤岛,但是你并不孤独。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想的抽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