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会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困扰,比起看心理咨询师,大家更愿意选择读心理类书籍。书籍是中性的,有的人读书,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在书中获取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知识,也可以获得某种程度的人格力量。也有些人将书籍作为一种冠冕堂皇自我封闭的东西,希望在书中获取答案,却只在吸收书中自己想吸收的那部分内容。这样,书读得越多,人变得越来越偏执,越来越远离人群。
从任何意义上来说,心理医生都是不可取代的。心理医生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你不知道的心灵上的一切。这周,我们就来推荐一本心理医生的治疗笔记《幻想即现实》,在一个个治疗案例中,看到精神分析师的觉察,换个思路,世界就会豁然开朗。
为什么我会对自己不满?
“对自己不满意的人,迫切想改变自己的人,想让自己脱胎换骨的人,都是把别人或者环境对自己的不满植入了内心。”
刚出生的婴儿,其实是非常自我满足的,他们有着成人都不具备的安详、沉稳的神态,人天生即是如此。可是,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成人变得慌乱而浮躁,因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感到焦虑,我们将外界的要求变成了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一旦无法达到,自己反而先从内心攻击起自己来。
人一旦进行自我攻击,不满便产生了。打个比方,这样的人似乎在出门之前,就把自己在心理上“暴揍”一顿,浑身散发着沮丧的气味。
想要进行改变,首先要记住,我们必须基本上认为自己是好的。这种自我赞美和接纳并不可笑,因为他是你对父母的基因与养育的敬重,是对关心自己的人的一种肯定。
爱也是一种控制,给孩子选择的快乐
很多家长抱怨,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约好了,,给孩子提供的资源也越来越多,可是孩子却越来越没有自信了。
当深入看一家人的相处模式后发现,爸妈总是想让孩子做的更好一点,以“为你好”的名义挑孩子的毛病,学习不够认真、做事不够完美、自制力不够强,所以要有好成绩,要凡事不犯错,要学会自律不打游戏不乱吃零食……
家长的唠叨越多,非但没有鞭策着孩子不断提高,反而造就一个又一个缺乏自信的孩子。孩子的人格会在不断的“忠言逆耳”情况下变得扭曲。逆言其实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是一种恶意,它是对人的自尊和自信的攻击,一个人如果总是生活在恶言恶语中,他就会潜移默化的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从而用各种方式惩罚自己。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有个听话,爱学习的孩子,随着孩子的身心发育和知识的增加,孩子要求独立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对于这种要求,经常的情况是父母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对孩子的脱离控制不能接受。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对任何人来说,活着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有自己活着的感觉。过多地被他人决定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很多父母担心孩子会出错,这种担心本身,就是对孩子自信心的打压和对孩子能力的扼杀。
人生最美好的事情是,你经常需要作出选择,而且,你事先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不是最好的。这种有点冒险的感觉,会极大地增加活着的乐趣。作为父母,应该最大限度给予孩子这种选择的快乐。每个人都有选择错误的可能,但是自己的错误选择,不管怎样都比别人代替自己做出的正确选择要好。
就像下棋一样,你旁边站着一个世界冠军,他不断指挥你下棋,他的智慧绝大多数都比你高明,但是,你如果都听他的,那你不过是他的傀儡罢了,你下棋还有什么意思?
选择之后,就要承担选择的后果了,如果成功享受成功的快乐,如果失败,家庭是孩子可以休息和疗伤的地方,而不是打击孩子自尊的风凉话。
父母代替孩子选择职业和婚姻对象,其实剥夺了孩子人生的快乐。这样的父母很自私,因为这相当于让自己享受了两辈子的选择的快乐,而让自己的孩子一辈子也没活过。
营造温暖的家庭
有一段时间特别提倡“挫折教育”,父母人为制造挫折,以帮助孩子提高将来在现实生活中承受挫折的能力。但是,这种提倡本来就是有问题的,生活中从来都不缺挫折,人为地制造挫折,特别是由父母制造,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心灵软弱,反而连极小的挫折都受不了了。
只有储备了足够的温暖,我们才能经得起严寒的侵袭;只有心灵得到了很多满足,温暖,幸福的滋养,它才能经得起挫折,严寒和伤害。
在书中,咨询师给一个家庭做咨询,家庭中的父母都收过很好的教育,对孩子抱了很大的期望,在学校作业后加家庭作业,在学校活动后加课外特长补习。孩子完不成就一脸严肃,每天逼着孩子做作业,还觉得孩子恨铁不成钢。上了高中后,考试紧张手抖,平时会做的题目也发挥不出来。
咨询师问家长多久时间没有表扬过孩子了,有没有家庭很放松,很开心的时候?爸爸足足想了一分钟,结结巴巴地说,大概是几年前吧,觉得孩子这几年表现不好,没有什么值得表扬的。孩子从小到大,在健康,学习,交友方面经受着各种压力和挫折,尤其在初中和高中后,和同龄孩子的竞争在各个方面,回到家还要体验父母的严标准,高要求。孩子怎么在压力中挺过来?
我们都是人,都希望得到温暖体贴,和颜悦色的对待。在人活着的三万多天里,随时都有挫折在某个角落等着我们,这些自然的挫折就足以让我们变得坚强,再也没必要人为地制造一些挫折来锻炼孩子了。而且,一个人能承受“没被满足”的挫败感的前提是,他曾经很好地满足过,就像吃饭了才能耐饿一样。让孩子在家里舒服了,开心了,他就自然在外面不畏艰难,不怕挫折地“冲锋陷阵”。
经过一段时间的家庭集体改变,孩子的考试焦虑减少了,从深层来说,他并不害怕考试本身,而是害怕父母对考试结果的苛求,通过考试来打压他。而这一点,孩子已经不用担心了。
一个家庭可以说就是一个小小的国家,家庭的成员都有责任保护家园的完整性,可是经常的情形是,家园的边界是被家庭成员自己侵犯的。
举个例子,如果丈夫在外面受了气,就回家骂妻子或者打孩子,那就相当于让外界的邪恶侵害了家庭成员的利益,这位丈夫就是引狼入室或者运送邪恶跨越家的疆界的“内奸”。这种极端的情形当然较为少见,更多的情形是某一个或者几个家庭成员以一种较为隐蔽的方式让家的疆界被突破,使家丧失了保护和休养的功能,从而使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受到伤害。以下就是一个具体的案例。
这是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父亲是某机关的公务员,母亲是一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生,女儿佳佳十七岁,是某重点中学的高二学生。来看心理医生的原因是:女儿因为跟同学闹矛盾几次试图自杀,学校老师建议看心理医生。
在谈话中了解到,佳佳从上初中开始就情绪低落,经常在家里和学校里为一些小事生气,学习成绩也逐渐下降。最近自杀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跟一位女同学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了口角,而且事后那位女同学还公开道了歉,但佳佳就是想不通,偷偷去买了安眠药想自杀。佳佳给我的印象,是一个胆怯的、自我评价过低的女孩,而这样的性格的形成,是跟家庭气氛紧密相关的。
我们一起谈谈每天家里的日子是怎么过的,气氛怎样。佳佳说道:爸爸很早就出门,晚上一般会吃了饭才回家,回家会很疲惫,洗洗就睡了;妈妈工作也很辛苦,回到家里就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经常累得唉声叹气的,有时候连自己倒杯水的力气都没有,还要我或者保姆给她倒;我自己也是早出晚归,回到家里话都不想说,看看书就躺床上去了;如果是节假日,大家也不出门,在家各自用自己的方式休息,互不打扰,整个家庭就像一个疗养院,大家都像是伤病员。妈妈也说当医生辛苦,回家就想休息,有时候真的到了吃饭都没力气的程度。家就是休息的地方,父母休息,佳佳玩手机。
那大家每天会带什么回家呢?爸爸基本上带熟食或者半熟食的东西,简单加加工就可以放到嘴里去。妈妈和佳佳,她们分别会买些蔬菜瓜果回家。
精神上,爸爸带了很多压力回家,妈妈带了疲劳、焦虑和郁闷。大家都把心理上的废品带回家,把家里变成了心理垃圾场,所以所有的人都不会舒服,也不会休息好。那我们如何能带些好玩的东西回家呢?
爸爸第一个醒悟,工作的压力永远在那里,回到家愁眉苦脸丝毫不会减轻压力,反而会把压力传递给家人,她们受到了压力,也许还会把压力反弹回来,压力只会变得更大。反过来想,如果回家就把一切外面的压力置之脑后,高高兴兴地享受天伦之乐,那么压力虽然没减少,但我自己应对压力的功夫一定会增加的。妈妈也同意,回家路上消消毒,让自己清清爽爽、没有任何“污染”地回家。佳佳也同意,大家分分工,回家之后每个人做一件既让自己高兴、又让别人高兴的事情。
三周后再见面,佳佳脸上有了笑意:爸爸回家之后,兴致勃勃地做一个拿手的菜,虽然有保姆,但他的几样绝技保姆却不会,做完之后,一家三口加上保姆上桌开吃,在赞美声中陈先生喝一点小酒;妈妈回家之后,不再躺在沙发上,而是到处看有没有可以帮得上忙的地方,她惊奇地发现,做点事情也是很好的休息;佳佳自己则负责在屋子里弄点声响,要么播放CD,要么一边弹着钢琴一边引吭高歌。
谈及死亡,佳佳很快就释然了,她说,以前从早到晚、从学校到家里,神经都绷得紧紧的,没有一刻放松的机会,人就自然变得很敏感。还有很关键的一点,以前生活的环境之间没有差别,所以没有层次感,混混沌沌的,不知道在什么环境该怎么言谈举止,环境一糊涂,人也就跟着糊涂,自然就会做出为小事情要死要活的糊涂事情来。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即使是在学校有些不愉快,我也清楚地知道一放学,就有家中的轻松愉快等着我,所以就越来越不把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当回事。
爸爸妈妈也越来越“公私分明”了,回家就关掉手机,把一切跟工作有关的事情都搁在家门之外,嘱咐单位同事万一有事就打家里电话;周末一定出门晒太阳或者淋雨。有次爸爸周末不得已加了班,还一个劲地道歉,我也不依不饶,硬要他请我们包括保姆在内四个人吃了一次重庆火锅才罢休。佳佳总结说,现在的家不像以前是“工作学习型伤病员”的疗养所了,而变成了健康人的“娱乐城”。说完就开心地笑起来。
将环境弄得“分明”的状况,实际上就是一种内心有序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内心安宁了,就可以应对外界的一切人物和事件。
只有家庭像家庭一样温暖,家中的每个成员才会爱护家,爱护家庭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