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网友都开始热衷于学习有关动物们的冷知识。
比如说,为了防止蜂巢内部温度过高,一些工蜂会化身“电风扇”,站在巢门拼命扇风卷走热气。
可谓是蜂如其名,老“工具蜂”了。
以及冰岛国鸟海鹦,面相呆萌的它却是个隐藏的“建筑师”,不同于其它动物,海鹦用脚蹼和喙挖出来的巢,不仅分“主卧”,还会有厕所,真的是“脚趾抠出三室一厅”。
还有一些看了则会让人原地萌化,比如:象脑对人类产生的反应,近似于人脑对小狗产生的反应。
也就是说,有可能,大象会觉得我很可爱!!
相较于之前单纯观赏动物们蠢萌的外在行为,现在,网友们更喜欢看这种关于不同种生物的专业科普。涨知识的同时,也觉得自己离这些可爱的小家伙们更近一步。
而在今日头条上,就有一位名叫“科学有故事”的科学领域创作者,他曾专门出过几期内容,为粉丝们深度讲解过一些关于动物的冷知识,其中有好几条都颠覆了大家以往的印象,看后让人感觉:我的认知,随时都要“崩塌”。
让你的世界随时“崩塌”:汪诘
“科学有故事”的科普,常常让人感觉“震惊我全家”。
比如说,他曾在头条出过几期内容,专门讲述了“被低估的鱼类的一生”。
我第一次知道,比目鱼其实拥有超强的双眼视觉,它能用自己的眼睛看自己,还会被自己吓一跳。
“我是长得扁,但你不要看扁我!”
以及针对同一种实验,4岁的人类小女孩竟会输给裂唇鱼!
而裂唇鱼,是清洁鱼的一种,AKA大鱼的专业“搓澡工”。
并且,锦鲤可以区分出蓝调音乐和古典音乐,甚至总结出两者的差异。
不愧是你!我果然没“拜”错鱼。
画风如此独特的科普内容,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进一步了解后,我发现原来“科学有故事”的本名叫汪诘,是一个获得过“文津图书奖”的专业科普作家。
和平时我们看到的一些科普不同,汪诘的科普内容由浅及深、有理有据,作为一个文学从业者,他太懂得如何勾起读者的兴趣!
读他的每篇文章,都让人仿佛在读小说,而他的每个视频,都像是一部美剧,正经中还带有一丝小幽默,真是看得人欲罢不能!
万万没想到,比起在网络冲浪吃瓜,现在的我竟更痴迷于在头条上学习。
而汪诘知识面之广,也令不少人叹服!
除了关于动物的知识,大到宇宙天文,小到每日碳水应摄入多少:
从黑洞到太阳系,从生命起源到微小粒子:
从世界未解之谜到牛顿鲜为人知的“怪癖”,很多你想不到的知识点,都能在他的头条主页上找到。
即便内容门槛再高,汪诘都能层层递进、把极为深度的问题剖析干净,让小朋友的很多小问号都找到了答案。
在他的讲解下,我们知道,原来为了计算出地球一度经线的长度,一群法国的科学家,曾历经320公里,花费了近十年的时间。
他们翻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几座大山,穿越无尽荒原,期间不少队友离去、死去,但再多困难痛苦都没能让他们有丝毫动摇,正是在这群人的努力下,人类终于在18世纪中叶搞清楚了地球到底有多大。
汪诘口中的科学之路,伟大又浪漫。
网络的发展,让每个人都有平台和机会输出自己的观点,但也因此形成了一个弊端,那就是有人会无意中输出一些未经验证的错误事实,虽说本意是做科普,结果却是在误导。
而为了避免这点,汪诘曾给自己定了一个规定:自己引用的所有数据和知识点,必须有可靠的来源和出处,新闻报道,也得出自主流媒体。
此外,所有数据来源都尽可能要找到两处,能做到交叉印证。他甚至还有一个全员博士的“科学声音”专家团为他把关,如此一来,得出的内容必须大写的靠谱。
和其他人不同,汪诘追求的不是一次单纯的现象或某个分裂的知识点的输出,他常说:还原科学精神本身的节目,才是隽永的,有生命力的。
因此,比起科普某个问题,他更希望传达给大家的是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比起看过就忘的单一知识,这两者才能长久地留存于读者心中,并影响大家看待世界的方式。
舌尖上的美味知识:植物人史军
当然,像汪诘这样的内容创作者,在头条上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透过自己的新颖视角和独到思考,为粉丝们提供科学的知识,并随时欢迎读者提出不同意见,大家共同探讨。
植物人史军,也是头条上一位知名的优质创作者,人如其名,是植物科普领域的专业人士。
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并获得植物学博士学位,还曾担任过《科学世界》杂志的副主编,史军的专业度自然不必多说。
但他的科普,从不是单单告诉你这朵花叫什么,那棵树是什么名字,他的行走理念向来是:用美食家的舌头,品咂出植物学的味道。
不但教你如何识别植物,还教你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不但教你什么能吃,还教你不同植物怎么做才好吃,怎么吃才更加健康。
不得不说:最怕吃货有知识。
在中国这样的吃货大国,试问谁能抵抗得了这种“美味知识”的诱惑?!立马耳朵竖得像天线,跑去听课了。
而史军的科普内容也都十分接地气。
比如,螺蛳粉里面的臭味到底从何而来?
关于这点,“罪魁祸首”其实不是螺蛳,而是发酵后的竹笋。
事实上至少在2000多年以前,中国人就已经开始腌制酸笋来吃了。而之所以会产生臭味,则是因为竹笋中的蛋白质会分解产生胺类物质。
图源:网络
以及吃货们都很担心的一点,吃烧烤时常常出现的“变态辣”,到底会不会伤胃?
关于这点,史军解释道,其实变态辣里面加入的都是辣椒素,它本身也是从辣椒里提取出来的,吃完后会刺激大脑产生内啡肽,让我们的大脑误以为自己的胃被烫到了,所以并不会真的伤及肠胃。
不仅如此,在胃肠道和消化道上没有任何溃疡和创面的前提下,辣椒素的刺激反而还有帮助胃肠道的蠕动的作用。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每一期都非常实用且信息量超大,在看他的科普前,你可能很难想到,在我们每天都接触且不以为常的小植物中,也能挖掘出无限的新知识。
而在头条上,还有很多像汪诘和史军一样的创作者,他们都是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汇聚在头条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知识,帮助读者们对这个世界产生更加多元的理解。
比如,网友人称“行走的5G教科书”,被88万粉丝关注的“奥卡姆剃刀”。
还有科普界的“江湖百晓生”,在科学、工业和技术等领域颇为资深的“科技袁人袁岚峰”。
以及用科学、严谨的态度,还原历史案件全过程,带领观众解谜破案的“Eyeopener”,等等。
在他们对于不同事件和现象的解读下,粉丝们得以了解世界的不同维度,也切身体会到了知识的宝贵之处。
汪诘以前说过,曾有正在世界名校攻读物理专业的研究生过来找他签名,还说是受了他的影响才报考了物理专业,这种时候,他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到特别幸福。
在头条,认真做内容的每一位创作者,都会得到尊重,并且这些内容会切实地影响到很多人。
粉丝在这里探寻未知的世界,创作者则能实现自我价值。
每个人都寻找到了生活更广阔的意义。
听说
把【报姐】设置为☆星标☆
更容易抢到C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