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棵梧桐树的记忆

      如果说秋日晴空上绵绵不断的鸽子哨的余音是大多数人对北京城的印象,那么春风迨荡里翻飞不已的杨柳絮的飘雪,则是我对南京城的最初记忆。

南京:一棵梧桐树的记忆_第1张图片
柳絮飞时花满城

      那是我在南京读研的第一个春天。坐在从仙林到市中心的公交车上,一路上漫天的飞絮从车窗飘过,纷纷扬扬,让我不由得惊叹:好一场盛大的“阳春白雪”!

      就像人与人之间的相逢,南京这座城就这样先入为主,以一种季节景象的诗情画意走进我的心里,从此成为我记忆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对南京的感知,首先是从它优美的地名开始的。当然,这与它作为六朝古都所积累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玄武湖,乌衣巷,桃叶渡,长干里,燕子矶,凤凰台,丹凤街,莫愁路,紫竹林,龙蟠里,虎踞关……随便拣一处,都是一段浪漫的传奇佳话。

      可以说,抛去近代以来的沧桑苦难,浪漫才是南京骨子里透出来的性情。

      而将这种浪漫上演到极致的却是一棵树。

南京:一棵梧桐树的记忆_第2张图片
中山陵内的梧桐

      “只因一棵树,想起一座城,树是梧桐树,城是南京城。” 

      自从1872年,一位法国传教士在石鼓路种下第一棵法国梧桐,后来为了纪念孙中山在全城大面积种植,渐渐的,梧桐树便融入到南京这座城的灵魂里。但生性浪漫的我却更愿意相信,南京的梧桐树承载的其实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爱意——那年,宋美龄说她喜欢法国梧桐,于是,蒋介石就把梧桐种满了整个南京。

      于是,明媚的春光里,在南京街头巷尾扬花吐絮的不止是杨柳,还因缘际会的多了梧桐。

南京:一棵梧桐树的记忆_第3张图片
南师随园的梧桐大道

      大学里更不必说了。在搬到随园之前,我一直觉得,简约现代的仙林校园里,那开在春日里情人湖边或后山宿舍旁一簇簇无比灿烂的迎春花,显得是那么恰到好处。而到了随园——这个被誉为“东方最美的校园”里,梧桐树却成了绝对的主角儿。从学校正门进入,便是一条笔直的林荫大道,两旁种的皆是梧桐。高大的梧桐树垂首而立,郁郁葱葱的枝叶遮天蔽日,为古色古香的校园平添了几分深邃和幽静。到了秋天,泛着金黄的梧桐树随风摇曳,落叶铺满一地,与不远处古典建筑的黛瓦红墙相互印衬在蓝天下,随意按下快门,便是一张大片的诞生。

南京:一棵梧桐树的记忆_第4张图片
操场旁的梧桐小道

      除了正门口,图书馆旁操场的一侧的小道上也是梧桐树成群结队的所在。在写作毕业论文的那段时光里,脑力不济时,我常常由图书馆跑到操场的边上,坐看那些排列如卫兵的梧桐树,看梧桐叶随风摇落,匍匐倒地,然后在路人行色匆匆的脚步里,沙沙的声响中,琉璃似地碎了一地。

南京:一棵梧桐树的记忆_第5张图片
李志吟唱的山阴路

      学校后门所在的路叫山阴路。这是一条狭窄的坡路,房子有些老旧。有许多文艺青年会来这里找山阴路的路牌合影留念,据说他们的慕名打卡缘于民谣歌手李志创作的一首作品《山阴路的夏天》。南京的夏天很热。白天的山阴路行人寥寥,阳光透过道路两旁梧桐树的斑驳光影随风摇动。到了夜晚,这条路摇身一变成了夜市,灯火辉煌处,一棵梧桐树就是一个摊位,商品种类包含吃穿住行,不一而足。摇着蒲扇的南京大爷大妈和摊主们有一搭没一搭地交谈着,人声扰攘里,尽是这个城市的市井味道。

      山阴路的西尽头,与西康路的交汇处是河海大学,沿西康路再往北走,步行大约五百米便是南京的最美街区——颐和路了。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

南京:一棵梧桐树的记忆_第6张图片
颐和路上的公馆

      民国时期,颐和路上的公馆区曾是国民党军政要员、社会名流和外国使节集中居住的地方。彼时,一幢幢的西式洋楼掩映在高墙密林之中。墙外,冠盖云集,人来车往;墙内,门庭若市,高朋满座。它们创造了民国繁华的历史,也隐藏了民国动荡的岁月。时移世异,谁也无法知晓那些重门深锁的老洋房里曾发生过怎样的民国故事,但我猜想这些故事定是绮丽、风雅和香艳的,有沙沙作响的留声机,有黑胶唱片,有旗袍美人……

颐和路

      行走在如今的颐和路上,空旷的街巷寂静悠远,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妇人独占一隅,惬意享受着自己晚年的清闲。而那些从民国历史中走过来的,分踞在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虽历经风雨的洗礼,躯体爬满青苔,枝干苍老虬曲,但仍然毫无怨尤地张开怀抱,将整条路包裹在深深浅浅的绿荫里,以守望的姿势站成一条绿色的长廊。

      就这样,在南京变迁的岁月里,我感受到了一棵树带来的浪漫与虔诚。也正因为此,我对南京的记忆不再是曾经去过的中山陵,玄武湖,鸡鸣寺,清凉山,石头城……而是一棵梧桐树……这棵树既抽象又具体,经由山水,经由光阴,经由无数飘忽闪烁的情绪,终成为我梦想描绘的模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南京:一棵梧桐树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