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杂谈 - 面试难,应聘难,好工作,今安在?

      面试杂谈

背景

每年从金秋九月起,校园里的广告栏中、BBS上的招聘信息就逐渐多了起来。小飞是一名普通高校的应届计算机硕士毕业生,他勤奋好学、成绩中上,爱好广泛。他看到身边的同学都在准备精美的简历,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会,笔试、面试,他也坐不住了。他在BBS上看了各式各样的“面经”,也挤过招聘会上的人潮,他长叹:“行路难,行路难,好工作,今安在?”

小飞从网上了解到了有关招聘的各种术语,他整理了一个列表:

名词

解释

面经

面试的经历。

默拒

投了简历,进行了面试,但是公司从此再也没有消息,询问也不回答。

Offer

公司给学生发的入职邀请。

群殴

通常指一群人一起参加面试,一般以多对多的形式同时进行,最后总是会有人被不幸淘汰,这一过程就叫做“群殴”。

听霸

凡校内招聘演讲会都出席旁听的。

投霸

凡公司招人都投简历的。

笔霸

凡投出简历都能得到笔试机会的。

面霸

凡参加笔试都有面试通知的。

巨无霸

在招聘过程屡屡被拒、机会全无的,江湖人称“巨无霸”!

霸王面

“霸王面”指没有获得面试资格,却主动找用人单位,要求面试的人,源自吃饭不给钱的“霸王餐”,即“没机会面,创造机会也要面”。

小飞获得了一个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的机会,在工作中认识了一位有丰富招聘经验的研发经理。他对经理进行了非正式的采访,希望能得到第一手的“内幕”消息。下面就是小飞整理出来的问答。小飞的问题用Q来标注;经理的回答用A标注。

典型面试

备注:在本文中,应聘者(英文为:candidate, interviewee)指应聘公司职位的学生,或其他社会人士;面试者(英文为:interviewer)指公司里进行招聘和面试的人员。

Q经理,您好。我就开门见山,您能否分享一下当年您第一次去面试的故事?

A:好,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了学校“产业办”开的公司。有一天,一家美国公司(我们姑且叫它H公司)要来招人,这是我的第一次面试。那个公司的代表和我寒暄之后,递给我一道题目,题目大意是“写一个函数,返回一个数组中所有元素被第一个元素除的结果”。我当时还问了一些问题,以确保理解无误,所谓clarification是也。那位面试者简单地解释了一下,然后就在电脑上敲敲打打,也不理我了。我想这也不难,如何能显示我的功力呢?于是我就把循环倒着写 for (i=n; i>=0; i--),因为我当时看到一本Unix书上是这么写的。

代码大概是这样的:

void DivArray(int * pArray, int size)

{

    for (int i = size-1; i >= 0; i--)

     {

        pArray[i] /= pArray[0];

    }

}

写完之后,他看了看就问我,你为什么要这么写循环?如果不这么写可以么?我说,也可以呀。他问了两遍,如果正着写循环会出现什么问题。我想,能有啥问题?就把循环正着写。噢,原来陷阱在这里!你知道这个陷阱是什么吗?

Q:让我想一想,知道了,如果循环从数组的第一个元素开始,并且不用其他变量的话,在循环的第一步,第一个元素就变成了1,然后再用它去除以其他元素,就不符合题目要求了。

A:对,同时还有另一个陷阱——看看你是否会检查除数为零的情况,以及对参数的检查,等等。

Q:这不是很简单么?一会儿就写完了。

A: 试题大多数不难,但是通过观察应聘者写程序的实际过程,面试者可以看出应聘者的思维、分析、编程能力。面试者一般还会有后面几招留着。比如,如果你要测试刚才写的这个函数,你的测试用例有多少?或者改变一些条件,能否做得出来?

Q:很多人说,面试是一个不公平的游戏,因为信息不对称。比如:面试者知道问题的答案,而应聘者不知道,面试者知道今年公司要招几个人,而应聘者不知道。

A:但是,应聘者手头有几个Offer,面试者也不知道。应聘者是否喜欢公司提供的职位和薪酬,面试者也不知道。一方面,应聘者在“求”职,另一方面,面试者也在“求”才。面试也是一个增进双方互相了解的有效途径。

既然扯到了“信息不对称”,我再讲一个我的故事,当年H公司来我校面试的时候,我对H公司的了解仅限于H公司捐赠给我们计算机系的一个有些过时的小型机系统。我想,这个H公司是不是还有一些新东西?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于是我就托人借了几本原版的Byte杂志来看,这是很厚的一本杂志,非常多的广告,看了半天,夹在杂志中的小广告掉了一地。我只看到杂志对H公司新出的一个桌面管理软件“NewWave”的评价,我琢磨了半天,大概搞懂了这是一个什么东西,市场上还有什么竞争对手,等等。

过了两天,面试开始了,对方端坐在沙发里问“你对我们H公司有何了解?”我先说了H公司的小型机系统,然后说,“By the way,我还了解了NewWave”。于是我把看到的东西复述了一下。没想到对方坐直了身子,说这个NewWave就是他曾经领导的项目。于是我就根据杂志上的描述问,“您怎么看某某竞争产品?”他很兴奋地跟我谈了NewWave 是如何的领先,云云。后来我们又聊了不少相关的东西。

最后所有人面试结束之后,我们的领导说,美方觉得我很突出,知道不少东西,包括NewWave,口语也很好。领导就要求我给所有人都介绍一下NewWave,我只好把看到的东西又复述了一次。不久,H公司过来面试的另一个经理不解地对我们领导说,为什么你们这么多人知道NewWave

前 不久,我在面试的时候问一位同学,“你对微软亚洲研究院有什么了解?”他说,“没啥了解,昨天打电话叫我来面试,我就来了……”对于这样的同学,信息的确 是非常不对称,那他吃亏也是难免的了。还有一位在面试中发挥得很不好的同学跟我说,他特地没有做任何准备,因为他想显示他的“raw talent……

Q:关于Test(测试)的职位,有没有一些典型的题目呢?

A:有哇,典型的题目如给你一支笔,让你说说你如何测试——据说要测试12个方面;再比如判断一个三角形的特性(直角、钝角、锐角、等腰)——据说有20多个测试用例,这是要考察大家思考问题的全面程度和逻辑分析能力(测试用例见4.8节“三角形测试用例”)

Q:网上有些非常流行的问题,都号称是从大公司流传出去的,是真的么?

A:对,是有一些题目比较常见,例如“下水道的井盖为什么是圆的”,还有一个问题一度非常流行,据说早期面试PMProgram Manager程序经理)职位的应聘者大多曾碰到这个题目:

房间里有三盏灯,屋外有三个开关,分别控制这三盏灯,只有进入房间,才能看到哪一个电灯是亮的。请问如何只进入房间一次,就能指明哪一个开关控制哪一个灯?

传说在晚上,微软一些会议室的灯忽明忽灭,那就是一些还没有搞懂的同事们在实地钻研。

Q:我大概了解了Dev/PM/Test 这三种工作的典型面试题,那么这些题目的答案别人都知道了,还怎么面试呢?

A: 对,会有不少题目流传出去,这本来无妨。但是一些人知道答案之后,就开始背诵,或者原封不动地拿它去面试应聘者,忘了“知道答案”和“能做一个好员工”的 关系。大家都知道了答案,就能做一个好的开发人员、项目经理,或者销售经理么?一个极端情况会是:公司里每一个人都知道哪盏灯是由哪一个开关控制的,如何 测试三角形的类别等,但是这个公司真能从此开发出更好的软件么?

一句话: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也是我们没有“题库”的原因。

研发职位的选择

Q:微软以及很多其他软件公司都有不少研发职位,名称不尽相同,而且还是缩写,能不能讲解一下?

A:不少同学对微软公司的各种研发职位(Discipline)并不太了解,我们在面试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经常发现一个应聘者其实更适合做其他类型的工作。当然这时我们可以调换面试的方向,但是对应聘者来说总不是一件好事。我刚好在BBS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从个人的角度出发,非正式地讲了R&D各个方向的特点,虽然并非完全正确,介绍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我们不妨看看:

aRAssistant Researcher,,助理研究员,也可以叫研究员助理,主要在“R&D”的“R”这一端,工作是读论文,提想法,被否决后再提想法(如此反复N次),赶在截止时间之前提交论文aR的想法得到初步验证之后,还要跟其他部门推销自己的想法,争取把想法变成产品。aR的乐趣是能在一个领域中深入研究,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每个专利申请(无论是否批准)能给自己得一块黑色立方体石头。好多人的桌面上堆了不少石头,好像他们没什么苦恼。 aR有时做的事情和RSDE差不多。aR以后会成长为Associate Researcher (副研究员)Researcher(研究员)、高级研究员,等等。总之,最后就成了大家小时候特别梦想做的“科学家”。

Dev:正式的名称叫SDESoftware Development Engineer),这个职位和aR相对,是在“R&D”的“D”这一端。他们在一个产品团队中,按照严格的流程开发产品。MS的一个产品发布之后,所有成员会得到一小块铁皮(学名叫“Ship-it Award”),上面写着产品的名字和发布日期,资深的Dev会收集到不少,他们会认真地把这些小铁皮整齐地贴起来,摆在办公桌最高的位置上。Dev的乐不少,这里就不列举了。但是苦有不少,比如产品的周期有时非常冗长,过程定义得非常完备(有时不免觉得太完备了);比如要维护老版本;比如要用比较成熟的技术,而不是最时髦的东西来开发产品。另外Dev要负责一个或几个模块,这些模块不一定和最终用户打交道,未必是整个产品的核心模块。做一个好的Dev要生活在代码中,对代码和平台的各种细节要非常熟悉,掌握非常底层的技术,有些人以此为乐,有些人则未必。Dev的职业发展道路很多,如果只想钻研技术,不乐意做很多管理工作,Dev 可以成为非常高级的工程师, 直到 杰出工程师(Distinguished Engineer)。当然,Dev 也可以成长为开发主管(Dev Lead),开发总经理(Dev Manager),等等。

2  Dev得到的小铁片SHIP-IT

Test:正式名称是Software Development Engineer in TestSDET),简称为TestSDET(读作S-DET)。这个职位看似没有DevaR酷,但是很有前途,首先中国的同学由于种种原因(不了解,看不起,做不来)不太愿意做这种工作,因此公司找人非常急迫,相对容易进入。这一职位所谓的苦(也反映了一些人的偏见和误解)从传统意义上说,SDET得等着上家(PM/Dev)给你东西,你才能“测试”。然而现代软件工程要求TEST 从项目一开始就积极参与项目的规划,了解客户需求,制定测试计划,设计测试架构,实现测试自动化,等等。事实上这些都是开发的工作,所以他们叫 SDE in Test。而且SDET 能更深入地了解产品的各个模块是如何合作,如何在实际情况下被用户使用的。从代码之外理解程序,这是测试之乐。那种“产品发布前一个星期让测试人员来测一下”的情况在微软是不会发生的。那些只会用鼠标点击测试,然后报告bug的人员叫Software Test EngineerSTE),这样的事一般会外包给别的公司。用足球比赛作比喻,Test就是最后一道防线,如果你没有防守好bugbug就会跑到顾客那里去,因此Test工作非常重要。Test的职业发展和Dev类似,一直到有专门管Test工作的副总裁(VP)。

PM:这恐怕是外界误解最多的行当,简而言之,Program Manager(程序经理)做的是开发和测试之外的所有事情。有些同学会问 “我写程序都不用测试,那么除了开发和测试之外还有什么事儿?”在公司里开发商业软件可没有那么简单,比如有10Dev5Test 要在一起开发下一个版本的MSN Messenger,那我们到底要做多长时间才能完成?什么事情先做,什么后做?项目进行了一半的时候,领导说我们改名叫Live Messenger吧,那这一改名意味着什么?如何调整进度?最后还剩下两个月的时候,看起来我们的确完不成全部任务,那要怎么办?你又不是DevTest的老板,他们凭什么听你的呢?这也是PM的苦。PM的乐看起来在于,他们可以全盘掌控一个产品,广泛了解一个行业,和用户打交道,代表团队出席各种会议,在公司内部的曝光度也比较高。

RSDE:好了,我们最后看看RSDEResearch SDE),这是微软亚洲研究院一个比较特殊的队伍。RSDE的乐趣在于可以接触到各种最新的研究成果,并用它来解决挑战性的问题。RSDE的苦在于项目都是V0.1版,而且做得成功的项目大多数会转化(Transfer)到产品组中,由别人推向市场。RSDE在和研究部门合作的时候,就要负起aRPM(甚至Test)的责任,刚开始,RSDE既没有R的黑石头,又没有DSHIP-IT小铁片。RSDE参与的项目有比较大的风险,经常会不如预期,或者会失败(这也是科学研究的特点)。项目失败后,RSDE掩埋了项目的尸体,擦干自己的血迹,又得找新的领域和新的项目。RSDE 还有“创新”的任务,这个词人人都会说,但是要做出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全世界有这么多人在琢磨计算机,你能在什么地方作的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进一步呢?这也是RSDE 的乐趣吧。有些同学能力很强,兴趣广泛,但是一时也拿不准自己要深入研究哪一个领域,这时不妨来做RSDE。做得好的RSDE,他们的工作成果推进了研究,又走向了市场,这样就既可以拿到黑石头,又可以拿到SHIP-IT小铁片儿。我个人认为能有机会做 RSDE 是很令人自豪的事情,相当于参军当上了特种兵,很好,很强大。

Q:看起来真是眼花缭乱……

A:总之,每类职位都很重要,都有存在的理由,都有不错的发展前景,都有自己的苦和乐。微软很大,微软中国研发集团(CRD)内部有很多不同的机构和部门,这也意味着有许多机会,让有能力的同学尝试aRDevTestRSDEPM的职位。

求职攻略之笔试答疑

微软中国每年都会举行几次技术笔试,2006年的笔试结束后,主持笔试的经理回答了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小飞把这些问答整理如下(下文的“我们”指的是策划并批改试卷的技术人员):

Q:笔试的难度是不是有些太难了?

A:从分数看,参加笔试的同学普遍得分较低,这说明不少同学大大低估了试题的难度,或者说低估了我们对答案的期望。一言以蔽之,我们希望看到接近“职业”水平的答案。

Q:为什么有些人笔试得了负分呢?

A:这是因为我们对选择题采用了“不做得零分,做错倒扣分”的判卷策略。公司的大部分同事们认为倒扣分是比较有效的甄别方法。而且我们尽量避免非常偏僻的知识点和有争议的答案。

Q:你们是不是只选取了其中一些卷子判分?

A:我们对大多数的卷子都全部判分,每个部门都会抽调不少工程师加班判卷,同学们写的每一行都会被看到,对于一些很难读通的程序,我们还会一起分析,不会因为一眼看不懂就给个0分。对于单项题答得非常好的同学,我们会特别标记。像这样的无绝对标准答案的试卷,判卷是相当累人的活儿。至于是否全部判分,会不会把所有分数都全部告知考生,这由各个部门决定。

Q:笔试题目全是英语,这究竟是考英语还是考技术?为什么不用中文出题呢?

A:微软公司的工作语言是英语,公司在中国的各个部门(研究院,工程院等)都是如此。我们注意在考卷中不用很生僻的词汇,以免影响同学们的发挥。在有些题目中,我们还增加了一些注释,并且有一些小题目注明可以用中文回答。有些考生英语写得不错,起承转合,很像GRE/TOFFEL的作文,可惜只有结构,实质内容不多,得分也不多。

Q:笔试的题量为什么这么大?很多人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完!

A:每次开发新的软件,我们的时间也不够,这就是做软件项目的特点。 我们看到很多同学有些大题一个字也没有写,感到很可惜。其实,如果时间安排得当,至少应该每一道题试着回答一些基本问题。我们的很多监考人员也会提示大家注意时间分配。况且,如何在有压力的情况下最有效地分配时间,这也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能力。

Q:我会C#VB.NET,为什么微软的笔试时偏偏要求用C语言答题?

A:对于微软的工程师来说,C语言是基本功。

Q:为什么我投一个技术支持的职位也要用这么难的题来折磨我?

A:因为投同一个位置的人太多了。大家的简历都很优秀,所以只好用笔试来进行一次筛选。

Q:考题包罗万象,甚至包括我不熟悉的知识领域,难道微软需要的是“全才”吗?

A:我们的考试是想考察在实战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不是万能的,笔试总分很高的同学,也有在面试中表现得很不如人意的。如果有人在某些题目中有优异的表现,即使总分不高,我们也会考虑的。

Q:我申请的职位比较特别,自己的专长没有能够显露,通过这样的一个考试不能真实反映出个人特点,有什么办法呢?

A:这一点我们同意,我们考试的主要目的是把所有考生中的优秀学生选出,并安排他们进入下一轮。至于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同学,他们应该直接和有关部门联系,或者我们的有关部门应该直接联系这些同学,例如在某些研究领域发表过高水平文章的同学。

Q:笔试通不通过是不是还有些运气成分在里面?

A: 当然有,大家也都知道,一次笔试不能够反映一个人完全的、真实的水平。同学们寒窗十多年,经历了无数闭卷考试,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觉得职业生涯和人生不是 一次两小时的闭卷考能决定的,希望这样的笔试是大家人生中倒数第几次的闭卷考试之一。人生是更加开阔,充满更多变数的开卷考试。不管是开卷、闭卷,都是一 分耕耘,一分收获。

求职攻略之决胜面试

经历了笔试、电话面试之后,许多同学接到了微软公司的邀请——来公司进行面对面的考察。

Q:既然微软这么重视实际的能力,每一个人都会经过几轮面试的考察,在学校时的学习成绩是否就不重要了?

A: 也不一定。同样,关键不是在于静态的成绩,而是通过成绩了解成绩取得的过程,了解一个人的特质。曾经有一个面试者详细询问了一个应聘者在学校里的各种表 现,最后在面试报告中写道:“我详细询问了她从中学到大学、研究生的情况,她在学校里没有一科的成绩是非常拔尖的,也没有太坏的成绩。她从来没有做过出格 的事情,如逃课、自己写一些程序、打工等。我在她身上看不到对卓越的追求,也没有看到她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想法……所以我认为本公司不应该雇用她。”

Q:虽然我没什么想法,但我觉得微软太有名了,我也不用多想了,我就是要进这样的公司,你叫我干什么都可以!

A: 我们恰恰不太需要没什么想法的人,这也许和企业文化有一些关系。在中国一些企业的文化中,往往是领导安排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在微软,我们认为每个人都 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希望雇员能够“在其位,谋其事”,同时能考虑到自己三五年后的发展,并且能自己制定计划去实现事业目标,这是公司的文化。

Q:面试的时候要穿什么衣服?

A:在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穿你觉得舒服的衣服就行。我们看到不少应聘者穿着明显不舒服的西装来面试,这样不会给自己加分,当然也不会减分。但是自己太不舒服,会影响发挥。

Q:不舒服没关系,只要你们公司觉得舒服,我就舒服。

A:我们刚刚说过,微软更看重的是“你”是否觉得舒服、“你”要做什么,以及“你”有什么创意。

Q:有没有在面试中作弊的呢?

A:说起来,还真有。有一天,我在微软外面的一个中餐馆吃晚饭,这个餐馆很小,大家坐得比较挤,我不得不听到邻座的高谈阔论。,原来是一个刚刚在微软面试过的学生在和几个同学聚餐,他很兴奋地谈着当天面试的经历——

“他问了那个在链表中找回路的问题了么?”

“问了,我假装思考了一下,稍稍试了试别的解法,然后就把你说的那个解法讲了出来……”

对于这种人,我们内部叫“Poser”——摆姿势的人。如果你在面试时恰好被问到了一道知道答案的题目,你可以向面试者提出来。摆姿势的话,万一被戳破,会比较难堪。既然你已经花了时间了解法,不妨和面试者深入地探讨一下。

Q:大家发表在BBS 上的面经,公司看不看?

A:公司的一些员工也在看,有一次,HR 在某BBS 上看到一篇很详细的面经,文笔生动,此文章从他看到HR JJ的那一刻写起,直到做了什么题目、怎么做的、说了什么话、最后如何走出了公司大门他都做了详细记录。从描述上看,我们很容易就能推断出这是哪一位应聘者。他似乎发挥得很不错,可惜他忘了在开始面试的时候,HR JJ给他讲的,他也签了自己大名的保密协定。对于这样的同学,我们只能遗憾地放弃了。

Q:整个面试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答得很不错了,面试官指出的问题我大部分都能回答出来,为什么我还是没有通过?

A:一个原因是有比你更厉害的应聘者,另一个大家容易忽略的原因是,应聘者和面试者对于“不错”的定义是不一样的。

对 于在校学生,觉得自己写的程序,涂涂改改,大概逻辑能通过就行了,面试者指出的问题能答出来一些就行了。但是对于将来的公司员工,我们要考察:程序设计的 思路如何?编程风格如何?细节是否考虑到?程序是否有内存泄露?是否采用了最优算法?是否能对程序进行修改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 是否能举一反三?

另外,除了专业技巧,我们在面试中还会考察应聘者的职业技巧(professional skills, 也有人称为 soft skills)。 这个人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如何,对自己的评价和期望是什么?在有压力的情况下,能否发挥水平?是否追求卓越?

Q:很多有名的企业面试只要求谈谈就可以了,为什么微软一定要写代码?

A:我们的绝大部分工作,都是通过代码而来,很大一部分的问题,也是由代码所导致的。所以我们不能不重视写代码这件事。当然有很多其他工作不需要写代码,但这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

有一次我在过道上碰到一个同事陪着一个应聘者走出大楼,这位应聘者边走边侃侃而谈。后来我问这位同事详情。他说,这一位先生表达能力不错,但是当我叫他写一个小程序的时候,他死活不动手。他说在以前的工作中,如果要写代码,从MSDN上拷贝一些下来就行了。我和他僵持了一会儿之后,我只好说,那你要是不写的话,我们就没什么可谈的了。所以后面的所有面试都没有必要了,我直接送他出了门。

有 一次我也收到我们开发总经理的邮件,上面强调了面试的时候一定要让应聘者动手写代码等,这时对面的一位同事不好意思地说,他今天碰到的应聘者是以前朋友的 朋友。两人聊了很长时间的闲话,后来他不好意思叫他写代码,时间也不够了,于是就写了一些反馈,说这人看起来还行。没想到开发总经理眼尖,把这个问题揪出 来了。

Q:市场上有很多号称宝典的面试书籍,这些的确是外企用的面试题目么?我看到一本,就像是网络上流传的各种面经的汇编,好像没有太大的价值。

A: 我觉得最好的技术面试“宝典”,就是讲算法和数据结构的经典著作。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工程师们在长期的面试过程中,也收集了一些有意思的面试题目,听说马上就要出版了。

Q: 太好了!这书里面一定有无数的源代码供学生们钻研吧?

A: 其实,大部分题目都不需要连篇累牍的程序来解决,聪明的解法通常是非常简明的。 药灵丸不大,棋妙子无多,程序也是这样,许多题目的核心算法就是寥寥几行,这可以说是编程之美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面试就是要寻找能体会到编程之美的人。

Q:技术面试还有什么特别的诀窍么?

A: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亚洲研究院的前任院长沈向洋博士经常讲的一句话是“Nothing replaces hard work”,既然同学们知道技术面试不外乎就是这些类型的题目,那大家就自己动手做一遍好了。 如果实在做不出来,可以学习《编程之美》或者其他书上详细的讲解。

Q:我自己解答问题太慢了,能不能把《编程之美》书上的解法背下来,这也是一种捷径吧?

A: 有时要小心这样的“捷径”。不怕你笑话,我想起以前考大学的一件事儿。当时有一本很厚的英语标准化考试模拟题,不少同学都买来做。另一位同学从学长那里得 了一本做过的书,我们在做题的时候,他说:“我不用做了,我已经有答案了,我平时看看答案就行了,一样的。”结果高考的时候,他的英语考得很不好。

所以,对于认为只要买了一本《编程之美》,或者其他宝典,就好像得到了入职捷径的同学,我要提醒一下:小心这样的捷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小飞的总结

结 束了和研发经理的几次对话之后,小飞陷入了深思。他发现面试并不一定是用难题、偏题来考倒人,笔试和面试考察的都是自己在编程、解决问题、与人合作等方面 的全面能力。运气和背好的答案并不能帮助他解决所有的问题。微软公司花费很多人力物力来寻找合适的人才,那自己如何能展现能力,让伯乐相中? 他做了如下的总结:

1.    知己知彼。知己,就是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职业发展方向;知彼,就是要了解公司的文化、战略方向和择才标准。

2.    笔试就是基础,用扎实的理解和考虑完备的解答来征服阅卷者。

3.    面试就是探讨,用缜密的代码和严密的分析赢得未来同事的尊重。思考问题的方法比结果重要,面试者会更加在乎你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4.    你的工作就是最好的面试,不要把时间花在寻找捷径和背诵答案上,要通过实际的工作和产品来体现自己的水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在入职竞争中脱颖而出,自己得先下苦功夫,在平时就要用职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相信 ,只要自己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就会有收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