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和商业何以得兼?

抛开情怀,抛下活动,单纯想想公益和商业。共存么?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上学期专门有一门课程叫做“商业伦理”,讲的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讲的就是通过商业的形式带动公益。

首先,公益慈善组织为什么要从事公益活动?大家都知道公益组织的收入来源大致有三个方面:政府捐助、公众以及市场。来自于公众的收入叫捐赠,来自政府的收入是政府补贴收入;来自市场收入包括投资收入、提供服务收入、商品销售收入。慈善组织是人类奉献爱心进行第三次财富分配的组织形式,从本身特性来看,社会捐赠是其收入的重要来源,另外我们也可以看看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个标准,有这样一个认识标准,如果一个组织一半以上收入来自于市场价格销售收入,这个组织就是盈利组织。如果一个组织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资助,就是政府组织;如果一个组织一半以上收入不是来自于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和服务收入而是来自于其成员缴纳的会费或者支持者的捐赠,那就是非营利组织。基金会从事商业活动,它的原因有下面几点:

第一,市场力量驱使。公益机构收入间接或者直接来源于市场,当市场作为慈善机构配置资源最有利的手段,符合人类发挥自己最大潜能和独立的天性,市场经济的强大可以把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卷入其中;供求关系、成本效益这一切市场培育起来并被充分利用的因素被普遍认同,市场经济主导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基金会不可能与盈利行为完全隔离。

第二,做慈善的一种新方式,有研究发现,传统慈善机制会伤害到受益人的自尊,给人们接受施舍和被施舍的感觉,因此许多慈善组织利用商业手段帮助人们树立自力更生思想,比如小额信贷,一般在商业银行得不到贷款的组织,因为没有赔付能力,基金会公益组织发放的小额信贷既使受益人得到帮助,又使他们保持了自尊,他们认为这不是施舍,而是借贷,这种方式帮助他们树立了自立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

第三,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资金保障。为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求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以防止某一来源收入减少或者消失。此外,从市场获得收入与捐赠收入相比,支配的灵活性更强,捐赠人的捐赠特别是大额捐赠一般是定向限定性收入,要么时间限定,要么用途限定,捐赠人对监督非常强,而保值增值收入、从市场获得收入都是非限定收入,使用独立性更强。

第四,盈利组织介入带来一种威胁,公益慈善组织是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但是公益慈善这个领域并不是只有非营利组织在做,第一部门的政府在做,第二部门的企业也在做,盈利组织也就是企业从事公益慈善事业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直接做慈善,还有设立基金会做慈善,一旦盈利组织的资金进入公益慈善领域,那么非营利组织根本无法与之抗衡,所以,盈利组织的介入对非营利组织生存环境造成了威胁,迫使非营利组织从事商业化经营,想获得更多资金与盈利组织进行竞争,想表示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一位学者说现在非营利机构必须是混合体,就其宗旨而言,是传统的慈善机构,在开辟财源方面是成功的商业组织。

综上所述,就像我们合作的公益机构仇大哥所讲的,必须是商业驱动公益。现在公益事业有一种泛形式化的现象存在:公益策划比赛,公益时数证明等。比如一次24小时集资并提供公益咨询的公益比赛,或许我们应该抛开比赛本身去选择不遵守规则,单纯地想出一个解决方案。那么如果考虑人力成本的话,这未尝不是一种“捐款”?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两天投入到比赛中,根据赛制来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判断,至于解决方案,或许24小时也并不能想出正确的方法,而是需要更多的24小时。商业驱动公益,公益是商业的良知。

哈耶克:商业是最大的公益。

再来谈谈公益教育。或许有人觉得中国需要足够多的为我们提供公益机会的平台。我觉得公益应该是去平台化的,或者说中国就是一个平台,这样才是全民公益,才是道德社会。在中大,我非常喜欢的运作管理的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救急不救穷,穷越救越穷”!从公益的角度来思考,表面上穷的是弱势群体、社会不公等等,而急的是思想、是意识、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公益教育!想到这里我似乎也明白了为什么鲁迅会弃医从文,精神觉悟的匮乏才是我们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的当务之急啊!!如果这是一个全民有良知、有爱心的社会,我们还会需要很多个平台来让我们去有规定地功利地做公益吗?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山大学要求中大学子每人每学年50个小时的公益时数,有人造假可以把数字写到几百个小时,而那些真正做了公益的人有的时候却还要疲于要个证明!我想问,这是需要证明的么?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是需要展现给别人的吗,甚至还要用冷冰冰的数字来去表现,不是很可笑么?当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和结果,这一切会不会变得很功利呢?采访仇哥时仇哥也说,很多学校的学生就是为了来要个公益证明、拍点照片才会来帮他送爱心晚餐,当我们真的这么去做的时候良心不会有一点颤抖吗?

反过来想一下,如果中大并不是要求五十个小时的公益时数,而是更多地传播公益教育、公益理念,完善公益方面的制度,那会不会造成无形胜有形的效果?我们现在所做的都是战术上的殷勤,而忽略了战略上的懒惰吧。进一步思考,我们需要考这个证那个证很多个证,人生是需要证明的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公益和商业何以得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