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河西走廊-使者》

使命:《河西走廊-使者》_第1张图片

本期给大家介绍的,是纪录片《河西走廊》的第一集,开始之前,先奉上几张截图,感受一下央视爸爸的手笔。

使命:《河西走廊-使者》_第2张图片
使命:《河西走廊-使者》_第3张图片
使命:《河西走廊-使者》_第4张图片

本期要讲的,是一个使者的故事。

公元前201年韩王信勾结匈奴叛乱,汉高祖刘邦率军迎击,因轻敌冒进,被困白登七天七夜,后用陈平之计,贿赂冒顿(mò dú)单于的妻子阏氏(yān zhī),终解白登之围。此后,汉对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并每年送给匈奴大批棉絮、丝绸、粮食、酒等。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年仅十六岁,此时的汉朝廷,经历了六十余年的休养生息,特别是“文景之治”,政权逐步巩固,国力日渐强盛,而此时的匈奴,仍然寇边不已。

我们的故事,就从此时开始。

使命:《河西走廊-使者》_第5张图片

汉武帝即位不久,从被俘的匈奴口中得到了一条重要消息,游牧民族月氏(ròuzhī,亦读作yuèzhī,rùzhī))此前曾数次与匈奴冲突,多为匈奴所败,匈奴王老上单于割下月氏王的头颅做成酒器,月氏部落也被迫西迁,但月氏人时刻准备复仇。

汉武帝得知这一情报,便开始计划联合月氏,抗击匈奴。

使命:《河西走廊-使者》_第6张图片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下达诏令招募出使西域这一重任的人才,只是此时,朝堂内外对于西域知之甚少,月氏部落现在具体何处尚不得知,且此一去所必经的河西走廊正处在匈奴的控制之下,其凶险程度可想而知。刚刚成为侍从官的张骞挺身应募,这一年,汉武帝19岁,张骞27岁。

此次同行的,除百余名随从还有一个归顺的胡人堂邑父,不同于长安的平原风貌,河西走廊的黄沙戈壁险恶异常,然而相比于自然环境的严酷,穿过匈奴控制下的河西走廊,则更加凶险。

使命:《河西走廊-使者》_第7张图片

毫无意外的,在离开长安数千公里后,张骞一行被匈奴所俘,匈奴人希望张骞能为己所用,所以很长时间里张骞都被软禁,为拉拢张骞,单于给张骞娶了一位匈奴女子为妻。

转眼间,九年过去了,公元前129年,张骞与随从趁匈奴人监视松懈,逃出了匈奴王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九年来,张骞详细了解了西域道路,学会了匈奴语言,他们穿上胡服,顺利穿过了匈奴人的重重关卡。

使命:《河西走廊-使者》_第8张图片

然而,张骞的目的地不是故土长安,而是继续西行寻找月氏部落,但此时的月氏部落早已被打散成两部分,一部分继续西迁,称为大月氏,另一部分则南下,称为小月氏。张骞得知这一消息后选择继续西行,寻找大月氏。

张骞及随从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翻越帕米尔高原,在走到现今乌兹别克斯坦地区附近时,张骞终于见到了大月氏部落,然而,此时的月氏部落已经开始放弃游牧生活,选择农业定居,无意东还。

使命:《河西走廊-使者》_第9张图片

公元前128年,张骞滞留大月氏已一年多,期间数次劝说月氏王,均未成功。张骞决定返回长安,这一次,张骞选择了经南方的羌人地区返回故国,但天不假时,此时的羌人已被匈奴控制,张骞又一次被匈奴俘虏。

公元前126年,再次被扣留了一年多后,匈奴王军臣单于病逝,张骞趁匈奴内乱再次出逃,携堂邑父和妻子返回长安。

从离开长安算起,时间已经过去了十三年,此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但十几年来,张骞对西域的地理、风俗以及匈奴的情况已经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汉武帝对此次西行非常满意,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彰其功绩。之后,张骞随卫青出征,“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被武帝封为“博望侯”。

《河西走廊》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和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一部纪录片,本片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汉代至新中国的河西走廊历史,此外还包含两集综述《致敬河西走廊》。

纪录片是一个需要尽可能保持历史真实性同时兼顾画面观赏性的题材,对摄影及配乐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在本片中,创作团队以时间为线,从初识西域到现代工业崛起,再现历史,时代跨越两汉、三国、魏晋、隋、唐、元、明、清和新中国,跨度达2000余年。

张骞在第一次逃出匈奴后,曾经过大宛(yuān),张骞以钱财许诺,得到了大宛国王的款待,大宛国王派出向导和译员,护送张骞前往大月氏,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了张骞出使西域的事迹,书中写到:“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看完纪录片,会不由的感慨,曾经在历史课本中写到的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竟然有着这么多的曲折与艰辛,当跨过两千年的岁月,我们终于如拂去尘土般看见了这么一个秉忠守节不辱使命的使者。

在国家需要之时,甘冒生死之险,挺身而出,远离故国,跋山涉水,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在匈奴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不屈服于威逼,不失节于利诱,不忘使命,在逃脱险境时敢于继续前行,再次被俘后始终不改本志,这样坚毅的人,真的是值得尊敬和牢记的。

张骞能够在匈奴十数年保全性命固守忠贞,与《史记》中描述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不无关系,因张骞在西域的威信,后来的汉派遣的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各西域国。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张骞此次西域之行为“凿空”,也是从此时开始,中原开始逐渐认识西域并开始互通有无,汉与少数民族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的核桃、葡萄、苜蓿、石榴等植物以及大宛的汗血宝马(名曰“天马”)开始传进中原地区,诗人杜甫就曾在安史之乱避难秦州时写下“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的诗句。同时中国蚕丝、冶铁等技术也传入西域。后人更是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后来著名的“丝绸之路”。


题外话

说到持节不失的使者,苏武牧羊的故事似乎更为人熟知。

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就在出使任务完成时匈奴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苏武拒绝臣服,被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地区)牧羊,十九年后终返汉朝。

之所以张骞出使西域并没有被贴上如“苏武牧羊”般坚毅不屈的标签,大概因其对后世的贡献远超过了一个坚毅不屈的形象对后人的影响,但若是没有这份不忘使命的坚毅,那“凿空”的壮举也就无从谈起了。

本期内容,只涉及《河西走廊》第一集,纪录片共十集,豆瓣评分9.6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搜索原片观看。

使命:《河西走廊-使者》_第10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使命:《河西走廊-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