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田的禅意

“重在情感”与“事实唯真”

那些自称为诗人的人,或者走火入魔的思想家、宗教家,往往都是以我所说的“重在情感”为生活目标,却忽略了立足于不可动摇的“事实唯真”。
也就是说,当他们认为人生的目的只是追求幸福安乐,而没有任何痛苦忧患时,这就是陷入思想矛盾,原本追求安乐,结果反倒陷入悲痛;渴望极乐世界,结果反倒受地狱之苦。
当你以“事实唯真”的原则看待客观事物时,看到鲜花则神清气爽,看到牛虻则心生厌烦。对死恐惧,对生渴求,看到粪秽就不愉快,看到甜酱就想到好吃。
那种“不把甜酱和粪秽一视同仁,不把死和生同样看做安乐,就不许可”的蛊惑,正是一种歪理邪说。饿了吃糠糠如密,饱了吃密密不甜。这是客观的规律,要想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感觉,归根结底,只不过是一种思想游戏罢了。
肚子饿了就想吃东西,吃到好东西能高兴,这就很好。
为生存的欲望而奋斗,对每天的成果能感到满足,这就可以了。

森田的哲学,最初看很有感触,奉为圣经,其实并未真正明了,甚至接触禅佛后觉得不过如此。如今过了四年多,重新来看,经历了磕磕绊绊,有些睿智的话语依然说到了我的心坎里。平静自己的内心,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的话并不是让你努力使自己把一切看得平淡。接纳不是思想游戏,不是靠用道理来束缚自己的大脑。难过的就是难过,痛苦就是痛苦不必想尽办法让它过去。面对任何事物,出于本心地去感受,去接纳,去反应,这就是事实唯真。想抽烟,想看电视,就是想看,不必压抑这种想法和感觉,但因为不能纵容自己一味地把时间浪费在消遣中,通过走出家门到咖啡馆让自己可以学习和总结点东西,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即便有点不情愿,也还是要去做。做一个程序员,对编程不是特别感兴趣,甚至因为整天对着电脑,感到枯燥乏味,无心工作,内心郁闷,这也是事实,可因为要生存,要挣钱,要维持物质生活,还是不得不好好工作,不得不学习编程,即便觉得对它没有任何兴趣了(大多数人所谓的兴趣跳出自身来看,也大都是情绪上的感受,而不是产生于实实在在的体验),还是忍耐着去做该做的工作。

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苦乐相随,没有必要去专门定名,这是什么什么苦,那是什么什么乐。只要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对各种自然的感受坦然地承认,这就很好了。

以前总觉得痛苦,最初接触心理学时,问了老师一个问题,说经常内心很痛苦,但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老师说,等你足够痛苦的时候,你会做出选择,你现在不知道怎么做选择,是因为你还痛苦得还不够。就像下面这段话:

有的神经质患者常常愁苦万分地说:“对这样的痛苦到底能不能承受得了,真没有把握,但又连自杀的勇气也没有”。
如果真到了该死的时候,必然没有任何回生之机,无论你讨厌也罢,顺从也好,都是会死的。在不具备自杀条件的情况下,硬想制造出一种决绝的勇气,这就是思想矛盾。
其实,这些所谓的“痛苦”只是一种预期恐惧,一种想象中的虚妄,不是现在已经不得不面临的,所以才会出现这些多余的思想冲突。
真到了牙痛或发高烧40多度的时候,还会问“对它是否能忍受得了”吗?忍受得了也好,忍受不了也罢,除了忍耐之外别无他法。

自我为中心

森田所说到的造成自我为中心原因,一语中的。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偏狭的个人主义,是因为这个物质富足时代教育的失败,跟过分溺爱、放任主义等的社会和家庭环境有关
而现实生活中,人们从小学生时代就开始为“在考试中取得第一名”而拼搏,把“在考试成绩上压过别人”,视为人生最高价值。若是从孩子小时候起就把这种思想灌输到他的脑子里,长大后,自然就不会多想到他人。
只要在学校成绩好,在家里父母、祖父母就一味地宠爱。孩子学习之余只能看电视,或玩儿电子游戏,以不会说话的机器做伴。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年轻人,养成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就一点儿也不足为奇了。
但是,这种思维方式也不仅限于年轻人,神经质患者通常就是“坚固地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类人。这类人经常诉说:“自己的症状与其他人都不一样,自己比任何人都要痛苦”。
这些诉说正表现了他们心里装的只有自己,凡事只注意自己,缺乏对别人的体谅和同情,看不到别人和事实真相。

这些话句句戳在了我的心里。在7岁以前,其实我是很快乐无忧的,尽管有些怕羞,但还是有很多小伙伴的。我们一起玩儿弹珠,打四角,跳绳,下河,捉蝈蝈,打游戏机,玩儿过家家和各种各样的游戏……而慢慢地,生活的标准似乎慢慢改变了,一切都开始以学习为中心了,爸爸妈妈都不再关心我过的开不开心,而只关注我学习成绩好不好,不关注我结交了什么朋友,跟小伙伴关系怎么样,而只关注我在成绩上和谁谁谁相比是好还是不好。童年的快乐在小学六年级后就彻底不见踪影了。我似乎丧失了快乐的能力,我内心变得越来越压抑,越来越封闭,越来越自我。小孩子的天性丧失了,我过早从文学作品中接触到了所谓的生活的无奈和悲伤,我极力想守住我心底的那份真,却发现我心里再在也装不下任何人了。我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除了成绩,长辈们没人关心我什么,我也越来越不会同其他人打交道,只能把年少的烦恼倾注于笔尖。慢慢与现实越来越脱节了……越来越封闭和压抑了,往自我的内心深处越走越深,而离真实的生活越来越远了。我时常感慨自己没有朋友,可事实也许确实我没有把任何人当成朋友。老师们常说,要打开自己的心,我总是弄不懂,可其实这很容易理解,打开就是打开,像打开自己房间的门一样,让别人可以走进来。

怎样纠正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呢?最好的办法就是举办“生活探讨会”……一年、两年后,就会发生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入会之初,那些以自我为中心倾向非常强烈的人,随着沟通和为周围人服务机会的增多,精神逐渐开朗起来,就像换了个人一样。
通过这些活动,他们开始从以自我为中心的死胡同里走出来,并开始认识到,自己以前不过是一只井底之蛙。青蛙待在井底时,觉得自己很大,天很小;而当它跳出井口时,就发现原来天很大,而自己很小。
他们发现:每个人都有优点,都有长处,自己以前对他人太缺乏体贴和关心了,而自己身上确实存在着不少缺点。于是,内心郁结的愁绪就纾解了,并开始勇于承认他人、赞美他人,这样他们的人际关系开始改善,也得到了更多的赞美与感激。

一直以来,我都是把自己个人的成长或者成绩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从来不考虑帮助他人或者主动走进他人的生活,也不乐于分享,不愿暴露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把生活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自己的身上。
真的该走出来了。想想生活不仅仅是独自奋斗,还有与他人的连接。去与他人交流,分享,沟通。去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去主动结交朋友,主动付出自己的真心,你也会收获到别人的真心。去跟各种各样的人交流,而不止局限于所谓的兴趣爱好相同与否。
这些事情,我总觉得没必要,可事实上,我内心是渴望打开和走出去的。世界很大,我想走出去,也应该走出去,生活有多种多样的精彩,试着以不同的标准,多元化地看待生活,才会收获更多的精彩。

是该好好捋捋自己的生活了,什么是重要的,想怎么去活。当然捋不清楚也没有关系,去做就好了,真正的体验和感受只来源于真实的行动,而不是虚妄的感受。

你可能感兴趣的:(森田的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