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无聊,帮群里某位刚毕业的小伙伴看下简历(暂时称他为小A君),提提意见。笔者混江湖至今虽谈不上阅人无数,但简历确实看的不少;虽谈不上简历“专家”,但也能凑合分辨简历的优劣。前段时间写了比较多的杂文,今天来聊聊专业的事。
其实,我还是非常欣赏和羡慕小A君的,他在大学干了件挺牛逼的事,自己做公众号,粉丝数不少。可惜,在他的简历中没有能很好的将自己牛逼的事凸显。由于涉及个人隐私,我无法分享他的简历,但有几点共同的地方可以分享——
01. 了解你所求职的行业或岗位的特性。小A君求职的方向是新媒体运营、文案策划等,这类岗位的关键词:创意、标题党、会玩;而简历本身采用的是最基本、最保守的word形式,而且非常中规中矩,一来很难吸引hr的注意,而来我会觉得这个岗位跟你个人的特点和擅长并不那么匹配。所以,我建议完全可以更“嬉皮士”些,在色彩和排版上有冲击力;
02. 在简历的前端写了教育经历,包括获奖,把社会实践写在比较靠后的地方。如果将奖项和实践内容进行对比,很显然后者更吸引和打动我,所以,我建议把社会实践写在比较靠前的位置,并且将自己的公众号运营情况和粉丝数用数字或图的方式表现,这也是PPT制作的基本原理:文不如字,字不如表,表不如图。谁说在简历中就一定不能用图?
以上两点只是我个人的小建议,其实是抛砖引玉。我更想聊简历中另外的一个现象。
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写的简历或者别人投递过来的简历,是不是都有教育经历?有的会加上“培训经历”,如果两部分内容都有,我们再看看是不是教育经历通常在培训经历的前面?为什么呢?必须得这样吗?好像我们习惯了这种表述的方式。我想再请问,有多少人认认真真看简历中的教育经历?包括想去了解他所学专业的学习内容?不会有吧。可能有人会说,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教育经历会比较重要。我承认,因为还没有进入职场,培训经历不会有太多,除非自己特别好学,去学一堆东西。又有人会说,有的企业像国企就会看你的教育经历,是的,会看但是又不会看。他们看的只是你是否是诸如“211”或名牌大学毕业的,至于你学什么专业,学了哪些课程,几乎很少关心。
从写简历和看简历两个不同对象的角度来看,应该有这么一个共识,越是靠前的内容越是重要。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教育经历重要还是培训经历重要?以目前学校所学内容与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能力脱钩越来越严重的情况,培训经历更重要。原因是:
1)不管你是主动还是被动参加各种培训课程或项目,至少你学过跟工作相关的内容;
2)有的知名企业本身就以人才培养出名,如果你简历中有过类似的培训经历,至少对于hr来说,觉得你的“质”应该不错;
3)虽然参加过那么多培训课程,不代表你具备高能力,但至少说明你有潜力,否则老板为什么愿意持续花资源在你身上呢?有人可能会说,国企就喜欢一碗水端平,所有人都参加很多培训。没错,前几年确实如此,现在呢?未来呢?
4)除了参加企业组织的培训外,你还积极参加其他培训内容,比如目前很火的MOOC或各种训练营、认证课程,说明你是有学习欲望、有进一步提升自己能力的想法。这种人的心态往往比较积极,求上进。哪个公司老板会不喜欢?更何况,你学了那么多,又不花我公司的钱。
所以,我会建议将培训经历放在教育经历前面,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你的工作经验和实际运作成功的项目和业绩。
从事人才发展或培训的伙伴一定知道胜任力,我就不赘述概念,感兴趣的可以找度娘。胜任力可以被企业用来招聘,那作为应聘者在写简历的时候,是否也可以用到这个方法呢?当然可以。步骤如下:
1)推导:根据应聘岗位的JD大概推导出可能需要的能力(不一定百分百准确,但保证60%、70%就可以),比如所需要的能力是A、B、C、D
2)自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选出自己符合的能力项。比如,符合A、B、C。
3)对应:将自己符合目标岗位所需要的能力(A、B、C)与自己过往的经验或项目进行对应。目的是为了告诉HR,我过去成功的经验是可以胜任目标岗位的。又有人会问,那能力“D”怎么办?不是没有100%匹配吗?这个需要小技巧,在“自我评价”或“工作经验”中能体现出你有具备能力“D”的潜力就行。我们在做人才管理的时候,会用到“潜力”和“能力”或“绩效”纬度,这个专业话题以后有机会再聊。
洋洋洒洒说了那么多,只是我个人的浅薄见解。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hr口味。这终究是个概率问题,这让我想到最近在看成甲《好好学习》这本书中讲到的一句话:你要意识到老司机的经验不是没有价值,只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一个可能性,千万不能把它当作真理。它只是这个世界各种概率下的一个,甚至可能是很小概率下的那一个。所以,如果你成功了,祝贺你。如果你失败了,下一个成功的概率就会更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