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印象

人说,到一个新地方五天能写部500页的书出来,呆一个月能写本50页的册子,若是住了一年,太多话想说却是个5页册子也写不出来了。从武汉回来已一周了,时时想起在江城的5天,那个带给我别样感受的华中重镇。虽没有500页的厚重可谈,却总有些片羽吉光似的琐碎想聊。

最早知道武汉,是在教科书里,“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不求甚解的我,从未想过,武昌和武汉有什么关系。反倒是池莉笔下的汉口、轮渡、吉庆街在记忆里留下一笔。熙攘、喧嚣、敢爱敢恨是这个江城给我的全部印象。

再到结识了武汉的朋友,他们的智慧练达,对新事物的敏锐把握令人刮目。在蜀中生活的我,一直不解,为什么他们对现世的把控这样笃定。到得武汉,方知一方水土一方人,诚然如此。

在中国,有两个城市被冠以“大”之名,一是大上海,另一则是大武汉。武汉,当得起这“大"。汉阳、汉口、武昌三地合而为之。汉口、武昌自是闻名遐迩——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不惜翰墨;历史风雨侵袭不断。而汉阳原本平平,因张之洞于此建了兵工厂而逐渐声名远播。三地之间湖泊、江流穿梭交织。在池莉小说中,每天过江上下班靠的是渡轮。而今天,武汉的公共交通相当发达,地铁、BRT、电车、公交车、出租车……如同城里的水道,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那几日里,所去的地点,均有公交车达到,而且都可以在同站换乘。不仅城内,以武汉为中心向四面辐射。到北 京、深圳均只要4个多小时就可到达。开阔的格局,正是这里人们开阔的视野的体现。反过来,也促使更多人接收新信息、走出去看看。这是我歆羡的,我生活的城市,私家车拥有量高居全国第二,电马儿(电瓶车)拥有量还要高于汽车的,人人抱怨路难行车难开,那个著名的“路怒症”事件就发生在这里。坐在公交车上,穿过武汉长江大桥时,我想,这个城市的司机若有什么烦闷,到此吹吹江风、看看日出日落,或许什么不快都可以云淡风轻了吧。

作为一个对吃极其敏感的人,我发现武汉人对两样东西特别感兴趣。“豆皮”和“臭豆腐”。武汉的小吃多,好吃的地方也不少。就我走过的地方来看,只有在一个叫“老通城”的地方排了近百米队伍,操着本地人口音的阿姨说“买豆皮”“当然好吃啦,不好吃,这么多人排队等啊”至于臭豆腐,就我所见,只要有“臭豆腐”三个字的店,必定有五人以上的队伍。爱吃臭豆腐的我,倏然看到如此多同好,纵然不能每家都买来尝尝,也似乎他们吃了就是我吃到嘴了般。

这是一个新的旧的相安无事的城。城西中山大道、江汉关,民国的建筑比比,城东光谷商圈高楼林立;昙华林路两侧布满灯火通明的清新格调小店,一步之遥,是走在巷子里都能听见一楼主人家聊天,看得见主妇炒的菜的戈甲营。一日,趁着月明,随性而走,走到了传统农贸市场。这是一条小街,一侧矮屋,一侧地摊,仿若时光倒流,回到90年代,那时外婆还在,领着我逛早市买菜,顺道选个时新布匹做个流行的马裤。这样想着,却忘了拿刚买的砂糖橘,被老板叫住,一转身却看见街对面那霓虹璀璨、气势恢宏的古典建筑。过了街,欲一探这个美轮美奂的建筑。却发现,它离得颇遥远——从一个旧的时代迈向新的,总是需要力气和光阴。

这个城,没有走完。它的故事,还在书写。我的印象停留在这里,却希望还有机会到那里走走。或许再看这《江城印象》,就只得笑笑而过。

你可能感兴趣的:(江城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