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二字,以前我低估了你的分量

1

在步入大学之前,我预想过很多很多我可能会遇到的烦恼,比如课业太难,以致在图书馆无人的角落默默擦泪;再比如和同学闹矛盾,某天发现自己的衣服里面多了几枚银针;甚至是情侣危机,和男朋友当街吵架等等。(夸张了点,本人并无任何被害妄想倾向)

  和大多数人一样,怀着兴奋中夹着小忐忑的心情走进了大学校园。如今在大学也生活学习了这么长的时间,我可以对18岁的自己负责任地说一句:亲,你想多了。

  我幻想过将来面对弟弟妹妹要给些什么样的忠告,我想来想去,最想说的是点,大学最让我烦恼的——选择。

2

入大学初,多元的校园文化和轻松的生活氛围让我十分感激戴德,终于可以自己为自己的生活做主了。后来,学业、学生工作、活动、人际等等很多的选择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发现起初的美好成了我最想逃避的负担。  


毫不夸张地讲,我曾经无数次感叹,为什么要给我这么多的选项,为什么不能给我唯一的路线让我不管不顾沿着直接往前走。每每那个时候,我都能深深体会到那种无措和茫然,虽然现在看到了那时的不成熟,但是也是真的心疼那个刚开始独当一面的自己。

3

  之前十二年的义务教育里,我们不用费什么大的心思做选择,只需要一门心思学习,做过最艰难的选择恐怕就是填的那一纸志愿了。进了大学,好像瞬间多了很多需要自己做的选择,包括在哪个组织做学生工作、是否参加某个活动、和哪个聊得来的人在一起等等等等。我们变得瞻前顾后,变得极为珍惜自己的点滴年华,不敢匆匆就做了某个决定,竭力地计算着每个行为的机会成本。

  就我自己来说,我并不是一个足够洒脱的人。我无法百分百地忠于自己的心意,或者说,经过时间的打磨,我慢慢地看不清楚自己的心意。当我选择了在院系学生会留任时,我会为放弃校部更广阔的平台而惋惜;当我决定寒假呆在家里学一假期英语的时候,我又会被票圈里同学晒的实习照片而动摇;当我决定花一个月的晚上参加舞蹈排练,我又会担心自己即将到来的两门专业结课和大幅度减少的复习时间……我开始讨厌做选择,把每一次的抉择当成是一种负担。那时在我眼中,每多一个选项就多一点要考虑的心烦和要放弃的可能。

4


  其实, “吃着碗里的,惦记着锅里的” 这种心态也并不是长大后才有。早期接触选择当然是小学时期四选一的选择题了,那个时候不谙世事的我们尚且还割舍不下其他看上去也正确的选项,明明打了勾,却一直惦记着别的选项。后来,同样的情况发生在生活中,这种不安便更被放大了。

  可为什么,“选择”这个不需要耗费很大力气的举动会让我们如此为难,甚至带给我们痛苦,那也许是,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取舍”。我们在“有所取”的同时,总会为“不得不舍”而惋惜。我觉得这不是人性的贪婪,而是人的自我追求,很正常,并没有错。可是惋惜过后,依旧是要和一些东西挥手告别或者擦肩而过,后来的确释怀了,但当时的心痛却也无比真实。

5

  现在的我可以很坦然地对当时的自己说,你所谓的纠结,只是不敢孤注一掷地向前。总想着自己还可以有退路,还可以在筋疲力竭的时候,踏上另一条全新的道路。不断地试图比较不同选择的对错,可是忽略了,这世界上最难断定的就是对错了。

  选择本身没有对错,是你的努力决定了最终你能否收获你想要的。我们总是在“选择”与“努力”之间,把希望寄托于看上去性价比更高的“选择”,人人都希望可以巧用选择的智慧就达到自己目标。但是事实上,并没有一种选择是到你心中终点的直通车,不管做了什么选择,漫长的路还是要自己载着自己、一程一程地走完。

6

  杨绛先生说过一句话:走好选择的路,别选好走的路。成长就是如此吧,在不断的惶惑、自我否定中摸爬滚打,慢慢地走出了一条逐渐清晰的路。

好想穿越到无数个做出选择时刻的平行空间去看看,如果当初选择另一个,现在的我会有什么不一样。我猜可能我和那个空间里的我会走过不同的生活轨迹,体味着不同的世间百态,可是,不妨碍我和她都过得幸福又满足。

  现在,我反而享受选择的过程,庆幸着自己真幸运,还有的可选。因为我不想在我的人生中,所有成绩都来得太过轻易,我希望我的未来可以随着自己的心意,在不断的选择中,尽情调整航线。

7

最后,献上陶杰在《杀鹌鹑的少女》中的一段话: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选择二字,以前我低估了你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