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游记-05 我们的家

飞机正点降落在奥克兰机场。过海关花了不少时间,但也还算顺利。当我们一走到机场出口,就见到了来接机的儿子。一年没见,他好像没什么变化,还是老样子。机场离家也就二十来分钟车程,可是刚装好行李却发现车胎瘪了,天还下着雨。费了一番周折之后,我们才总算到家了。当然,是儿子的家。

到家后,我首先放下行李,换上宽松轻便的拖鞋,喝口热茶,舒缓长途旅行的疲乏,然后再倚在沙发上四处张望,来回打量儿子的这个家。这里也是我们将住一段时间的家。

家,对于任何人都是个充满感情的地方,因此也是最受欢迎的话题。如果是专家,深入发掘的话,一定可以写出几十万字的专著来,从人类家庭的形成,各种语言中“家”的读音变化,各种文字中“家”字的来源和演变,各地各时期家庭观念的异同,“家”的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等方面的概念、现象和规律,以及对未来家庭演化的推想等等作最全面的论述。

而在文学作品中,对于“家”,有许多充满感情的描述:它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一盏黑夜里的明灯”,是“温馨的港湾”,是“永远的岸”;它是“人世间最温暖的地方”,是“冬日温暖的阳光”,是“心灵的乐土”;它是“梦魂萦绕和永远的牵挂”,是“倦鸟所能回归的巢”……

不过,我不是文学家更不是专家,根据个人的体会和感悟以及想象,也可以对“家”作一番自己的描述。

家,首先是一个住所,一个相对固定、可以起居生活、有自己的私密、放置个人财产的场所,是一个能避风遮雨、温暖舒适的地方;无论它是租来或买来的,也无论是豪宅、别墅还是蜗居、陋室,都是一个温馨的家。

家,不止是一个建筑,一个场所,它必须与家人相关联,以血缘关系和婚姻契约所维系的家人们相聚于此。在这里,家人可以互相轻轻地拥抱,深情地注视,倾诉感情,抚慰心灵。只要家人相聚一起,无论人多人少,都是家。

家里通常都少不了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家庭生活中免不了酸甜苦辣、悲喜交加,有风风雨雨、磕磕碰碰、打打闹闹,肯定还有婆婆妈妈、唠唠叨叨、别别扭扭,不过,美好的家庭里更多的是相知相识、相守相拥,是亲亲爱爱、开开心心,也是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是点点滴滴、丝丝缕缕,甚至是朝朝暮暮、生生世世……

每个人都有家,人的每个成长时期都有家。幼年和少年时,父母的家就是自己家,那是一个有父母,也许还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甚至还有兄弟姐妹的地方;有父母的关心扶助,有爷爷奶奶的宠爱,有兄弟姐妹的笑语;它是一个身心成长的地方,也是接受教导和管束的地方;它一定是一个将来会有许许多多温馨回忆的地方。

青年时,也许因为学业和就业,带着逃离和依恋的矛盾心理离开家,孤身一人在外奋斗打拼。这是一个最敏感、最多心理波动的时期,虽然有许多朋友,但是家是不可替代的。父母所在的家,始终是孤独时可以得到关心抚慰,心灵疲惫时可以得到放松休憩的地方。

成年后,建立了自己的家庭,这是一个由自己投入物质和精神建设维护的家,一个自己有自主决定权的地方,同时又是培育抚养子女的地方,也是在激烈的职场争斗之后可以安静地休养喘息、舔舐伤口的地方;而这时,父母家依然是经济上和情感上血脉相连的家,是兄弟姐妹团聚的地方,是远近亲缘关系的联络点,是一个对过去的人和事回忆和怀想的地方。

当过了中年之后,如果子女已经分巢,自己家便是一个清静的修身养性的地方,是书斋,是琴房,是画廊,是艺术工作室,是学习和发挥各种个人爱好、发掘潜能的场所,或者还会是一个小型的托儿所;而子女的家则是一个享受天伦之乐的乐园,或是一个避寒避暑的行宫,又或是一个旅途中的驿站;如果依然合住,则这个家,可以看成是一个小小的王国,在这里,自己将无可避免地经历一个缓慢渐变的过程,将从手握重权的“王者”,到备受尊重的“精神领袖”,再到乐天谦和的随行家属。

当到了老迈不堪之时,可能已无生活自理能力,只能依靠子女或社会的收容和照顾了。这时,家是一个温暖、温馨、温情的容身之所。每当精神爽利之时,自己也许会静静地从家的阳台或窗口望着外面的阳光、人流,或者有幸,还能在家门前的草地上,坐着轮椅晒暖阳、吹微风,享受生命中最安宁的一分一秒,欣喜地与家人分享儿孙成长的喜悦,也从旁聆听时代发展的脚步声,内心里在细细地回味短暂而匆忙的人生,安详地等待着最后的召唤……

实际上,我们正处于倒数第二阶段的初期,正在体验和感悟着自由自在的悠游生活;儿子则正在建立家庭,建立他自己自主的领地。看着陈设简单却整齐清洁的客厅,我想,这和我们年青时简陋的家相比,不仅可以称作豪华,简直是奢侈了。无论如何,现在,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我们有一个家,它是我们避寒的行宫,也是我们一次向往已久的旅行的驿站。休息一会之后,我们要先好好参观一下。


个人文集·新西兰游记《随笔天涯之外》之5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西兰游记-05 我们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