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玩具到镇国之器,震撼的故事总无声

从玩具到镇国之器,震撼的故事总无声_第1张图片

撒贝宁说:做这个节目四年,今天这场开讲,也许是我听到过的最震撼人心,最让人心情无法平复的一场演讲。

这场演讲的主角,是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

很早以前,看过一则段子,说的是在我国核潜艇研究设计上,有两艘美国华盛顿级核潜艇的玩具模型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年觉得,哇奥,蛮新鲜。

看了黄老的演讲,才更了解当初的来龙去脉。

对一个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国家来说,造车子都费劲,更别提核潜艇了。当年一口回绝中国核潜艇技术援助请求的苏联元首赫鲁晓夫,对中国人仅仅“妄图”拥有自己的核潜艇这个念头就感到震惊不已,在回忆录里写下了“异想天开”这样的词语。

放在中国当时那个条件里,也确实有点。

别说技术储备一片空白,连个这方面的人才也……一,个,都,没,有。

当时全国扒来扒去,也只找到29个跟造船有点关系的人,黄老也只是其中一个。当时这29个担负从零开始研究核潜艇任务的人,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小编看了,汗流浃背啊)。


从玩具到镇国之器,震撼的故事总无声_第2张图片

黄老小时候的梦想本是学医,治病救人,可七七事变之后,中华大地一片硝烟,难民被日本人撵的在自己的国土上四散逃亡。

黄旭华就是其中一个,当时才刚刚小学毕业,和一起逃难的同学日夜不停的走,翻山越岭走到脚上血泡淋漓,空袭警报一响,他们就得躲在防空洞里,有时一天都吃不到一口饭。

残酷的现实引发了年幼学子的思考,也促使他修正了自己的理想:为什么日本人想登陆就登陆,想轰炸就轰炸?因为中国太弱了,中国的国防工业太弱了!我要为祖国造出好船,抵御外敌的海上入侵!

就这样,黄老成了后来千千万万上海交大造船系学子们的学长。

也因此,机缘巧合的将一生奉献给了中国打造镇国之器的事业。

核潜艇,在任何国家都是密级最高的领域,特别是在当时的冷战环境下,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对一切相关资料都控制的很严。中国的研究团队,搜集了全球范围内能够找到的一切资料,通过分析推理,提出了初步的模型方案。

可是,现实中的核潜艇究竟是不是这样,谁的心里也没底。

这时,两条美国华盛顿级导弹核潜艇的玩具被送了过来。研究团队将其拆了装,装了拆,终于印证了之前通过公开资料推断的结论是正确的,研究团队的信心因而得到极大鼓舞。


从玩具到镇国之器,震撼的故事总无声_第3张图片

不晓得美国人后来听到这个故事,听到这个中国人参考他们玩具把核潜艇研制成功的天方夜谭一般的故事,心里会有多少只羊驼奔腾而过。

而这故事后续的神奇之处还在于:中国的核潜艇,不是用计算机和机床研制实验出来的,而是用算盘、计算尺、磅秤这些土的不能再土的工具搞出来的!

说实话,听到这一幕,真的是震惊了。周围有多少人整日里抱怨这不好弄,那没条件,他们知道这个国家曾有人靠打算盘把核潜艇搞出来吗?

于是我很好奇,在打造国之重器的征程上,还有多少人诠释着牺牲与奉献的灵魂?

在歼十飞上蓝天的18年后,在2016年她十八岁生日的前一天,歼十总设计师宋文骢离世。多少年默默无闻的岁月里,家里人一直以为他是一个牙医,却不知他在中国空军从二代机向三代机跨越的里程碑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更不知宋老为了这个孩子倾注了多少心血,他甚至将自己的生日,改成了歼十首飞的那一天;


从玩具到镇国之器,震撼的故事总无声_第4张图片

在珠海航展上,歼二十划破长空那短暂而震撼的十几秒,让所有观展国人掌声雷动!在这背后,是多少人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是多少人春节只能通过一个电话与家人相聚,是多少人在结婚的第二天就赶回岗位连度个蜜月都来不及,是多少人一整年都未曾给年幼的孩子讲过一个睡前故事……在交付总装的那一天,有多少自豪的欢声笑语,就有多少角落里默默擦拭的泪水;


从玩具到镇国之器,震撼的故事总无声_第5张图片

中国的超远程相控阵雷达、空间监视雷达、远望测控雷达、中华神盾主战雷达、歼10歼11机载雷达、预警机雷达、陆基3座标相控阵远程雷达、太空雷达……乃至利用偏振光子的量子特性让那些通过减少和吸收雷达波来隐匿行迹的隐形战机无所遁形的划时代的量子雷达!这一串串沉甸甸的果实背后,很多人却连其背后的机构——第14研究所,都闻所未闻,更不知道14所是亚洲第一,世界顶尖的雷达电子科研单位。在这个教授级高工都随处可见的地方,不要说加班,24小时倒班都属正常。和很多人想象的钻在实验室搞科研不同,很多人都要在野外斗严寒战酷暑,却干劲十足无怨无悔,因为他们知道手中工作的分量,知道国之重器这四个字的含义。


从玩具到镇国之器,震撼的故事总无声_第6张图片

我不禁又想到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老人。

因为不能泄露工作单位,必须隐姓埋名默默无闻,黄旭华一被选中,就同家人天各一方。父母多次去信询问,却只能闭口不答,这一晃,就是三十多年过去了!三十多年没有回家,家中兄弟姐妹早已认定是黄旭华不孝顺忘了家乡与亲人。

后来,上海文汇月刊刊登了一则长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里面没有提黄总设计师的名字,却提到了他夫人李世英的名字。

黄老将它寄回了老家。他的老母亲从头到尾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读着那篇文章,颤抖的双手,已忘记抚去,那早已满面的泪水。

我想,中华文明能够传承至今,正是因为一直有着这样一群“国之脊梁”:他们呕心沥血,默默无闻,淡泊名利,奉献终生。

他们没有风风光光的秀场,没有尖叫围堵的粉丝,走在路上,你不知道他们是谁,只看得到他们伴随中国进步熬出的满头银发。


从玩具到镇国之器,震撼的故事总无声_第7张图片

然而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的名字早已融入这个国家的白山黑水,在国旗那每一个迎风飘扬的褶子里熠熠生辉,并永远与伟大和荣誉融为一体,永不分割!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玩具到镇国之器,震撼的故事总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