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倾国倾城一世情

第一次知道张爱玲,是因为她的一些金句,比如“出名要趁早”之类的。初中时候看过她的一些文章,但已经记忆模糊了。这次,看《倾城之恋》,好像重温了旧时光。

她的故事,总是带着芬芳,也带着苦涩。生活里也能找到她们的影子,只是,换了行头,换了名字,换了地点,故事是一样的故事,人还是一样的人。

喜欢她对人物的刻画,从衣着、头发等,寥寥几笔,简洁,但印象深刻。比如,描写一个老头子,“他的脑子就像核桃仁,甜的,滋润的,可是没有多大意思。”、描写香港的女人“头发粘成一团像黑膏药”、写蜜秋儿太太“一向穿惯了黑,她的个性里大量吸入了一般守礼谨严的寡妇们的黑沉沉的气氛。”读着这些句子,一个个鲜活的人就像在眼前了。

书中的几个故事有点悲凉感,这种悲凉,不是在路上丢了几块钱的瞬间的伤痛,而是刻在骨子里的,就像蚂蟥钻到肉里,是种真真切切的切肤之痛,读来耐人寻味。或许,我们习惯了躺在舒适区,对痛苦,只是隔海相望,所以,写不出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苦罢。

《倾城之恋》里有这样一句:“有些傻话,不但是要背着人说,还得背着自己。让自己听见了也怪难为情的。譬如说,我爱你,我一辈子都爱你。”这种情话,估计很少有人能抗拒,很直白,但是很受用。流苏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也有点把持不住了,想卸下防备,抛下顾虑,只享受两个人的悲欢离合。

看到范柳原在电话里对白流苏说“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时,哭了。想象男女主人公动情的场景,自己也陷进感情的泥沼里无以自拔了。“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但是,一对自私的男女成就了彼此的爱情。如果没有战争,他们依然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因为战争,让他们靠近。但是,这个爱情,代价有点巨大啊。

倾城之恋,就像是一场突然爆发的盛世烟花,让人猝不及防,发出耀眼的光芒,却不能够永恒。不能像柴米油盐酱醋茶那样,让人依赖,让人把爱情当成习惯,而不舍离开。爱情到底是什么呢?可能,一万个人有一万个答案,幸福的人享用着爱情的幸福,痛苦的人忍受着爱情的折磨。我们都是凡夫俗子,都逃不脱情网的困惑。

每个人都期待爱情,但是,对很多人来说,爱情总是姗姗来迟,或者一直不来,我们除了等待,无能为力。等的累了,就放弃了寻找,将注意力转向别处。然后,口是心非地说:不需要爱情。其实,谁不需要呢?没受过伤的,需要爱情填充生命的缺口,历经沧海的,渴望一对温暖的肩膀。

我在想:如果流苏和范柳原没在一起,也不能否认,他们曾经爱过吧。或许,这场爱恋比某些最终修成正果的人爱得还深呢。

张爱玲喜欢写上海的、香港的故事。她们在现实生活里过得并不如意,却满怀希望。不管是寄希望于男人也好,未来也好,反正心里有个盼头。她们强颜欢笑,把所有的委屈眼泪统统掩藏,这也是她们的可爱之处。

她的小说女主角,总是有华丽的旗袍,外表张扬美丽,内心却很空洞。比如有篇写薇龙和丈夫走着,烟花把锦袍烧起来了,丈夫帮她把火扑灭,已经烧了一个洞。就像是人生,华丽背后,掩藏着不易察觉的破洞,装满了无奈,心酸。

张爱玲是个很冷静的女子,用一双冷静寂寞的眼睛旁观身边的繁华盛世,将感情的余热褪去,把人的劣根性一览无余。

人生就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无法摆脱自己担任的角色。张爱玲作为旁观者,娓娓道来,给我们讲了一段又一段倾国倾城的爱恋。

你可能感兴趣的:(《倾城之恋》:倾国倾城一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