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我在上海暴走几条街自认为只是浅尝辄止,不要指望我写出一份详尽的旅行攻略,我在这里强调的是一种方法论,跟着感觉走,撞到意料之外的风景。
这是第二次去上海,上一次是在2010年的世博会,逛了几个馆住了一夜就打道回府了,印象最深的是在路边买的烧麦是糯米馅的,非常嫌弃。后来在多个地方吃过烧麦之后才发现,只有我家是塞肉的,我不是肉食动物,但烧麦必须是肉馅的,其他的都不行。
虽然已经去过一次,但对上海依然是陌生的,我能想到的就是张爱玲、情深深雨蒙蒙、海派清口,金融中心。我没有特意做攻略,就随手查了两个免费的景点,1933和马勒别墅,以及几条徒步路线,因为我喜欢用双脚去丈量一个城市。
朋友在上外虹口校区,所以我当时住的是那一块。我把网上查的资料发给她看的时候,她两个景点都不知道,我还挺无语的。去这两个地方,以及外滩、回酒店,使用了交通工具,其他都是步行,陪我逛完一天回去的路上,她说明天要躺一天,第二天我一个人暴走大街小巷的时候就蛮自由的。两天走了大概50000多步。
第一站是1933,以前的屠宰场,因为《小时代》而走红,我还挺佩服郭敬明,捞钱的能力那是甩韩寒十条街啊。朋友说他住在上海最贵的地方,陆家嘴,我在想他的日常肯定和电影里一样,坐在阳台的沙发上买醉。1933是个非常特别的建筑,里面有餐饮,小剧场,一些有意思的店,比较文艺与小资的一个地方。
在这里遇到几个有趣的歪果仁,他们集体趴在栏杆上看店里的宠物,在征得他们同意后,我给他们拍了照,我把照片给他们看的时候,我用蹩脚的英语说逆光画面很暗,那个最帅的男子看了直接用中文说“传给我”,我目瞪口呆,“你会中文?”“一点点。”顺便还学会了用iPhone传照片的新技能,airdrop。
马勒别墅现在已经是一个饭店了,但即使不消费依然可以进去参观。当天大厅里立着婚宴的告示,门前的石狮子有些诡异,我猜庄雅婷会喜欢。
马勒别墅外面的那堵墙完全不输马勒,很高,马赛克砖布满墙体,浓郁的欧洲风情。我和朋友在这里拍照的时候,两个老太太经过凑上来看我手机里的照片。我说要不要给你们拍张照啊,年纪大的说算了,另一位则已经把身上的包卸下来挂在路边的护栏上,掏出手机递给我们了,然后,意外的一幕出现了,刚刚拒绝的老太太已经戴好墨镜了,哈哈哈哈好可爱。
离开马勒,没有计划的瞎逛。逛到巨鹿路的时候,看到路牌超级熟悉,但想不起哪里听说或见过,直到看到《萌芽》、《收获》杂志社,每一个文学少年青春时的梦啊。
从巨鹿路到静安寺,两条非常international的路,我记不清路名了,只觉得这里是洋人的聚集地,非常养眼,路过的小姐姐小哥哥都会让你忍不住想多看一眼。
至于静安寺商圈,就显示了上海高大上的一面。我们在路上看到一个塔尖,就朝那个方向去了,走入一个小区后,一堵墙让我们无路可走,只好退回来绕路。最后找到了,原来是上海展览中心。
晚上到外滩和城隍庙打卡,几乎没有逛,都是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这是外出游玩我最想避开的一点,所以就不做攻略,走到哪算哪,最好的风景永远都不被安排。外滩的建筑属于英租界,本来打算第二天逛法租界的,没找到。
我特别喜欢一个城市早上热腾腾的样子,但因为暴走了一天,第二天没有起很早。早饭在路边的一家小店吃了咸豆花配油条,很上海,很好吃。中午约朋友吃了一顿饭之后,又随便去附近的鲁迅公园逛了逛,这又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倒不是因为风景,而是里面的人。公园很大,有吹萨克斯的老人,有慢跑的老人,有坐在长椅上发呆的老人,总之都是老人,我和朋友拉低了整个公园的平均年龄。让我们驻足最久的是一支庞大的乐队的Live,当时在演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们循声而去,看到一群已经不再年轻的人依然散发着热爱,一首接一首,我真的有被感动到。虽然公园里拉着不要大声喧闹的横幅,但管它呢,不知道我们有多喜欢。
图书馆和大学都是我比较喜欢逛的地方,因为时间问题,没有去复旦。正好在徐汇,就去了交大,校园里的时光确实会比较轻啊。
从交大往徐汇的繁华地段走,一路的商场,购买力再大也有点夸张了。在路边看到一家哈尔滨什么的店,进去买了花生排,好吃。后来公司一个上海的客户也送了一盒类似的糕点,只不过花生换成了各种坚果,可见我还算是买对东西了。
商业街走到底实在没有像样的风景,我就又折回去。往交大的另一个方向走,钻进一条梧桐蔽日的小路,武康路还是康平路来着,很是僻静。穿越到淮海中路,我看时间没有剩很多,就沿着它消磨。
上海有意思的路太多了,不用刻意准备太多,说走就走也能有好风景。当然也有人喜欢在旅途的咖啡馆里耗掉一个下午,自己喜欢就好。旅行本来就是用来取悦自己的,不要为了看更多景点去赶路,给自己压力。
我偏爱城市里的人间烟火,生活里的细枝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