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车窗外,单调重复、层叠起伏的桉树林,就像铅笔画那般富有韵律感。
就让我就着这美景写完这个略显沉重的话题吧——那些吊死在树上的人。
大学上了两年户外课,最后那节课老师叫我们每个人说说自己对户外的感悟。
大部分同学敷衍了事,比较认真的同学分享了他们对户外的自然之美、团队精神以及挑战自我的感受。
温馨感人。
我没上户外课之前,本身就是户外运动爱好者,也是班长。
我的感触稍微有点不同,像平常一样站在一盘“散沙”面前,作最后一次讲话:"我从小就喜欢户外,也爬了一些山。我感受到登山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希望大家一定要量力而行,千万不要因为一时意气,跟自己过不去。"
很多同学都笑了,只是户外老师后面重申了我说的话。
这并不奇怪,大概也没什么人会拿自己的命去做这么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你为什么要攀登珠峰?"
"因为,山在那里。"
这是传奇登山家乔治·马洛里的著名对答。
"因为山在那里。"
这个答案或许听起来有些无厘头,不妨让我们了解一下整件事的前因后果。
乔治·马洛里出生于英格兰北部的一个牧师家庭, 颜值高,家境好,喜欢诗歌与文学,毕业于剑桥大学,在校期间还是剑桥划艇队的划桨能手。
基本上就是电视剧里面演的男主角,但他并没有按套路走,而是抛妻弃子,死在了珠峰顶上。
马洛里对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与渴望发掘的劲头,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显现。
他七岁的时候,徒手攀登到了教堂的顶部。
不知道你们在七岁时做了什么令人难忘的事,我只记得我上课时把屎拉在了裤子里。
大学期间,他密切关注着世界探险家们的举动:争相前往北极,然后是南极......所有这些都深深地鼓舞着马洛里。
当时还从未有一个西方人抵达过这座世界最高峰——珠峰周边40公里的地方,珠峰就渐渐成为马洛里的目标。
大学毕业后,马洛里在查特豪公学执教,期间遇见妻子露丝·特纳。两人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三天完婚,然后他便应征入伍加入了皇家军队服役。
在战争期间,他多次与死神擦肩,经历了当时人类最血腥的索姆河战役。
乔治看着无数的战友在他身边死去,他看到了生命的脆弱。
What are you living for ?
这个问题横亘在了他的面前。
一战结束后,面对满目疮痍的社会,英国政府急需通过一次壮举来振奋人心,便将征服的目光瞄准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
伦敦皇家地理学会找到乔治,他们需要乔治的出色登山技术来实现登顶计划,乔治也需要皇家地理协会的支持实现自己的梦想。
经过长期的人员选拔和耐力训练,乔治带领12人登山队经过8个星期的艰苦旅程,最终见到了他魂牵梦绕的珠穆朗玛峰。
世界最高峰的壮丽景色与险峻威严深深震撼到了这位探险家。
第一次次攀登最终因为恶劣的大雪天气,全队不得不在海拔8488米处下撤。
第一次的失利,并没有挫败马洛里的信心。不到6个月的时间里,他又回到了珠峰脚下,准备尝试第二次攀登。
但是这一次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噩耗。暴雪造成的雪崩带走了七名登山勇士的生命。
作为队长,乔治对这次登山队友的遇难非常自责,回到欧洲后,他想就此放弃登峰,逃避那段可怕记忆。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乔治一直待在妻子和孩子身边,过着平静而又快乐的日子。
但是,没能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了他的最大遗憾。
我想至于吗?
第三次登顶计划筹备完毕的时候,乔治已经38岁了。他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机会,他不想错过最后的尝试。
但他对露丝的爱成了他下定决心的最后屏障。露丝也不想乔治再一次离开她,写信给他:
我爱你,你也爱我,这本是一生中最大的快乐。
但是我需要你,希望我们此生都能相伴。
乔治.马洛里在日记里写道:
我进退维谷,很痛苦。离开,将是痛苦的纠结,留下,会和她终老一生。
但这就要无奈的对其他人说:“你们去征服珠峰吧,我要留下。”
直到1922年被邀请去去美国作演讲。前来听取马洛里演讲的人座无虚席。
理所当然,他成为了纽约探险家俱乐部的一颗新星,更被邀请至哈佛大学进行演讲,讲述在珠穆朗玛峰上所经历的,危险而又令人兴奋的一切。
演讲中,《纽约时报》记者提问“你为什么要攀登珠峰”时,乔治说出了那句流传甚广的回答——“因为,山就在那里!”
这句比他本人还要出名的话,是马洛里不愿放弃骨子里渴望去开拓无人之境的真实写照:
珠峰仍在,但无人登顶。
因此,梦想仍在。
1924年,这句话被加粗作为标题出现在《纽约时报》上,随后被世界各地的登山者们口口相传,激励了无数后来人勇往直前追寻梦想。
梦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这一次,他找到的攀登搭档是一位牛津大学化学系年仅21岁的学生——安德鲁·山迪·欧文。
天真的年轻人。
恶劣的天气严重阻碍了乔治攀登计划,加上欧文的高原反应强烈,队伍被迫撤回了大本营。在大本营,两个工作人员由于极端的自然条件引发身体疾病而去世。
雨季已经来临,但是乔治还是不想放弃。在他写给妻子露丝的信中说到:
继续向上攀登只是犯傻,但是我怎么能放弃这次机会。现在只有五十分之一的机会,但是为了我们的尊严,还是要试一试。
75年之后,后人在珠峰上发现了乔治.马洛里的尸体。在他的遗物中,有他妻子露丝的照片和写给露丝的遗言:
亲爱的露丝,我无法入睡。强烈的咳嗽让人心肺难受,凶猛的暴风雪拜访了我们的帐篷,差点把它们吹走——再也没有更加顽固尖刻的敌人了。
他生命最后的时光里,没有什么诗意可言,有的只是寒冷和病痛。
有什么意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不过是增加了一个茶余饭后的话题。
但至少我觉得,不止如此。
无论马洛里与欧文最终有没有登上珠峰,诸如他们一样的人,都曾身体力行地在未知中前行,拓展了人们的视野,这些才是真正宝贵的财富。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去攀珠峰?”
每个人都自有答案,但归根结底,它是对真实的坚持,也是对内心本能的诚实回应。
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体会活着。
体会活着?
这是有点难以理解的。难道我们都是死的?
这点或许可以在电影《阿拉斯加之死》中体会一二。
一位22岁的美国名校毕业生,在即将进入哈佛法学院深造前离奇失踪。
两年后,猎人在阿拉斯加荒野一辆废弃的巴士里,发现了他已经腐烂的尸体。
在巴士里,克里斯用生命中仅剩的力量,在书页上写下最后一句感悟:
不要爱、金钱、信仰、荣誉、公正,我只要真实。(真实版)
导演肖恩·潘说:
之所以想把他的故事说给更多的人听,是因为这个孩子身上有某种东西在闪光。
他在短暂的生命中,获得了如此丰富的人生体验,令我羡慕不已。
我想这也是为何“山就在那里”这句话能够一直流传开去的原因。
每一位曾经遵从内心,前行探索的冒险者,一定都切身体会到了乔治.马洛里和克里斯曾感受到的巨大快乐与满足。
无论以前还是现在,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技术如何精进,有一件事儿从未改变——
冒险的人啊,都有最狂野的梦,和最勇敢的灵魂。
未知在那里,探索的脚步就永不停止。
还是那句话,冒险真的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希望大家还是能够量力而行。
如果你不幸也是那种不自量力的人,记得别扯上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