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中的12个绊脚石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好多家长会采用12个绊脚石来回应孩子,当孩子处在问题之中,父母会不由自主地被带进去,根据自己的知识或经验给孩子提供帮助,比如“教导”、“询问”、“建议”、“赞美”等 。虽然父母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但是这些协助方式并不能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反而会制造出更多的困扰,导致沟通无法继续进行。以下所讲的12项反应方式,是父母最常用的“协助方式”,再次说明,当孩子处在问题中时,父母的这12项“协助方式”,通常只会起到相反的结果,成为亲子沟通中的“绊脚石”,不仅无法解决孩子的问题,反而会使事情变得更糟。以下12项“协助方式”只有当孩子处于问题之中时,才会成为沟通的“绊脚石”。当亲子双方处于“无问题区”即双方都没有问题时,这些“绊脚石”则不再成为障碍,反而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帮助的。值得注意的是:以下这12项反应方式中的警告、责备、威胁、嘲弄等无论在任何情形下,都是很危险的,最容易造成沟通上的障碍,并且还有可能影响到日后孩子人格的健全。

        那么12项反应方式究竟是指什么呢?   

 1、命令、指示、指挥

(1)告诉孩子去做什么事情或不许做什么事情,给他下命令,指挥他。

(2)典型语言:”你现在必须做作业“;”只有做完作业才能出去玩“;”从现在起不许用这种态度跟妈妈说话“

(3)后果:使双方沟通不良,伤害孩子自尊,造成孩子的自我否定;孩子没有价值感,觉得”我不是最重要的”;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2、警告、责备、威胁

(1)以警告、责备或威胁的语气告诉孩子如果他做了某件事情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2)典型语言:”你不听话,就让警察抓你!”;“我已经教你好多遍了,再不会,晚上就不要睡觉了!”;“不听妈妈的话,以后不给你买好吃的了!”

(3)后果:造成沟通不良,父母和孩子是不平等的;孩子会因为害怕而顺从;会导致孩子的愤怒、生气或者孤僻,没有主见;威胁的结果会使孩子产生“侥幸”的心理,学会投机取巧,甚至欺骗。

3、说教、规劝、教训

(1)告诉孩子他应该怎样做

(2)典型语言:“你要学会懂礼貌,尊重长辈;我象你这么大的时候,学习是很努力的,哪象你这样懒散!”“你应当象CICI一样把字写得工整”。

(3)后果:会让孩子产生愧疚感或自卑感,感到自己不好;会引起孩子的自我辩护或争论,使沟通成为一场争论;会导致孩子退缩、疏远或反抗,嫌父母罗嗦。

4、建议、提忠告、提供解决方法

(1)向孩子提出自己的主张或提供父母解决的方法,供孩子参考。

(2)典型语言:“你最好把作业做完再去玩游戏。”;“我建议你去找老师谈谈。”;“如果是我,我肯定不理他”。

(3)后果:暗示孩子不具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孩子没有解决自己问题的机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得到发展;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或反抗心理;无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5、争论、辩驳

(1)用事实、道理说服,用反驳手段、逻辑知识或父母自己的意见去影响孩子。

(2)典型语言:“上大学将是你人生最美好的经历”;"孩子必须学会与人相处";“如果孩子学会在家里负责任,长大成人后就会有责任心。”

(3)后果:会造成孩子的防卫态度与对抗心理;孩子与父母争辩,即使输了,也不会改变;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不好的、错误的,失去自信。

6、贴标签、评判

(1)对孩子进行负面评价。

(2)典型语言:“你总是偷懒!”;“你怎么总是这么幼稚呢?”;“你就是不诚实!”;“你怎么老是这么拖拖拉拉!”

(3)后果:暗示孩子是能力差的人,让孩子失去自信,无法突破提升自己;因为怕得到否定的判断或斥责,孩子会拒绝和你沟通,心理上远离你;孩子会接受父母的判断,内化为对自己的评判,产生自卑心理,认为“我真是不好的”或报复说“你们也好不到哪里去”。

7、赞美、赞同

(1)对孩子进行正面评价,附和孩子。在孩子发生困扰时,或者是父母希望孩子转变行为达到某一目的时,用赞美的语言表达预期的目的。

(2)典型语言:“嗯!我认为你做得很好!”;“你很聪明,一直都是很听话的!”;“你一定能和同学搞好关系的,你是最棒的!”;“你是很聪明的,你一定能解答出这道题目的!”;“你一定能考上重点高中的,你是最优秀的!”。

(3)后果:暗示父母对孩子有较高的期待,并要孩子达到父母的目的,让孩子服从;让孩子觉得父母在施恩图报,极不情愿地被父母操纵;当孩子的感觉和父母的称赞不相符时,孩子会感到焦虑。

8、辱骂、嘲弄、讽刺

(1)使孩子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2)典型语言:“考这么点分数,还好意思吃饭啊!”;“这么低级的错误你都犯啊!”;“只有没长脑子的人才会这样说话,知道吗?”

(3)后果:孩子会觉得自己没价值,没有人喜欢自己,包括父母;孩子自卑,感到无地自容;通常会有语言和行为上的反击。

9、解释、分析、诊断

(1)告诉孩子他的动机是什么,给他的行为分类,找原因、下定义,或者分析他为什么那样说,那样做。让孩子感到你在给他筹划、帮他分析。

(2)典型语言:“你不和明明一块学习,你就是嫉妒他的成绩比你好。”、“让你走快点你偏走得慢,你是在故意气我。”、“老师把你单独留下,一定是你又做错了什么事。”、“这次没考好,一定是你没努力。”

(3)后果:孩子怕被分析,会产生逃避的心理;孩子感到被套上框框,自己的缺点被公开很没面子;孩子会因为害怕被误会或缺点被公开,而不愿和父母沟通。

10、保证、同情、安慰、支持

(1)父母不关心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只是一味地劝慰孩子,想尽办法让孩子感受好受一些,父母总是劝说、安慰孩子,想让他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尽力消除他的不良情绪,否认不良情绪的影响。

(2)典型语言:“这种小事,不用伤心啦!”、“心胸放宽一些,不要跟他计较。”、“不要担心,你现在的情况会越变越好。”、“按我的话去做,你肯定没问题。”

(3)后果:孩子觉得自己不被了解;会引起强烈的敌对意识;孩子通常将父母的意思理解为:感到伤心是不好的。

11、调查、询问

(1)努力去找理由、动机和原因,获得更多的信息帮助你解决问题

(2)典型语言:“你为什么不喜欢学习呢?”、“你到底是怎么想的?”、“如果不想去上学,你想去做什么?”、“是小明告诉你他不想跟你玩的吗?“

(3)后果:回答常常会招致批评,失去主动权并受到委屈,孩子因而学会了隐瞒;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感到不知所措,焦虑、害怕;孩子会放弃原来自己的想法,去猜测父母的心思,学会说谎。

12退缩、逃避、迁就

(1)努力使孩子从问题中摆脱出来。你自己也避开问题,分散孩子对问题的注意力,引导孩子摆脱问题,把问题搁置一边。

(2)“不要想这件烦人的事啦,我们谈让人高兴的事情。“、“吃饭时间,我们先不谈这件事。”、“你已经尽力了,做到这样一句不错了”

(3)后果:暗示孩子对于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难,与其尽力去克服,不如设法逃避;暗示孩子自己是不重要的,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从此自卑;孩子再遇到困扰时,便不会对父母敞开心扉、吐露心声了。

学习了以上绊脚石,我不时的回忆儿时的经历,也不时的在检讨自己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是否也有用以上绊脚石,成长过程中的磕绊,会成为你的垫脚石,就看你如何去使用,与孩子沟通太关键了,需要不断努力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沟通中的12个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