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背景: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粗放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为了救市,中国实施了令世界震惊的积极财政政策和与之相适应的超级宽松货币政策,大力扶植房地产业,放任地方政府以地生财,形成了当今全球最大的资产泡沫,中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风险和挑战。

一、失去民生意义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世界银行测度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状况的指标有三个:人均GDP、寿命和受教育情况,其中GDP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GDP原来是测度经济发展水平的很好的指标,但目前中国的GDP并不是一个好的指标,因为它失去了民生意义。目前中国GDP核算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国内生产总值在中国表现为“挖坑经济”,无关社会净财富的增加。凯恩斯在1936年所写的《通论》中曾经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挖坑”理论:雇两百人挖坑,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这叫创造就业机会。雇两百人挖坑时,需要发两百个铁锹;当他发铁锹时,生产铁锹的企业开工了,生产钢铁的企业也生产了;当他发铁锹时还得给工人发工资,这时食品消费也都有了。等他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时,还得发两百把铁锹,还得发工资。凯恩斯的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肇始,这只“看得见的手”使西方国家从经济低谷中走了出来,走向繁荣。

中国的房地产业对经济的拉动绝不亚于这种挖坑经济的拉动。房地产能带动60多个行业,可以把经济从冷变热。如果只需要较少的投入就能达到拉动经济的目的,可以说它是有必要的,但若是挖坑的规模太大,为此投入了相当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投入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过大了,这就没有必要了。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下,GDP是政绩考核的唯一标准,各地方政府大力推行土地财政。GDP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人为挖坑。

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据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500600吨;而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12000吨建筑垃圾,而中国每年拆毁的老建筑占建筑总量的40%。然而,这样的建筑却仅仅能持续25-30年。这样人为地拆了建、建了拆,无疑能推动GDP增长,但总体上看房屋数量却和以前没有太大差别,社会财富并没有增加。

当前GDP核算扣减严重不足。绿色GDP是绿色经济GDP的简称,指从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剩余的国内生产总值,称可持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概念,1993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在修订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提出,可分为总值与净值。总值即GDP扣减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净值即GDP扣减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降级成本和固定资产折旧。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课题研究组提出的绿色GDP为: GDP扣减自然部分的虚数和人文部分的虚数。自然部分的虚数从下列因素中扣除: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自然资源的退化与配比的不均衡;长期生态质量退化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所引起的经济损失;资源稀缺性所引发的成本;物质、能量的不合理利用所导致的损失。人文部分的虚数从下列因素中扣除:由于疾病和公共卫生条件所导致的支出;由于失业所造成的损失;由于犯罪所造成的损失;由于教育水平低下和文盲状况导致的损失;由于人口数量失控所导致的损失;由于管理不善(包括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

按绿色GDP进行核算,中国的房地产业不仅没有正的贡献,反而是负的贡献。当农田被征用,建成别墅,表面上看这一过程创造了巨大的GDP,但如果按绿色GDP来计算,这种做法可能就没什么价值了。一方面,耕地可以持续地创造产品,另一方面,耕地是一个生态品,可以平衡生态。当把耕地的这些价值算上后,土地的成本是非常高的。现在的问题在于,对房地产这个行业,自然资源损耗、环境污染的损失是从不计算和体现的,因此GDP核算的扣减严重不足。

    由于扣减不足,特别是对物价上涨的刻意隐瞒,导致货币注入型GDP占比大幅度提高,国家统计局公信力出现问题。以2009年为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下降了0.7%,但去年现实中的物价可以说是老百姓近十余年最不能承受的一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房地产开发业房屋销售额和销售面积计算,2009年我国房价上涨24.2%(新房),同样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房价上涨1. 5%,其中新房房价上涨1.3%,两者相差将近20倍。

GDP的核算上,由于扣减不足,特别是对物价上涨的刻意隐瞒,导致货币注入型GDP占比大幅度提高。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推动大量项目上马,投资规模上升之后,就会增加居民收入、企业收入,从而增加储蓄,这是一种典型的货币注入型的GDP增长。在合理、科学的核算体系中,注入货币是不可能推动经济增长的。经济学的观点也表明货币政策不可能推动经济增长,但目前

    我国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GDP中带有大量财富掠夺的东西,这部分没有进行相应的抵扣,所以表现出的GDP非常高。这样的GDP可能是由三聚氢铵、毒奶粉和垃圾建筑构成的,是由通货膨胀构成的,这样的GDP失去了民生意义,不能体现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严重失衡的中国经济结构

(一)失衡的宏观经济结构

政府投资主导下经济增长,消费率下降,投资和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居民消费需求萎靡不振。通常用于衡量消费的指标是消费品零售总额,它分为批发零售业销售总额、饭店餐饮业销售总额和其它行业的销售总额三个部分。在我国,批发零售业中大部分是批发业务,零售业占的比例很低,如2007年生产资料的批发占到了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5%。零售的大部分用于消费者的消费;批发业批发的大部分不是消费者消费的,而是生产资料批发,如钢材、成品油、汽车和建筑材料,包括机电产品。城市的建筑材料都是经过建筑企业、开发商的,

居民不可能直接使用,它理应是一种生产资料,但这个生产资料却归到了消费品零售总额里。事实上,我国居民消费是低迷的。当然,中国现在存在着两个消费品市场,一个是奢侈品市场,这在全世界都是著名的,另一个是普通的消费品市场,这个市场的消费价格是低迷的,而且销量是有限的。可见,消费需求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经济增长靠的不是消费,而是投资!

高速增长、刹不住车的固定资产投资。20032007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房价高涨的时期,物价也上涨得很快。经济的增长靠的是投资增长、重化工业增长和高污染的增长来拉动的,从民生的角度来看,这个增长是不可取的。

    2004年以来,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名义增长率,始终保持在30%左右,远远超过同期名义GDP16%的增长率。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来看,先有储蓄后有投资,储蓄决定投资,有多少储蓄就有多少的投资。但在中国的现实恰恰相反,是投资决定储蓄,有多少投资,为了平衡投资,才有多少储蓄。我国的储蓄形成机制为投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银行的货币创造+财政手段(税收、支出、发债),可以扩大货币供给量。这就决定了投资可以有很大的扩张弹性,投资扩张在增加总产出、总收入的同时,也必然增加储蓄。在这里储蓄是被动的,是跟随投资的“自然”补齐,无须等到储蓄够了才投资。投资决定储蓄,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在投资领域的一种反映而已。其中,中国的私人储蓄在全社会储蓄中所占的比重大大下降,由10年前的50%降到了目前的35%左右。

从数量的角度分析,扩大政府投资能够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然而,与增长的数量相比,经济增长的质量更为重要。为短期数量增长而扩大政府投资,很可能面临着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投资乘数压缩,以及对社会投资形成的挤出效应等长期风险,引起环境危机、银行不良信贷危机等后果,给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投下阴影,这是中央宏观经济决策过程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中国的出口依赖症:与过度投资相匹配,形成过高的出口依赖症。2009年我国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207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其中,货物出口12017亿美元,下降16.0%;货物进口10056亿美元,下降11.2%。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196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020亿美元。

(二)失衡的产业结构:一枝独秀的房地产业

2009年我国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大约为1.6万亿,按60%利润率计算,盈利达0.96万亿;开发商的收入为4.4万亿,开发业的利润率保守地按40%计算,盈利1.76万亿。因此,我国房地产业盈利约为2.72万亿,占到了当年GDP8.12%

中国的实体经济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央企都不做主业转向房地产?实体经济中与建筑相关的都如钢铁等行业为什么那么火爆?这都是建房的需求带动的,然而建好的房子中许多都不是用于居住,而是满足囤积和投机的需求,甚至出现郊区、市区房价倒挂的现象,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房地产投机氛围之严重。

我国目前的房地产泡沫坚硬和庞大。我们可以大概算一下现在北京的房子的价值,按人均35平方米、2000万人口计算,共有约7亿平方米的住宅,按3万元/平方米估算,北京有20万亿左右的住宅价值,再加上非住宅的房地产的价值,北京的房地产资产将近30万亿。而北京的GDP仅为1.1865万亿,30万亿的固定资产才创造1万亿的价值,这是多么低的回报率!

(三)由特权决定的地区结构差异

目前中国区域经济此起彼伏,2009年以来有14个区域振兴规划相继出台,由此带来的区域板块轮动,也成为国内资产市场热点: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若干意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意见。推出诸多区域规划的目的在于创造经济增长极,那么增长的动力何在呢,归根结底其来源还在房地产!地方政府征用农民的土地,然后通过招拍挂进行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的开发,GDP迅猛增加。但这样的GDP增长实质上是对农民财富的掠夺和通过高房价对城市居民的掠夺。

(四)个人收入分配严重失衡

政府投资扩张本身加重了收入分配的分化。征地拆迁中的掠夺机制、工程承包中的腐败问题、政府项目经营中的公司化倾向等都导致了收入分配分化的加剧。GDP情结导致政府对企业投资的大范围补贴,企业投资中的资本收益出现扩大化倾向。GDP考核的政绩观使得政府有动力想方

设法招商引资,为了招商引资,政府给予企业土地、贷款等诸多支持和优惠,劳动力的价格也很低,企业所有者的收益非常丰厚。这也是中国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资产泡沫化导致的大规模弱势群体的财产转移和不具备有效的工资协商机制也加剧了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失衡。

三、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资产泡沫破灭与银行大规模不良信贷

2009年银行新增贷款为9.7万亿,其中对房地产的直接贷款占到了贷款总额的20%,个人按揭贷款将近9000亿,另外还有一部分进入房地产的资金没有列入以上两个数字,如政府的贷款,2009年政府从银行贷款的数额约为5万亿,其中很大一部分资金也流入房地产。另外,银行贷款中的抵押贷款大部分也与土地价值有关。因此可以粗略地估计,银行资产中50%都与房地产有关,所以,一旦房价回落,所有的抵押资产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资产泡沫破灭与银行大规模不良信贷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危险。

(二)地方政府债务危机

据估计,现在地方政府债务大概有9万亿,甚至有10省市的贷款债务率超过100%。地方政府一年的税收则不到3万亿。地方政府的大部分债务都是用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事业,很难通过这部分投资收益来偿还债务。因此,土地收入就成了地方政府解决债务问题的主要手段。

(三)产能过剩与信贷风险

中国存在世界上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在形成机制上,地方政府之间相互竞争,竞相对企业进行补贴,形成了产能过剩;在治理政策方面,主要方法是淘汰小企业,小企业为避免淘汰,纷纷扩大规模,其结果是产能过剩越治越重。

四、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面临的严峻挑战及出路

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面临的严峻挑战主要在于: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失去生产目的的巨大经济体;自然资源和环境日益恶化;投机氛围对创新能力产生了致命的影响,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金融战争可能给中国带来挑战。

面对诸多严峻的挑战,我国的出路有以下几条:

第一,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限制各级政府权力、限制政府行政性支出,惩治官员腐败问题,调整收入分配。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发展经济对于全国人民毫无意义。

第二,挤干泡沫,大力发展实体产业,特别是面向国内居民的消费产业和新型战略产业,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形成具有民生意义的良性循环经济体。

第三,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有利于民生的领域。

第四,大力鼓励具有民生意义的自住和互助经济,杜绝市场经济对于该领域的强权侵入。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chinacloud/archive/2010/12/22/1913879.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