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上的互联网思维其本质是……

从此前大热的互联网思维,到官方提出后BAT三家公司老大纷纷出书追捧的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人谈论互联网的新玩法。总结其中,无非以下几个特点:

1. 免费或超低价,占领用户

360杀毒软件免费,QQ免费,淘宝店铺免佣金,这些虚拟的软件服务免费自不必说。得益于互联网浪潮,消费者连传统的线下服务或商品都可享受到超低价甚至免费,打车免费,看电影免费,特斯拉充电免费,团购七八节专业的舞蹈课均价能低到10元/小时,小米手机在高配置基础上只要千元左右。消费者在享受无处不在的免费便利,企业从增值业务和周边商品向用户收费,将广告位和消费者信息出卖给第三方收费。

在这种打法下,首先向消费者收费的产品将会很难在用户量上与免费低价的产品竞争,但也不是没有,比如苹果手机这种体验和逼格远超其他同类的商品,价格和用户量丝毫不受影响;其次,即使没有直接竞争对手,消费者使用软件的时候会越来越倾向于期望自己使用的是免费服务。

免费模式盲目应用是很危险的,免费的确可以带来流量,但你是否真的能给其他收费服务导流?相比其他方式导流性价比如何?要烧多少钱你才能达到你想要的目的?一旦停止烧钱你要怎么活下去?

2. 占领场景,扩大行业边界

占领用户时,用户氛围和场景非常重要,这决定产品今后拓展业务的目标对象。QQ没有购物场景,做电商很难;阿里没有社交场景,做实时聊天很难。一方面是因为,用户对去哪里、做什么事,有自己明确的习惯和目标;另一方面,你不会想让新增的业务破坏原有业务给用户带来的氛围和体验。

豆瓣做豆瓣东西时就非常谨慎,豆瓣早期靠读书评价起家,聚集一群文艺青年,他们的氛围是真诚的分享提升生活品质的东西。豆瓣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展电影、音乐、电子书(它的用户文化水平和逼格决定了在豆瓣上电子书的付费率甚至会比专业的电子书下载网站要高很多),但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将淘宝或者美丽说廉价、商业的氛围带到豆瓣,那么很可能吸引一批不属于豆瓣气质的用户,原有用户对豆瓣的认可度也会降低。

这也是为什么支付宝9.0朋友功能的活跃度并不乐观。虽然将朋友提到了一级tab,但是用户转账后,并不会像产品引导页所预期的,在支付宝朋友上面询问对方是否收到或者向对方催账。

支付宝的氛围是安全、便利、隐私性良好的金融工具,它能成为一个很好的钱包,一个理财管家,甚至成为一个优惠券卡包,占领酒店饭店按摩店等一系列线下服务,因此它有可能挤压团购市场,但它不会具备探索和结识新朋友、跟进老朋友动态的娱乐氛围。

那么朋友会像引导页所说,起到很好的分享线下服务的作用吗?我的看法是很难,假定支付宝分享习惯建立,也只会在分享支付宝本身的线下服务产品时建立,其他电商或线下服务网站并没有理由支持这个分享方式,而用户目前大多数时候使用和购买商品并不来自支付宝,这就决定了支付宝分享功能只能占领极少部分的场景。失去场景,就是失去习惯。

另外一个占领了场景从而扩大业务边界的例子就是太傻,太傻论坛一开始只是一个GRE和托福考试信息分享的论坛,用户量在同类论坛中排前三左右,随后拓展留学中介业务时,面向的目标用户就是非常精准的用户群,非常精准的用户场景,不说具体是否盈利,只说曝光率,比线下中介机构在低成本的情况下要高很多倍。

3. 提供专业服务,降低选择成本

表面上看起来,这与前面的行业边界扩大相冲突,其实恰恰是完全承接的。在信息量过于泛滥的时代,服务不专业、用户不集中就意味着信息量必须大,信息量大对用户就意味着选择成本高。提供专业服务的含义并非仅提供一个产品,而是定位准确,在一个用户群内成为他们解决方案的专家。

在淘宝上搜裙子,一个中年大妈、一个15岁二次元少女、一个25岁白领搜到的信息是一样的,翻遍前十页都不一定能找到符合自己定位的商品的时候,这些信息就完全没有价值了。就算找到了,将选中的20个商品每个再翻20页评论,用一双经过数十次(如果不是上百次)修炼得到的火眼金睛判断真假误差,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当你正打算下单时,发现好几个评价的图片中赫然写着“招聘专业好评师”,你想要再来一个小时吗?这就是为什么有了51job还能有拉勾网的大热,招聘方不会收到海投不同行业的非专业简历,求职者看到的全是有意向进入的企业。

4. 提供高消费值信息,成为意见领袖,争取粉丝

这一点其实是大家都在做,但很少人在说的。大家都说,这是一个层级越来越扁平化的时代,人人都有可能发声。但这因此也更加是一个偶像经济的时代,只不过这个偶像不局限于娱乐圈偶像,还有意见偶像,健身偶像,育儿偶像。

有人卖颜值,比如微博上的各路小模特,分享自拍分享搭配,做红了自己的网店。有人卖健身美容励志秘方,比如豆瓣上肥女练出马甲线、痘痘女翻身变白富美、飞机场变事业线的故事,卖火了各种瘦腿霜、家传美容土方、原本籍籍无名的bra型号。

有人卖观点,罗辑思维赶早嗅出中青年传统企业家对互联网思维的渴望,通过自己的知识量加上段子功造就一批真信奉或假标榜的粉丝,火了线下活动和推荐书籍。

有人卖情怀,小米和锤子各自出书宣扬自己造福人类的理想,雕爷在到处宣讲牛腩最美好的温度和口感,CEO直接参与各种炒作和争议,相信和欣赏的人自会无偿为之买单和推广。

有人卖专家形象,路过机场书店,屏幕上在播马云关于微商激情澎湃的演讲,底下摆着一排讲互联网+的新书,马云、马化腾、李彦宏BAT三大巨头全齐了,旁边是小米的参与感,周鸿祎的我的互联网产品观,不得不说这实在是企业为自己树立信誉、赢得粉丝的一个高水平手段之一。

总之,要成为意见领袖,而不是一个没有情感的工具和信息传播者,就要建立具体生动的形象(毒舌?度娘?无节操?独立思考领袖?),提供有价值(或者有消费价值)的信息,谁能唤起用户情感,谁能赢得认同,谁就有机会为自己的产品赢得用户。

总结

占领用户也好,占领场景也好,互联网思维本质上一种抢占信息话语权的艺术。大家都在说、都在博眼球的时代,你能经常被你想要的用户看到吗?你能被用户听到吗?用户相信谁又鄙视谁?硬广告的时代已经过去,互联网时代,打的都是细水长流,润物细无声。

不过,最后想说的是,互联网运营中有两个不同的指标,一个是访客量,一个是转化率。炒作和意见能为你增加访客量吗?是的,比硬广告性价比高多了。但是,能增加转化率和推荐率吗?不见得,毕竟用在手上的,吃在嘴里的,都是实打实的产品。产品不过硬,情怀卖太多,是很危险的。

以上只是我对互联网思维相对于传统思维有什么特点的理解,还有很多新兴观念都可以囊括其中,比如分享经济,粉丝经济,说到底各人都有不同理解,我只能说说我的一部分体会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大上的互联网思维其本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