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吕世浩先生读史方法之思辨

吕世浩先生所述读史之方法,在于思辨二字。思辨,在我看来,吕世浩先生所说,并不是哲学那一派别所说“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在这里所说思辨,应该是更为简单的,“思考辨析”。再通俗一点,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对于吕世浩先生思辨读史的方法,他以下面十六个字概括了出来:设身处地,揣摩通透,体贴入微,洞见表里。

在说第一个方法之前我们还是借用一个吕世浩先生所举之例子,让大家对自己的思辨能力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浅谈吕世浩先生读史方法之思辨_第1张图片
《木兰辞》

木兰诗,相信大家都读过,此篇开头第一句便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大家看到这里应该会下意识的去想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我也不再赘述,单论二字,“唧唧“。在课本上,这个唧唧的翻译时,“织布机发出的声音”,然而当时处在学生阶段的我们一切以书本为主,所以即使心中稍有疑惑也会对这个答案深信不疑。

现在我们回过头去,“唧唧”,到底是什么声音呢?其实,在下面两句就给出了大家答案,“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没有听到织布机的声音,只听到了木兰自己暗暗叹息的声音,这样看来,在这里“唧唧”的意思应该是指,叹息声。如果大家觉得这个论据还不够,那我再举一个,白居易先生的琵琶行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在这里是作叹息的声音,“我听到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的诉说更叫我感到悲凄。”总不可能“我”听到弹琵琶的声音转头拿起了织布机织布吧。

所以说,课本上的不一定是真的,往往你自己独立思考亦或者通过辨析得出得结论,可能就是那个真相。

大家看到这里对思辨,有没有一定的了解?总而言之,就是说,往往有的时候不要去太过于相信所谓的正确答案,每个人的心中可能都有不同的理解,读书,读史,都是这样,不然怎么会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呢?

从简单的层面来讲,思辨,就是遇到问题你要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不是追着别人要答案。

相信从小大家的老师都教过大家,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可是到后面,却慢慢发现,自己在这种填鸭式教育中,渐渐的失去了这种能力。课堂上老师整日照本宣科,同学们也跟着老师学,仿佛老师说什么都是正确的,没有一丁点儿错误一样,稍有异议就会被提出来当典型,还会被说成是,“扰乱课堂纪律。”

让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是在那时我上学的时候,是一位偏科比较重的同学,理科差的一塌糊涂,因为父辈比较喜欢文史类,也算得上是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之下,文科在班上名列前茅。

浅谈吕世浩先生读史方法之思辨_第2张图片
曹操

有一次历史老师在讲课,讲到曹操,历史老师称,“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大家是不是也一直认为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呢?

同学听见了这个介绍,脑袋里面想了一下,连忙举手跟老师说,“老师,你说的地方有错误。”

老师的脸色一下就拉了下来,沉着声音问,“哪里错了?”

“曹操死于公元220年3月,而三国的开端是曹操之子曹丕篡汉称帝,在公元220年10月,所以按照正常来说,曹操属于东汉人,而不是三国人士。”一旁听着的我们是啧啧称奇,因为一般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只会将教科书上要求的内容背诵下来,而这些繁琐的细节我们根本不会在意。

这句话更加惹的老师不高兴了,“XXX同学,请你不要钻这种牛角尖,曹操在史书上史料上所写都是三国人,这个问题不要再争了,坐下!”最后这两个字,讲的格外的重。

此后在我的印象中,这位同学便没有再认真的听过一次这位历史老师讲的历史课,成绩也并没有落下,可能他觉得这个老师的课他没必要去听。

我们在一次同学聚会上重逢,他在和我聊天的时候这样说过,“对于历史这门课来说,严谨很重要,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更何况,看起来曹操死的年份和三国开始的年份是一年,可是其中相差了七月有余,这对于有关的其他历史资料的研究与发展是个至关重要的事情,不能有纰漏的。”听完这段话,我仿佛也懂得了它那时的倔强,还有他那无声的抗议。

很显然,在这里,思辨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般,老师只会教给我们说,曹操生于何年卒于何年,三国开始于什么时期,我们便认认真真将其背下,谁又会去在脑海里面细细盘算着其中的正确与否呢?

对于读史思辨,有几大要素。

第一,你要学会质疑。你要在平常中发现它的不平常之处,在某些文史典籍上作者所写可能带有它的目的性,它自己所想表达的观点,而其中可能有的观点是与你不符的,你要善于甄别其中和你相同的不同的东西,从中思考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你要学会整理信息,汇总,分析。就像遇到一个问题,它有八种答案,可是它是不是一开始就有八种答案呢?肯定不是。慢慢的在后来,可能是这个问题的提出者,或者是参与讨论这个问题的芸芸众生,给出了第七种,第八种答案,你又怎么知道你不会是第九种答案呢?

浅谈吕世浩先生读史方法之思辨_第3张图片
项羽

就拿秦朝末年,西楚霸王项羽坑杀秦军四十万降卒这件事来说。

在第二个结论出来之前,第一个结论就是,项羽此人暴虐不堪,无情坑杀秦军四十万士兵,更何况是降卒。可是第二个不同的看法也出来了,如果带着这四十万降卒,那么在行军路上所需的口粮谁来负担呢?那么如果在行军路上这些降卒发生兵变呢?所以还不如就地坑杀来的快,毕竟当时项羽所接之命是先入关中者为王。后来,又出现了第三个结论,为什么不将这些士兵就地解散呢?让他们卸甲归田岂不是更好?反驳这个结论的话当然也随之而来,在当时的乱世之下,能解的下甲吗?万一这些人在就地解散后再次提起兵戈将刀刃对向楚军,岂不是得不偿失吗?

当你在一篇文献中提出问题的时候,下面可能也会有越来越多的问题值得你去探究,去思考。

这个小事情只是中华历史浩瀚星空中的点点繁星,每个人对这件事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自己所需要座的,就是将自己所读之文剖析开来,再加以自己的想法,不要因为有的是前人所言便觉得正确无比,在你的内心中你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那就是什么。

第三、 你要有自己的结论。在经过对问题的质疑,对自己所知信息的整理汇总分析后,你就可以得出你自己对于这件事,这个人,这本书,这册史料,这位历史人物的看法和意见,先不要去理会别人所持的看法,自己一开始觉得的那么这肯定在你心目中这就是对的。切莫被别人的意见与看法误导了自己。

以上的内容,就是学生自己对于吕世浩先生所说读史“思辨“二字的分析,希望大家可以接受。下一篇我们将讲述吕世浩先生的读史十六字,”设身处地,揣摩通透,体贴入微,洞见表里。

当然,学生更乐意看见的,是各位先生在赞同我看法的同时也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这样才能让学生也在与各位的交流之中改进自己读史读书的方法。而不赞同学生看法的先生,我也很乐意聆听您的见解。

学生不足之处,希望各位指正,不胜感激。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吕世浩先生读史方法之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