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20年3月,中国外卖用户总人数已经近四亿。
这意味着我们身边,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使用外卖。
外卖作为一种消费方式,和网购一样,早已深深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
没曾想的是,上了国庆阅兵,登了《时代周刊》封面的外卖员,却进不去SKP商场。
7月11日,一位vlog博主的“职业体验”系列视频,更新了。
这次她选择的职业,是生活中那道永远在疾驰或奔跑的身影:外卖骑手。
这个视频,让不少人第一次看到这个行业不为人知的一面。
这个门槛低,来去自由,多劳多得,“公平又自由”的工作。
真的如想象中一样轻松吗?
非也。
首先,你得具备以下能力。
第一关:火眼金睛,识别出大街小巷胡同里各种不起眼的招牌,找到商家。
第二关:取餐,三个字:等,等,等。
第三关:高峰期,在人流中挤电梯。
第四关:道路安全与送餐超时率,鱼与熊掌到底该如何兼得?
第五关:在高温下跑了一路之后,还要继续爬楼梯。
第六关:不得不面对来自顾客的超时差评。
短短三天的体验,就已经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矛盾。
送外卖,是场不折不扣的接力赛。
商品从商家到骑手再到顾客手中,一路上需要在最完美的配合下完成。
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错,接下来就会一直处在“马上就要超时”的焦虑中。
相信大家都在网上刷到过,外卖小哥直接上手帮忙炒菜打包的新闻。
生活所迫的外卖小哥们身负十八般武艺,无所不能。
华丽的操作,惊人的手速:
这些人间真实的笑点背后,是一言难尽的心酸。
骑手完全是靠时间挣钱的,这个单子一旦超时,不止挣不到钱,还要倒贴钱。
一个骑手通常会有很多单子,这一单超时,以此后推,后面的单子都要面临超时。
商家订单太多手忙脚乱而耽误的那十分钟,骑手在路上要把电动车开出火箭的速度才能追回来。
然而超时后大家不会去责怪商家的出餐速度,而是反手一个差评给骑手。
在路上常看到很多风风火火的骑手们为了速度不择手段:闯红灯、逆行……
许多人因此对外卖骑手满腹怨言,说他们“不是骑得太快,而是飞得太低”。
曹导亲自上阵之后,忍不住向观众们披露了外卖骑手的“冤屈”。
短短几句话,揭露了最心酸的真相。
在各方势力的压榨下,所有的骑手小哥每天都被迫面临一个问题:
要钱,还是要命?
曹导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守规矩的人,却要承受收入下滑的悲哀,还有被投诉、被罚钱的风险。
平台有极其严苛的罚款措施,与此同时的却是不健全的保护制度。
“衣服未掖”、“车辆外观脏乱”、“没穿长裤”,属于一般质量事故,都要被罚款50元。
“等餐时占用顾客餐位”、“聚众扎堆聊天”,属于严重质量事故,罚款都在200元以上。
用户的一个差评,就是50-200元的罚款。
提前点送达(哪怕只有一分钟),一旦顾客投诉,罚款就是500元。
顾客的投诉一投一个准。
而与之相反的是,骑手遇到类似顾客电话打不通的特殊情况时,和平台申请报备,是特别难通过的。
骑手的电动车,需要自费购买。
话费没有任何补贴,都是自己的手机卡。
每天出门前,检查完电瓶,还要检查手机的移动电源。
平台软件上的路线,是计算的直线距离,而非实际距离。
软件上标注的3公里,实际距离通常要到四五公里远。
外卖江湖上流传着一句话:
“没送过3公里外的一碗清汤面,别说你干过外卖员”
最致命、外卖员最不愿送的就是:带汤的食物。
有位骑手分享自己的一段经历。
11月底的北京,刮着风,下着雨。
送单的路上,顾不上自己冷,一心想的就是汤面千万别凉了。
半小时后餐送到了,一看面汤没有洒,一摸温度也热热的。
万幸,终于松了一口气。
回去的路上拿出手机,却看到顾客给了差评,原因是:“面都泡坨了怎么吃”。
“真的,当时骑着电动车,眼泪就下来了。”这位骑手说。
就要30岁了,之前再多的苦也吃过。
“没想到送个外卖,第一次觉得这么委屈。”
天气因素、交通因素、商家出餐慢、系统派单不合理、有限的拒单次数……
偶尔还要帮出了事故的同事跑一趟急单。
想必很多人也都观察到了,生活中的外卖小哥,并不是电视广告上面带标准微笑的阳光小哥哥,而是以年纪偏大的中年人为主。
他们卖命地穿梭在大街小巷。
风里来雨里去,只为讨一碗饭吃。
外卖行业近乎疯狂的发展速度,是小哥们一单一单跑出来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外卖骑手这份工作被加上了“月薪上万”的标签。
以为做这行只要肯吃苦,就百分百能拿到高收入。
然而实际上呢?
并没有多少单可接,除非你可以做到24小时不吃不喝,不眠不休。
无论实际路程有多远,每单的收入也只有几块钱。
在11点半到13点这段午餐高峰期里,不需要抢单。
但在剩下的时间里,大多数送餐员都是:
背着空空的餐箱,坐在空空的餐厅里,刷着空空如也的送餐系统。
时间也并不是想象中那么自由。
固定时间上下班,每天开会。三天加一次班,没有额外加班费。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建国70周年国庆阅兵中,有这样一个方阵。
这大概是外卖骑手这个行业,在荧幕上刷过最强的一波存在感。
也意味着整个国家对外卖行业的重视与关注。
在今年的2月25日,国家机关正式发布16个新职业信息。
“网约配送员”这个身份,已经正式进入了中国职业大典。
中国外卖,是传奇的代名词,也因此吸引了国外多家知名媒体的注意。
2020年3月17日,美国《时代周刊》曾报道两位美团外卖小哥的故事。
这张平凡又伟大的华人面孔,登上了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的封面。
足见这个职业的分量与价值。
作为“城市摆渡人”,他们递送的不仅仅是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更是每一个人心中的希望。
帮忙扶起车子的安保人员。
这位满头大汗的外卖小哥,不得已,只能从电梯里走了出来。
低头看了看手机上的订单时间,再抬起头,是一脸不知所措的迷茫。
就在这时,一位大哥主动从电梯中走了出来,拍拍骑手的肩。
潇洒地说了一句:“快进去吧,我走楼梯。”
这些人,这些故事,展现了人性中最朴实的善意,和最真实的人情冷暖。
外卖小哥这份职业,也逐渐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生活中,我们能做的,就是再多一点体谅,多一些换位思考。
比如,
1、点完餐后,给骑手小哥点上一个好评。
(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举手之劳的一个好评,能让骑手多得到一块钱的收入。)
2、外卖地址,表达得清晰一点,方便骑手快速找到。
3、高峰期点餐时,保持电话畅通,毕竟这是骑手们一天中最紧张的时间段。
城市里每天不知有多少人,在期盼着外卖小哥打来的那通电话。
说整座城市靠着他们运作也不为过。
外卖小哥为这个社会创造的价值,远超过于他们的收入。
在此,向这些摆渡人,致敬。
希望能有更完善和人性化的制度,保障他们在阳光下,更大胆地奔跑。
-End-
如果觉得好看,欢迎点一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