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部门市场

《市场经济概论》(7)部门市场一


第七章 部门市场
部门市场是指部门经济活动中所构成的商品交换关系。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不仅商业、物资、供销、服务等流通部门是市场,而且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也是市场。因此,我们将某些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的购销活动,归纳为部门市场,目的在于把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完全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
一、部门经济
(一)国民经济部门结构
1、国民经济部门的形成
国民经济部门,是由社会分工而独立出来的专门从事同类生产经营或劳动服务的单位的总和。国民经济部门的形成,从总的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引起了社会劳动的专业化分工;二是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促进了新兴产业部门的不断产生和发展。从人类历史纵向观察,社会劳动有三次大的分工:第一次大分工是农业中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分工;第二次大分工是从农业部门中分离出工业部门来;第三次大分工是从工农业生产部门中分离出专门从事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各部门。伴随着生产的专业化,又引起生产协作的发展。一般说来,专业化水平越高,分工就越细,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也就越重要。这样,整个国民经济形成各个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部门。
2、国民经济部门结构体系
在国民经济部门结构体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我们走过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采用的是传统的东方体系,即两大部类体系,把整个社会生产分为生产生产资料产品的第一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产品的第二部类。这种分类对我们正确认识两大部类的交换关系,正确安排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产生过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对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传统的两大部类又不能把第三产业各部门包括进来。并且,发现两大部类的分类法也有许多矛盾。例如,由于产品用途的多样性,同一产品既可作为生产资料使用,又可作为消费资料使用;同一生产设备既可生产生产资料,又可生产
消费资料;同一部类既可生产生产资料,又可生产消费资料。因此,改革以来,我国逐步地改用现代的西方体系,即世界各国通用的三次产业分类体系。这是按照劳动对象的加工使用次序进行分类的,它将社会上一切能得到报酬的活动都纳入三次产业体系中来。其具体分类是:
第一产业:包括农业部门。农业部门又分为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
第二产业:包括两个部门。(1)工业部门,又分为采掘工业、公用工业、制造业三个部门。(2)
建设部门,又分为地质勘探、勘测设计、建筑业、安装业等。
第三产业:包括七个部门。(1)交通运输部门,又分运输业、邮电业等部门。(2)商业部门、又分物资、供销、商业、饮食业、外贸等部门。(3)金融部门,又分银行、保险、证券交易等部门。(4)服务部门,又分消费品修理、房地产管理、居民服务、公用事业等部门。(5)科学技术部门,又分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等部门。(6)文教部门,又分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部门。(7)机关团体,又分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群众团体等单位。
3、影响部门结构的因素
部门结构就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国民经济整体中所占的比重及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影响部门结构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下列几点:
(1)自然资源和对外贸易状况。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如果某个国家矿产资源少,而外贸进口矿产资源也少,那么,这个国家采掘工业和矿产加工工业就不能够发达。如果某个国家矿产资源虽然少,但外贸进口矿产资源量很大,那么,这个国家矿产加工工业就可能很发达。如果某个国家矿产资源多,而且进口矿产资源也多,那么,这个国家采矿业和矿产加工工业就一定很发达。例如,日本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很少,但是,它依靠大量的外贸进口矿产资源,大力发展矿产加工工业,一跃成为纲铁生产的大国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2)生产力特别是生产技术水平。当某个国家处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手工劳动占主要地位的时期,国民经济中占主要比重的产业就是农业,其次是工业,最后是第三产业。相反,当某个国家处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很高,机器代替手工劳动,进入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时期后,国民经济中占主要比重的产业就是第三产业,其次是工业,最后是农业。例如,美国三大产业生产力水平都很高,其中农业劳动生产率最高。因此,美国农业劳动力只占全国总劳动力的3%,工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20%左右,第三产业劳动力却占总劳动力的75%以上。我国三大产业生产力水平都很低,其中农业劳动生产率最低。因此,我国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60%以上。而第二第三产业加在一起,还不到40%。
(3)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社会的需求结构是由社会的生产结构决定的,但需求结构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生产结构。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如果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增长很快,那么,交通运输业就会有较快的增长速度,交通运输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就会有所提高。再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在保障吃和穿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住房和用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因此,使食品工业和纺织工业增长速度放慢,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住房建筑业和家电工业增长速度加快,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上升。
(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地位和作用
1、农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人类最早的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部门的主要作用是:
(1)农业是人类社会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首先要获得人们所需要的基本生活资料。在人类初期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主要是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这些动植物食品的最初生产部门就是农业部门。农业部门的生产,利用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和自然界的无机物质,合成碳水化合物等营养要素。因此,没有农业部门生产含碳水化合物等营养要素的食物,人就不能生存,社会再生产也就不能正常进行。所以,农业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起点。
(2)农业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发展的基础。在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都是与农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分工的每一发展,都是以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为前提的。只有农业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能够为其它生产部门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劳动力时,这些部门才有可能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这就是说,没有农业的发展,便没有工业的发展,便没有物质生产各部门的发展,也就没有非物质生产各部门的发展。
(3)农业的发展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前提。社会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的转移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一般来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劳动力的转移趋势是:首先,劳动力从农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在这个社会劳动力大转移过程中,农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农业发展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业才会有剩余劳动力,才能引起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转移。
(4)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农业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供应地,是工业消费品的重要商品销售地,是国民经济积累的重要来源,是对外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农业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但是,我国农业十分落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延缓制约作用。因此,必须把发展农业作为战略重点,充分发挥其基础作用。
2、工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工业部门的主导作用主要是:
(1)工业是采掘矿物资源的部门。对矿物资源的采掘,是对自然资源广泛利用的先决条件,是为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物质资料的重要环节。搞好采掘工业的生产,有利于加工工业的发展;没有采掘工业,加工工业就成了“无米之炊”。
(2)工业是对农产品和矿产品进行综合利用的部门。农产品和矿产品都是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初级产品,为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必须通过对初级产品的深加工,生产出更精细、更完美的产品来,这个任务就是由重工业和轻工业所承担和完成的。通过对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的综合利用,大大增加了产品的价值,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3)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人民生活提供能源的部门。能源是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时刻都不可缺少的一种资源,煤、、电、石油这些常规能源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能源的发展速度直接影响工农业发展速度。因此,能源工业必须先走一步,发挥国民经济先行官的作用。
(4)工业是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武装各部门的部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以及管理现代化,都必须依靠工业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用先进的工业技术武装农业企业,武装建筑业企业,武装运输业企业,武装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可以说,没有工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其它部门的现代化。工业是在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工业一经产生,便成为国民经济前进的龙头,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承担者。只有工业生产发展了,才能使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摆脱技术落后的状况。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工业落后而农业却是先进的。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
3、建设部门的地位和作用
建设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建设部门的作用是:
(1)建设部门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建设部门的建筑业建造大量的生产性建筑物、构筑物,可以为工业提供厂房、仓库、机器设备、加热炉、容器罐等;可以为农业提供农田渠道、水库大坝、河港码头等;可以为交通运输业提供车站、码头、路基、桥梁、山洞等。这些生产性固定资产的形成,大都是建设部门提供的。
(2)建设部门为城乡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城乡人民的住房和交通旅游需要,是基本的生活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两方面的需要有上升的趋势。居住所必需的房屋,是由建设部门建造的;交通旅游的基本条件如铁路、公路、河港码头和桥梁等,也是由建设部门建造的;居民住宅空间的生活环境的美化,大部分是建设部门设计创造的。
(3)建设部门能吸收国民经济各部门大量物质产品。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就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过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没有一个部门不需要建筑产品;同样的,几乎没有一个部门不向建设部门提供产品,如粮食、原料、材料、设备、机器、工具、技术等各项服务。可见,建设部门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系十分密切,建设部门的发展,建筑规模的扩大,将大大促进各部门的发展。
(4)建设部门能够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在目前,我国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个能够容纳大量劳动力的部门。建筑业之所以能吸收大量劳动力,原因是建筑产品多种多样,体积庞大,结构复杂,工作量大,手工劳动占比重较大,技术装备水平较低,有的工种属于简单劳动。在我国目前剩余劳动力较多、技术素质较低的情况下,发展建筑业可以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
(5)建设部门能对国民经济发展起一定先导作用。由于建筑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建筑产品,构成生产基础的基础,所以建筑业在商品市场上的地位十分敏感。当生产滑坡、市场萎缩时,建筑业市场首先显现萎缩;当生产上升、市场活跃时,建筑业市场首先活跃起来。因此,国家常以建筑业任务的增减作为干预国民经济的手段,我国40多年来几次国民经济大调整,都是以调整基本建设战线工作量为先导的。
4、交通运输部门的地位和作用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先行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先行地位。交通运输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主要是:
(1)交通运输业是生产建设的先导和前提。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无论是现有企业的生产,还是新经济区的开发,新建项目的动工,都必须具备相应的交通运输条件,才能顺利进行。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以铁路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业的先行发展,曾经为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开辟了道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大西北和大西南的建设,都是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先导的。
(2)交通运输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交通运输业是实现货物和旅客在区域之间位置移动的产业,运输过程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运输业把产品从一地运送到另一地,完成产品由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将生产与消费联系起来。同时,还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对客运的需要。因此,交通运输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
(3)交通运输业是连接各地区各部门的纽带和桥梁。交通运输业像纽带一样,连接全国城乡各地区、社会生产各部门和各企业,运输干线成了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没有交通运输业的活动,国民经济各方面之间的商品经济联系就会中断,社会生产过程就会停滞。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也有利于生产建设和流通各领域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4)交通运输业发展有利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利于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新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生产专业化协作,加速资金周转,缩短流通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更快地增长。同时,客运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
5、服务部门的地位和作用
服务部门是为人民生活提供劳务的经济部门。 服务部门包括四个行业:一是理发、洗澡、旅馆、旅游服务;二是洗染织补及其它消费品修理服务;三是房地产经营管理及零星维修;四是园林绿化、风景名胜区、环境卫生、排水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服务部门的作用主要是:
(1)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劳务。人民生活最基本的需要,包括吃、穿、住、用、行等五个方面,满足这些需要,除了工农业和建筑、交通、商业之外,还有服务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务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高级耐用消费品增多,对修理行业的需求就会增多;居住条件改善,就要有相应的管理和维护;收入水平提高,对旅游业的要求就会增加等。
(2)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发展服务业,需要投入的物资不多,而可能回笼的货币不少。因此,服务业具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功能。通过服务业,把一部分人的收入,转为另一部分人的收入。服务部门靠为别人提供服务而得到报酬,因此可以使一些待业人员自谋就业出路。
(3)有利于增加外汇收入。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开展旅游业,是吸收外汇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遍及全国各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旅游业潜力很大。因此,应当很好地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大力开发旅游业,为国家多创外汇。
(三)国家对经济部门的管理
1、加强对全局影响较大的部门的管理
一方面,国家要放手让各个部门按照国家的总体规划自主地发展,对各个部门内部事务不过多干预。另一方面,也要对影响全局的重点部门给予支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自已难以解决的困难。例如,能源工业部门、机械工业部门、电子工业部门、基础结构部门、农业部门等。这些部门,有的是关键基础部门,有的是作用突出部门,也有的是薄弱落后部门。要区别情况,采取适当措施,促进这些部门的正常发展。
2、解决跨部门的经济技术问题
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各部门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越来越多,出现一系列综合性的经济技术问题,要求国家出面解决。例如,兴修水利中灌溉、发电、养鱼、航运相结合的问题,共生矿的综合开采和利用问题,煤炭的开采和运输问题,热能集中供应带来的新材料和新工艺的推广问题,跨部门的生产与科研联合问题,工业与商业的产销联合问题,跨部门的企业集团产权问题等。国家反对各部门搞“大而全”和“小而全”的条条分割,提倡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因此,这方面的一些问题应当处理好。
3、调节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利益
各部门要不断地进行扩大再生产,就必须不断增加积累,积累的来源是各部门的收益。国家利用经济杠杆,调节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收益,必然会对各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产生不同的影响,并进而引起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变化。所以,国家可以通过调节部门与部门、部门与国家的经济利益,达到控制各部门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的目的。尤其是利用经济杠杆,直接刺激各部门的发展或者收缩,影响部门结构的变化。在日常经济生活中,部门之间在供产销各环节上会发生各种矛盾。为了使国民经济正常运转,必须处理好这些矛盾,有的可以通过部门之间协商解决,有的必须由国家出面进行干预。

(此专著发表于1993、5、1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20万字。主编王振岳、张凯文、聂鸣。获佳木斯市委党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获佳木斯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获佳木斯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社联市图书馆等优秀科研成果奖。)

 


《市场经济概论》(7)部门市场二

 

二、农业市场
(一)农业产品的供给
1、农业生产的特点
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相比较,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1)农业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农业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
所以在农业生产中,作为人类劳动过程的农产品生产过程,同时又是动物值物有机体生长发育繁衍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在农业中,经济再生产是以自然再生产为基础和出发点的,农业生产要同时受到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双重支配。因此,从事农业生产必须把遵守自然规律和遵守经济规律统一起来。
(2)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基本的生产资料。在工业部门物质生产过程中,土地只起着劳动场所的作用,而农业生产则是把土地作为劳动对象。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和水分,土地肥沃程度对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有直接影响。土地不但是农业劳动的场所,而且是农作物生长发育成熟的基地。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而土地又是有限的,特别是适合作物生长的好地更为有限。因此,在农业生产和其他生产活动中,要珍惜土地,节约用地,实行集约化经营,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保持和不断提高土地肥力,使土地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3)农业生产对外界环境条件具有特殊的依赖性。不同的农作物和养殖动物对外界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如甘蔗、桔子生长在南方,甜菜、马铃薯生长在北方;猪适合圈养,羊适合放养。因此,农业生产力布局必须与各地的自然资源状况相适应。根据各地不同的特点,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把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自然资源,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
2、农业发展规模和速度
农业发展规模和速度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根据需要和可能,加速我国农业的
发展。目前,影响我国农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项:
(1)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我国农业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农业中推行“大锅饭”式的集体劳动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长期落后,使农产品长期处于短缺的状态。农村改革后,实行家庭承包制,打破了原来的“大锅饭”体制,市场经济逐渐发展壮大,农村多种经营也逐渐扩大,使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生产力有了迅速提高,农产品越来越丰富,农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2)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现代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大大提高生产力水平。首先,科学技术武装劳动者,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者生产的熟练程度。其次,科学技术武装劳动资料,可以提高生产工具的效能,提高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再者,科学技术武装劳动对象,可以增强物质资源的利用效果,可以生产出更多更新的原材料。近年来,我国农民掀起了学科学、学技术的热潮,使我国农业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加速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3)农村自然资源和经济技术资源的状况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自然资源丰富,生产力水平较高,科学技术发达,农业生产规模就大,速度就快;相反,自然资源短
缺,生产力水平较低,科学技术落后,农业生产规模就小,速度就慢。因此,合理开发本国本地资源,发挥自已的资源优势、经济优势、技术优势,做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可靠途径。
(4)农业与工业商业的经济联系也是影响农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重要条件。农业要发展,只靠农业本身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有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因此,农业必须大力加强同各行各业特别是工商业的密切联系。常言说: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无工不富。农业要搞活,必须与商业密切配合,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在搞活中求发展;农业要致富,必须与工业密切联系,大力发展农村乡镇工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使农产品价值不断增殖,进而加速农村的工业化。只有这样,农业的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3、农业产品的供给量
农产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产品包括农、林、牧、渔各部门的产品总和,是用价值来计量的。狭义的农产品就是指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的产品总和,一般也是用价值来计量,而有时是用使用价值来表示的。下面,就以粮食为例,计算一下农业产品的供给量:
(1) 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作物在可耕地上的总播种面积取决于三个因素:耕地面积的大小,复种指数的多少,粮食作物在种植业中所占比例。所谓耕地面积,就是经过开垦荒地后适宜种植业作物生长的土地面积。它取决于开荒的数量和非农产业占地的数量两个因素。所谓复种指数,是指在一定面积的耕地上一年平均播种几次或平均几年播种一次,一般用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比率表示,它反映一年内对耕地的利用效率。在耕地面积一定的条件下,提高复种指数可以扩大播种面积。所谓粮食作物在种植业中所占比例,是指粮食种植面积与种植业种植面积的比率。这样,当以上三项都确定之后,我们便可以用下列公式计算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 = 种植业种植面积 × 平均复种指数 × 粮食作物在种植业中所占比例。例如,某县种植业耕地4万亩,平均复种指数为1、5,粮食作物在种植业中所占比例为50%。那么,根据以上公式,即得出:粮食播种面积 = 4万亩 × 1、5 × 50% = 3万亩。
(2)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所谓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是指平均每亩耕地上生产的粮食数量。一般用粮食总产量与全部耕地的比率表示。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越高,粮食总产量也就越高。
(3)粮食平均价格。在粮食产量一定的情况下,粮食平均价格会直接影响粮食供给量的水平。粮食平均价格提高,会使粮食供给量总额上升;相反,粮食平均价格下降,会使粮食供给量总额下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粮食供给量总额的计算公式:粮食供给量总额 = 平均粮食单价 × 单
位面积粮食产量× 粮食播种面积。
粮食以外的农产品供给量的计算方法各有不同特点。当各种农产品供给量都计量出来后,加在一
起,便是农产品在社会范围内的总供给量。
(二)农业产品的需求
农业产品的需求,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农业和农民本身的需求,包括农业生产需求和农民生活需求;二是农业以外各部门的生产和生活需求;三是外贸出口需求。
1、农业和农民的自给需求
农业和农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属于自给需求。农产品自给需求量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农业生产规模大小。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规模越大,速度越快,对自给产品的
需求量越大。例如,种植业生产规模越大,对粮食种子需求量越大,对经济作物种子需求量越大,对田间造林种苗的需求量越大,对家畜家禽粪肥的需求量越大。又如,牧业、渔业生产规模越大,对饲料的需求量越大。
(2)农民的生活水平高低。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农民的生活水平越高,对自给产品的需求量
越大。例如,当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较低时,人们的食物需求,主要倾向于粮食,对经济作物和牧渔产品需求量很低。当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人们对食物的需求数量和需求品种发生了巨大变化。除继续对大米白面等粮食保持一定的需求之外,对水果、蔬菜、肉、蛋、奶、鱼、烟、茶、木耳、蘑菇等经济作物和牧渔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3)农产品商品率的高低。农产品商品率就是农产品商品出售量与农产品总产量的比率。在农产品总产量一定的情况下,农产品商品率越高,农产品商品出售量越多。那么,农产品的自给率就越低,农产品的自给量就越少。相反,农产品商品率越低,农产品商品出售量越少。那么,农产品的自给率就越高,农产品的自给量就越多。
2、非农部门的商品需求
非农部门对农产品的需求,属于商品需求。农产品商品需求量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非农人口数量及生活水平。在人们生活水平一定的条件下,非农人口数量越多,农产品商品率越高,商品出售量越多;相反,非农人口数量越少,农产品商品率越低,商品出售量越少。另一方面,在非农人口数量一定的条件下,人们生活水平越高,农产品商品率越高,商品出售量越多;相反,人们生活水平越低,农产品商品率越低,商品出售量越少。
(2)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规模。农产品加工工业,主要包括食品工业、医药工业、饮料工业、皮革工业、造纸工业、纺织工业等。这些加工工业的发展规模,对农产品的商品需求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规模越大,对农产品的商品需求越多;相反,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规模越小,对农产品的商品需求越少。
(3)国家库存储备的增加量。国家为了应付大的自然灾害和战争动乱需要,也为了正常的物资周转,必须留有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库存储备,这也是构成商品需求的一部分。一般来说,农产品库存储备
越多,对农产品的商品需求越多;相反,农产品库存储备越少,对农产品的商品需求越少。
3、农产品外贸出口需求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产品数量不断增长,除了满足国内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之外,还大量地向国外出口,换取外汇。因此,农产品外贸出口需求越来越突出。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农产品外贸出口需求量增加,农产品总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农产品外贸出口需求量减少,农产品总需求量就会减少。
(三)农业经济效益
1、农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标准
农业经济效益是指农业的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即农业劳动耗费和劳动占用与劳动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这里的农业是指广义农业,即包括农、林、牧、渔在内的大农业。因此,农业经济效益,既包括粮食和经济作物在内的种植业经济效益,也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的经济效益。评价农业经济效益的标准有以下几点:
(1)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这就是说,不仅要看农业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多少,而且要看成本的高低、利润的多少、创造价值的多少、销售总额的多少;不仅要看农业发展水平有多高、发展速度有多快、为国家贡献有多大,而且要看农业总产值有多少、商品率有多少、纯收入有多少。因此,必须从价值指标和实物指标两个方面相结合的角度,全面衡量农业经济效益。
(2)技术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技术效益是指某项技术措施运用于农业中所取得的效益,技术效益是取得经济效益的基础。一般来说,二者是一致的、同方向变化的。但二者也有一定的矛盾,有时候技术上先进并不等于经济上合理,技术效益好并不等于经济效益好。例如,发达国家农业大量采用自动化机器设备,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好。但是,如果我国目前农业采取高度自动化机器设备的话,其技术效益可能较高,但经济效益就不一定好。因此,把技术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求得技术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是评价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标准。
(3)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的统一。农业生产具有较长的周期性和连续性,当前经济效益较好,不等于长远经济效益也好;而当前经济效益较差,不等于长远经济效益不好。例如,林业生产中的育林和采伐就是一对矛盾。多种树少伐树,当前经济效益较差,而长远经济效益较好;相反,多伐树少种树,当前经济效益较好,而长远经济效益较差。同样,牧业中的养殖与屠宰,渔业中的放养与捕捞,都有一个
当前经济效益与长远经济效益的对比关系问题。因此,必须从当前经济效益与长远经济效益同时兼顾的观念出发,正确评价农业经济效益。
2、农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
(1)农业(种植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主要有:土地生产率、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净产值、资金盈利率等。
(2)林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主要有:森林覆盖率、劳动生产率、成本利润率、资金盈利率、固定资金盈利率、流动资金盈利率等。
(3)牧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主要有:母畜繁育率、费用产出率、母鸡产蛋率、乳牛产奶率、劳动生产率、资金盈利率等。
(4)渔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主要有:鱼苗成活率,费用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金盈利率、流动资金盈利率等。
3、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1)采用先进而适用的科学技术措施。一般来说,采用某项技术措施,虽然能增加产量,但如果生产费用太多,增产不增收,经济效益并不好;反过来,如果不采用先进技术措施,虽然能节省生产费用,但产量却减少了,其经济效益也不好;只有既增加了产值,又降低了生产费用,才是最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要选用的技术措施,就是既先进又适用的技术措施。
(2)要用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特别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要靠党和国家的政策来调动。事实就是如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了家庭承包,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倍增。原来一年三百多天干完的农活,只用一百多天就完成了;原来三亿劳动力承担的任务,只用两亿劳动力就承担起来了;原来全国粮食严重短缺,现在我国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品基本自给有余。因此,我们必须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农村现有的经济体制,继续用正确的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捷径。
(3)坚持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全面发展,不仅是四业各自发展的问题,而且是四业联合发展之后会产生一种新的生产力的问题。这是因为:这四业之间存在着互相促进的密切关系。例如,林业为农、牧、渔业提供良好的气候、温度等环境条件;农业为牧业和渔业提供饲料;牧业为农业提供粪肥。事实证明,过去单一发展种植业,不仅其他三业不能发展,而且种植业本身也没有发展起来;如今否定了“以粮为纲”的作法之后,不仅粮食增多了,而且四业都兴旺起来了。因此,农、林、牧、渔全面发展,是多、快、好、省发展农业的必由之路。

(此专著发表于1993、5、1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20万字。主编王振岳、张凯文、聂鸣。获佳木斯市委党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获佳木斯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获佳木斯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社联市图书馆等优秀科研成果奖。)

 


《市场经济概论》(7)部门市场三

三、工业市场
(一)工业产品的供给
1、工业生产的发展速度
工业产品的供给量,主要取决于工业生产的发展规模;而工业生产的发展规模,主要取决于工业生
产的发展速度。在工业生产的发展速度问题上,必须明确以下三点:
(1)确定工业发展速度要积极慎重。一方面,要力争较快的速度,要看到生产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社
会生产中蕴藏着的巨大潜力,要使各种生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另
一方面,又要十分慎重,要考虑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要进行可行性研究,防止盲目高速度,防止大起大落。
(2)要保持工业增长的最优速度。工业发展速度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慢越好,而是保持一个最适当的速度为好,这个最适当的速度就是最优速度。最优速度的要求有如下几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能够带来最大的或较好的经济效益。
(3)要考虑各种因素对工业发展速度的影响。影响工业发展速度的因素大体分两大类:一是宏观因素,二是微观因素。影响工业发展速度的宏观因素有: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状况,社会生产力的组织形式,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的拥有状况,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情况等。影响工业发展速度的微观因素有: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数量,劳动生产效率,资金利用效率等。
2、工业生产的主要指标
(1)工业产量指标。产量指标是用实物量表示的说明工业品的生产规模、发展速度、品种构成的指标。工业品的实物量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混合实物量,如各种不同型号的洗衣机,可以直接相加,按台计算;各种不同品种的煤,可以直接相加,按吨计算。二是标准实物量,如将各种不同规格的拖拉机折算为15马力标准台来计算,将不同浓度的硫酸折算为含酸率100%的标准浓度硫酸来计算。实物量标准对于考核工业产品供需平衡和工业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有重要的意义。
(2)工业产值指标。它是以货币额表示的反映工业生产活动总成果的指标,它可以综合说明整个工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工业产值指标包括工业总产值、工业净产值、工业商品产值等。
(3)新产品试制指标。它反映工业产品品种的扩大和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的状况。
(4)工业经济效益指标。它反映工业产品质量的改善,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说明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例如,费用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固定资金盈利率、流动资金盈利率等。
3、工业产品的供给量
工业产品的供给量,一般用工业总产值来表示。决定工业总产值的主要因素有:
(1)工业生产能力。工业生产能力是指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利用全部设备和技术生产某种产品的最大生产量,一般用一年内生产的实物量来表示。生产能力有三种:一是设计生产能力,是指建设企业时设计文件中所规定的生产能力。二是查定生产能力,是指由于没有设计文件,或由于企业的技术组织条件发生了变化而重新核定的生产能力。三是现有生产能力,是指企业实际能够达到的生产能力。我们一般采用现有生产能力这一指标,它与工业产品的供给量成正比变动。
(2)生产能力利用率。生产能力利用率是指被实际利用的生产能力占全部生产能力的百分比,是用来表明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指标。影响生产能力利用率的因素主要有:专业化协作水平、劳动组织状况、工人劳动熟练程度等。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生产能力越大,生产能力利用率越高,那么工业产品供给量就会越多;相反,生产能力越小,生产能力利用率越低,那么工业产品供给量就会越少。
(3)原材料、燃料、电力的供应。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原材料和能源供应比较充足,那么设备生产能力利用率就会高,产品供给量就会多;相反,如果原材料和能源供应比较短缺,那么设备生产能力利用率就会低,产品供给量就会少。因此,必须使原材料、燃料、电力的供应与工业生产能力相平衡。一方面,必须挖掘生产潜力,保证原材料和能源供应;另一方面,要大力节约生产资料,节约能源,以最少的物资消耗,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工业产品的需求
1、生产建设需求
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建设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包括简单再生产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和扩大再生产对工业产品的需求。生产建设需求主要由以下三方面需求构成:
(1)生产维修需求。各部门要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必须保证原材料的供应,必要的生产储备,维修机器设备所需的材料动力等。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生产维修需求增加,生产建设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就会增加;相反,生产维修需求减少,生产建设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就会减少。
(2)更新改造需求。各部门为了推动原企业技术进步,改造生产能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对原有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改造是必要的。为此,就必须增加对机器设备和建筑材料的需求。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更新改造需求增加,生产建设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就会增加;相反,更新改造需求减少,生产建设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就会减少。
(3)基本建设需求。无论是扩大再生产还是简单再生产,各部门都有一部分需要进行基本建设。为此,就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和建筑材料。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各部门基本建设需求增加,生产建设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就会增加;相反;各部门基本建设需求减少,生产建设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就会减少。
2、居民生活需求
城乡居民生活需求,主要是对生活资料日用消费品的需求。这部分需求的决定因素有:(1)人口数量与人均生活水平;(2)消费品需求结构的变化;(3)工业品价格的变化。这些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居民对工业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
3、其他方面需求
(1)出口需求。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我国工业产品的出口量日趋增多,这也构成对工业产品的需求。
(2)储备需求。为了防止自然灾害和战争等突然事变,国家需要对工业产品进行一定数量和一定时间的储备,这也构成对工业产品的需求。
(3)库存需求。为了保持物资正常流通,需要对工业产品逐年增加一定量的库存,这也构成对工业产品的需求。
以上三方面需求增加,都会引起对工业产品总需求的增加;相反,以上三方面需求减少,都会引起对工业产品总需求的减少。
(三)工业经济效益
1、劳动消耗的效益
劳动消耗的效益,就是指工业生产的产品成果与劳动消耗的比较。生产工业品必然会有劳动消耗,为了生产尽可能多的工业品,就应当在生产过程中多投入劳动消耗。但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生产同样多的工业品,所投入的劳动消耗越少越好;同样道理,投入同样多的劳动消耗,生产的工业品越多越好。因此,在保证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前提下,应当尽量减少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实现人力、物力、财力最大限度的节约,促进成本下降,利润上升。
2、劳动占用的效益
劳动占用的效益,就是指工业生产的产品成果与劳动占用的比较。工业生产要顺利进行,必须占用一定数量的物质资料。所谓劳动占用,既包含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的物质资料,也包含参加生产过而没有
被消耗的物质资料;既包括原材料的占用,也包括固定资产的占用。但是,为了与劳动消耗相区别,也可以将劳动占用仅仅理解为对固定资产或固定资金这种物化劳动的占用。由于工业生产技术进步和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增加固定资产占用量。但是,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拥有的固定资产总量是有限的,一些部门和企业占用多了,其他一些部门和企业就会占用少了。因此,在保证工业产品产量和产值不降低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对固定资产的占用量,就会节省生产资金,加快资金周转,从而提高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
3、资源利用效益
资源利用效益,就是指工业实际生产的产品成果与合理利用资源所增加的产品成果的比较。这里的资源单指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等。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资源,是进行工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资源利用的方式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工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将实际生产的产品成果与与合理利用资源所增加的产品成果的比较,就可以看出资源利用的效益。因此,我们在工业生产中,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浪费,力求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更多的光和热。

(此专著发表于1993、5、1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20万字。主编王振岳、张凯文、聂鸣。获佳木斯市委党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获佳木斯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获佳木斯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社联市图书馆等优秀科研成果奖。)

 


《市场经济概论》(7)部门市场四


四、建筑业市场
(一)建筑产品的供给
1、建筑业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生产部门,是主要从事建筑安装工程的生产活动,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人民生活建造房屋和构筑物,并安装机器设备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建筑业主要包括如下三项:即土木工程业、管道安装业、勘察设计业。
(1)土木工程业。主要包括从事铁路、公路、隧道、桥梁、堤坝、电站、码头、飞机场、运动场、厂房、剧院、旅馆、医院、商店、学校、住宅等固定资产的建筑业。其中,既有生产性固定资产的建筑,又有非生产性固定资产的建筑。
(2)管道安装业。主要包括从事电力、通讯、石油、天然气、煤气、自来水、暖气、热水、污水等
管道系统的建设和设备安装业。一般来说,土木工程完工之后,在工程内部都要进行管道设备安装。
(3)勘察设计业。主要包括各地区、各部门独立经营的勘察设计单位。如冶金、机械、水利、城建、农林、铁路、公路等部门,都有所属的设计院和勘测公司等。
2、建筑产品
建筑产品也就是建筑业产品,是指建筑业向社会提供的具有完整使用价值的最终产品。建筑业生产是综合加工生产,具有生产周期长和分阶段的特点,各个阶段生产的物质成果各不相同。建筑产品是经过勘察设计、建筑施工、设备安装构件制作等一系列生产劳动后,最后形成的。建筑产品包括生产性建筑产品和非生产性建筑产品两大部分。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项:
(1)工业建筑产品。主要包括:加工厂房、机修厂房、动力厂房、仓库、高炉、矿井、汽车库、飞机库等固定资产。
(2)农业建筑产品。主要包括:农田建设、沟渠设施、梯田、水坝、水库、河堤、鱼塘、饲养室、仓库、实验室等固定资产。
(3)交通运输建筑产品。主要包括:铁路线路、铁路桥梁、铁路隧道、铁路货场、公路线路、公路桥梁、公路立交桥、港口建筑、码头设施、飞机场、飞机库等固定资产。
(4)市政工程建筑产品。主要包括:集中供热、煤气、给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工程建筑固定资产。
(5)非生产性建筑产品。主要包括:居民住宅、食堂,饭店,菜场,浴室、理发店、学校、图书馆、文化宫、托儿所、幼儿园、医院、疗养院、商店、办公楼、车站、客运站、地下铁路车站、邮电所、广播站、电视塔、影院、剧院、杂技场、展览馆、博物馆、旅馆、宾馆、公园、动物园、、植物园、纪念堂、纪念碑、纪念塔等等。
3、建筑业市场
建筑业市场,一般表现为生产供给者与使用需求者之间直接成交的商品交换活动。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
(1)预定建筑形式。就是建筑产品的需求方向建筑产品的供给方提出订单,供给方按照订单生产。具体来说,就是建设业主提出拟建工程的设计图纸,通过招标承包,与生产单位签订承包合同,业主支付工程建筑费用,生产单位按业主要求的数量、规格、型式、功能、质量、工期进行建造,建成后交付使用。
(2)建成出售形式。就是建筑单位根据一般市场的需求,自筹资金建成具有完整使用价值的房屋,然后按一定价格向外出售。目前统建住宅楼就是采用这种形式。
4、建筑产品的供给量
建筑产品的供给量的大小,取决于许多因素,主要因素有:
(1)建筑材料的拥有量。建筑业离不开建筑材料,建筑产品实质上是各种建筑材料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配置而成的物质实体。因此,建筑产品的供给量的首要影响因素是建筑材料的拥有量。一般来说,当建筑材料的拥有量较多的时候,建筑产品的供给量就比较多;相反,当建筑材料的拥有量较少的时候,建筑产品的供给量就比较少。因此,要大力发展建筑产品,必须首先大力发展建筑材料生产。
(2)建筑队伍的技术素质。我国人口多,建筑队伍的劳动力数量是充足的。影响建筑产品的供给量的人的因素中,主要是建筑队伍的技术素质。其中包括勘察技术能力、设计技术能力、工程施工技术能力、工程技术管理能力等,这是决定建筑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3)基本建设投资数量。无论是预定建筑方式,还是建成出售方式,建筑产品的供给数量的多少,都与各地、各部门以及个人向基本建设的投资数量直接相关。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基本建设投资量越大,基本建设规模越大,建筑产品的供给量就越大;相反,基本建设投资量越小,基本建设规模越小,建筑产品的供给量就越小。
(二)建筑产品的需求
1、建筑产品的购买力
对建筑产品的需求量一般用建筑产品的购买力来表示。目前,除少量房屋由城乡居民个人花钱购买
或建造之外,其余的建筑产品基本上都由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购买。因此,建筑产品购买力与国家和企业拥有的财力密切相关。从建筑产品购买力资金来源看,主要有以下几项:
(1)积累基金。积累基金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积累基金是国民收入的一部分,扩大积累基金会影响消费基金的数量。因此,要正确处理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比例关系,使积累率保持在一定的高度。
(2)折旧基金。折旧基金主要用于满足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投资的需要。但是,当固定资产暂不需要更新改造之前,可以将这部分用于基本建设投资。折旧基金可能提取的数量多少,受原有固定资产规模大小和折旧率高低的影响。
(3)银行贷款。国内银行和国外银行的信贷资金,都可以用来购买建筑产品,形成建筑产品购买力的一部分。
2、建筑产品投资需求量
在实际生活中,各经济单位对建筑产品的购买需求,一般表现为对建筑产品的投资需求。影响这种投资需求量大小的因素主要有:
(1)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一般来说,工农业生产发展规模的扩大,或多或少都要引起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从而引起建筑产品投资需求量的扩大;相反,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的缩小,或多或少都要引起基本建设规模的缩小,从而引起建筑产品投资需求量的缩小。
(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一般来说,当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对建筑产品投资需求量就比较小。相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后,迫切要求改善居住条件,因此对建筑产品投资需求量会出现上升趋势;
(3)人口状况和就业状况。人口数量增加和就业率提高,都需要相应地增加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因为,人口增加了,特别是城市人口增加了,就要相应地增加住宅、学校、幼儿园、影院、医院等非生产性建筑产品;同时,就业人员增多了,又要相应地增加厂房、设备、仓库等生产性建筑产品。因此,我国的建筑业必须适应总人口和就业人口增长的需要。
3、固定资产投资配置
过去,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分配以计划为基础,往往脱离实际,造成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失调。今后,我们在坚持国家宏观调控的条件下,以市场为基础配置固定资产投资,建立合理的投资结构。为此,要正确安排国民经济各种比例关系:
(1)正确安排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与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应当把大部分投资用在生产建设上。但是,也不能忽视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因为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对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国家建设与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不重视非生产性建设,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占比重很小,带来很多问题。改革以来,我国增大了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使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反过来又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2)正确安排各部门之间的投资比例。工业与农业的投资比例、工农业与交通运输业的投资比例,是各部门之间的投资比例中最重要的两个比例。投资比例是否合理的标准,是看各部门发展水平是否适当,发展速度是否协调。很显然,目前一段时间内,应当加大农业投资比例,使农业改变十分落后的面貌,不要被工业甩得过远。同时,也要适当加大交通运输业的投资比例,使其发挥国民经济先行官的功能。当然,工业中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也要适当多投资,以便适应加工工业迅速发展的需求。
(3)正确安排各地区之间的投资比例。地区间的投资比例,要以生产力合理布局原则为依据。地区间的投资比例,主要是要正确处理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安排的原则是:既要考虑投资的短期经济效益,在东部沿海适当增加一些投资,加快一部分地区的发展速度,使这些地区先富起来;同时,又要考虑投资的长远经济效益,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多搞些基础性投资,为以后的经济振兴打好基础,促进全国各地的共同富裕。
(三)建筑业投资效益
建筑业投资效益也就是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建筑业投资效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固定资产投资效果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是指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所取得的经济成果之间的比较。可以用以下两个公式表示:
(1)固定资产投资效果 = 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所取得的经济成果 / 固定资产投资
(2)固定资产投资效果 = 固定资产投资 / 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所取得的经济成果
2、投资效果系数与投资系数
投资效果系数是指单位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额。投资系数是指投资效果系数的倒数。
(1)投资效果系数 = 国民收入增加额 /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2)投资系数 =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 国民收入增加额
3、建设工期和投资回收期
建设工期是指某一建设工程从动工到完工所经历的时间。投资回收期是指某一建设项目的投资额与该项目投产后每年盈利额的对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1)平均建设工期 = 各个建设项目工期总和 / 建设工程项目数
(2)投资回收期 = 某建设项目的投资总额 / 某建设项目投产后年盈利额

(此专著发表于1993、5、1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20万字。主编王振岳、张凯文、聂鸣。获佳木斯市委党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获佳木斯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获佳木斯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社联市图书馆等优秀科研成果奖。)

 


《市场经济概论》(7)部门市场五


五、交通运输市场
(一)交通运输的供给
交通运输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城乡居民服务的行业,它的特点是:只实现产品和旅客在空间的移动,而不生产物质产品。因此,交通运输业的供给不是物质产品的供给,而是一种劳务性的供给。
1、运输能力
运输能力就是运输业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劳务活动供给的能力, 运输能力的大小是运输业发展规模的重要标志。决定运输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项:
(1)运输工具的能力。是指火车、汽车、马车、船舶、飞机、管道等运输工具的数量和技术水平,包括运送能力、装载能力、牵引能力等。
(2)运输设施的能力。是指车站、港口、飞机场、运输枢纽等运输设施的数量和技术水平,包括装卸能力、作业能力、吞吐能力、倒运能力等。
(3)运输管理的能力。是指运输部门及各车站、港口、飞机场管理组织水平。包括指挥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等。
(4)运输职工的能力。是指运输业职工业务技术水平及生产积极性。包括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劳动能力、创造能力等。
2、运输方式
运输业是由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各种运输方式都有各种不同的技术经济特点:
(1)铁路。铁路运输的优点是具有载运量大、运费低、连续性好、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小等优点,其速度和灵活性也较好。因此,比较适宜承担长途大宗货物运输和旅客长途旅行。但铁路建设投资量大,建设周期长,一般都修建在人口较密集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2)水路。水路运输的优点是运输费用低、运输量大、航道维修费用较低,是最经济的运输方式。它的缺点是速度慢、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因此,比较适宜于运输大宗散货。
(3)公路。公路运输的优点是灵活性大、速度较快、机动性强、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小等。因此,比较适宜短途运输。
(4)民航。民航运输的优点是速度最快、灵活性大、比较方便。其缺点是运费最高、运量较少、受气候条件限制大。因此,适宜于运输贵重物品和鲜货,适宜于长途客运和国际客运。
(5)管道。管道运输的优点是投资省、成本低、运量大、连续性强、受自然条件影响小。但它只限于运输气体和液体货物。
3、运输结构
运输结构是指各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在运输业中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合理的运输结构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均衡负担,发挥各自优势,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协调发展。
(2)运输网合理布局,缩短运输距离,消灭对流运输、迂回运输、重复运输、过远运输、过近运输
等不合理运输。
(3)提高运输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减少建设投资,降低运输成本,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交通运输的需求
交通运输的需求量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
1、生产建设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建设规模的扩大,生产专业化和协作程度的提高,企业数目不断增多,商品流通规模越来越大,各地各部门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对外经济联系也越来越广泛。为了适应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的需要,社会生产对货物运输的需求日益增多。同时,生产建设规模的扩大对客运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新工业基地和城市的不断涌现,大量的农民离家外出就业;随着许多老工业基地的扩大和城市的扩展,又增加了许多新职工和新市民,城乡之间、新老工业基地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随着工业的发展,企业数量的增多,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为此服务出差的人数逐步增加;随着我国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大量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和城市待业人员流动性增强。所有这些,都增大了对客运的需求。
2、人民生活的需求
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决定着旅客运输发展的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个人收入的
增加,当吃、穿、住、用等生活资料得到一定程度满足之后,人们便对旅行和旅游提出了较多的需求。可以说,人们的生活水平越高,对客运的需求也越高;相反,人们的生活水平越低,对客运的需求也越
低。一些生活水平较低的农村或边远山区,对客运的需求就相对较低。因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应当加强客运的供给,以满足人们对客运的需求。
3、运输网络的发展
运输网络的扩大,对货运和客运的需求量增大都是一个巨大的促进。一方面,由于新线路的扩大,使各种运输方式互相衔接,吸收旅客的范围逐渐扩大,使原来许多客运较少的边远山区客运量迅速增大。另一方面,由于新线路的扩大,使延线地区工业建筑业迅速发展,生产集中程度提高,使这些地区对货运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大。
(三)交通运输的供求平衡
交通运输的供求平衡就是各种运输方式运力与各地各部门运量之间的平衡。为了实现运力与运量的
供求平衡,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方面平衡关系。
1、运量与运输工具的平衡
运量与运力的平衡,最直接的就是运量与运输工具的平衡。可以根据各种运输工具的客货周转量和平均载重量,算出所需各种运输工具的数量,然后减去现有的运输工具的数量,再加上近期将要退废的运输工具的数量,得出需要新增运输工具的数量。计算公式如下:
汽车需要量 = 货物周转量(吨公里) / 每辆汽车运输量(吨公里)
轮船需要量 = 货物周转量(吨公里) / 每吨位运输量(吨公里)
2、运量与运输能源的平衡
运量与运力的平衡,还包括运量与运输能源的平衡。这一平衡是根据合理的能源消耗定额,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分别核算出各种运输工具对能源的需要量。铁路机车按每万总重吨公里的消耗定额,船舶按发动机每马力的消耗定额,汽车按每辆汽车每年的消耗定额。其计算公式如下:
汽车运输能源 = 每辆汽车每年的消耗定额 × 汽车辆数
轮船运输能源 = 每马力的消耗定额 × 马力数
3、运输工具与运输设备的平衡
在运力内部也必须实现平衡,主要是运输工具与运输设备的平衡。归纳起来,有如下几项平衡:
(1)车辆船舶的运送能力与车站港口的装卸能力之间的平衡;
(2)车站港口的作业能力与线路通过能力之间的平衡;
(3)铁路机车车辆装运能力与线路通过能力之间的平衡;
(4)船舶装载能力与港口吞吐能力之间的平衡;
(5)汽车运送能力与通过能力之间的平衡;
(6)铁路机车牵引能力与车辆装运能力之间的平衡;
(7)码头前方倒运能力与后方仓储能力之间的平衡,等等。
4、货运与客运的平衡
在运量内部也必须实现平衡,主要是货运量与客运量的平衡。总的来说,要全面安排货运量与客运量的比例,统筹兼顾,共同发展。有关货运量与客运量的计算公式是:
货运量 = 产品生产量 × 产品运输系数
客运量 = 人口数 × 人口移动系数
货物周转量 = 货运量 × 平均运程
旅客周转量 = 客运量 × 平均运程
客货周转量 = 客货量 × 平均运程

(此专著发表于1993、5、1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20万字。主编王振岳、张凯文、聂鸣。获佳木斯市
党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获佳木斯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获佳木斯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社联市图书馆等优秀科研成果奖。)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wzy52413616/p/4558766.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七章 部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