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莎莎的时间管理
从图片来看,莎莎的时间管理属于分类标记的一列,她把时间分为:睡觉、洗漱生活、走路&吃饭、运动、学习总结、工作、娱乐、情感沟通,很详细;记录时间段是半个小时,只标做标记不做记录。之后会有时间统计,后来升级到九宫格的记录方法。
我的分类是,工作、身体、能力、创业。我的创业分类是公众号撰写及跟思维导图相关的东西。也是半个小时的记录间隔,我有事件内容的简单记录。在1.0版本甚至会有当时的想法记录下来,后来整理费劲就只是简单记录了。时间统计以前做过,没有坚持下来,从复盘行动V4.0开始,又进行了统计。
与九宫格不同的是,我有每日复盘,复盘项也是由复杂到简单,现在基本上就只起到监督的功能。还有,刻意培养和记录的东西。最近在记录情绪内耗,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之后记录的应该是人际交流和焦躁问题。通过记录来解决个人缺陷是很好的方法。
2.书籍阅读
我前段时间读的书比较多,应用的比较少。但往回看的时候,发现已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说,模型这个东西,应该是从哪本书中得到灵感,对我有了很大的帮助。
今年积累的思维模型,最重要就是“目标感”这个词,每次行动都要让自己前进一步。在做计划的时候,尤其管用。除此之外,通过花树图塑造的“全局、焦点、联系”也有很大的用处,但是全局这里会造成思维混乱,还在慢慢调整自己的状态。
我做的不好的地方是过度追求完美,所以有很多思维导图碎稿子,如果写成文章应该会更好一些,而且能够促进自己深入。
明年,继续读书,整理思维导图,用花树图的形式。按章节阅读,章节输出。最后写总的概括。分两版,忠于原文和添加自己的引用。集中解决《思考,快与慢》、《财富自由之路》。
主题阅读,身体有关的,《精力管理》、《当下的力量》、重读《身体知道答案》《你的身体,是一切美好的开始》。
思维导图相关的书全收了,找薛衡哥一起讨论。
3.其他的
目标管理存在问题,因为目标很不明确,集中三个方向:科研、英语、思维导图。
能力方面,参加一次写作课,积极参与演讲。
4.对我比较重要的几句话
时刻要保持客观,并且知道自己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到客观。
——《爱的艺术》
这一年里,我很大一部分时间浪费在情绪内耗里。上周把情绪内耗分析得差不多了,就是不愿承认现实,还有过度考虑别人感受。
飞老师对我说的很多话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其中一句是,无论何时你都要相信自己是对的,不要让对方牵着鼻子走。在几个月以前,罗胖说过,在任何时候,都要做最后的固定反应,拿回主动权。起初我用这句话每天洗脑,但是效果并不好。可能因为性格的缘故。我猜我的性格中包含红色和黄色,黄色让我不能安于现状,红色却让我因为贪玩儿或者过分考虑别人的感受而放弃自己的想法。
我知道有控制点这个东西,但总是忍不住要去照顾别人感受,这让我很难过。
客观,意味着清晰定义问题边界及收集信息,这又是我的弱项。
大概是因为高中就读了《庄子》的缘故,我对“刻意”这两个词有天然的反感。我不会刻意去查一个词的含义,不会刻意了解一朵花的名字。我都会通过持续的观察和记录做到“顿悟”。如果做事专一的话,没有任何问题,但我的选择太多了,就必须快速用最好的办法前进。这意味着,我要舍弃部分自己建立的模板。
我以前因为信息搜索的意识不够强烈,总想自己去做某件事。吃力不讨好,而且有很多时候都在原地踏步,最近在慢慢克服这个问题,进行的还比较顺畅。只要遇到困难和纠结的时候,我都会比较快的定义到问题并且迅速收集信息做决策,让自己免于焦虑。除非迫不得已,不要用主观来解决两难问题,而是想办法收集信息。
假如你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联机学习会让你的行为更加高效,独立思考不等于独自思考。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这四个字包含了很广泛的内容,此刻我甚至想把许岑对于“研究”和“学习”的区分也加上,甚至要加上去年杨力祥老师的“敏”。
我记得刻意练习包含几个关键词:1.大师模板 2.反馈 3.重复 4.心理表征
可能包含更多,但我记得这些了。
大师模板的要求是,你要找到大师,然后放弃自己的主观想法,先把老师教的学会。
这里又要跳到另一本书,乔希的《学习之道》,他是反对这种行为的,他认为要有自己的灵魂。从我的个人角度来看,我同意孟建伟老师的说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有选择的学习,但前提是自己得有选择的能力和判断出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对于小白来说很难,所以只能找一个不断差的开始切入。
我读论文的一个经验是,在没有评价能力的时候,最好看大众评价。任何学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刚开始要犯错误,在后期可以慢慢修正。
从练习口语来说,昨天看到“负基础”这个词,我觉得是对的。今天早晨读英语时候,又发现自己虽然我“省读”这里做好了,但是“弱读”又出了问题,真心觉得自己应该按照要求来,不能随意发挥了,自己的想法都是错的,怎么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呢!练习口语的这几天,我的发音有了一些进步,今天晚上脱口而出的一句,在“省读”这里已经做的很好了。
反馈就不用讲了,不反馈,或者有反馈不修改,就是那种臭棋篓子。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一年前整理的思维导图,看到题目,我都不知道内容是什么。两年前学的excel我看自己做的思维导图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我上个月整理的复盘错误,这个月会重复犯。
心理表征,我想用芭芭拉《学习之道》里边的组块来说明,我在刻意组块和让组块生长。
我这几天都在记录一张光学的概念图,并且把学到的新内容尝试往这张图上凑。最直接的收获是,老师跟我说,你不要用两个凸透镜来思考问题,那是初中的知识。这是什么系统? 当我回答是望远镜系统之后,我读光路图的方法都变了。
很管用,但不是那么快;你能整理出来,但不表示你会了;你能总结出来,但不表示你下回能做对;你能写出来,但还是差得很远;只有当它像吃饭那样自然的时候,它才是你的。
第一句,是我对自己复盘100多天的经验总结,我曾经想要把自己知道的所有道理都变成行动,每天读10多句话。到后来我觉得没什么用,放弃的时候,发现有些话能够自动浮出脑海了。就比如,“任何时候,做最后的固定反应,拿回主动权。”所以,管用,但是没那么快。
第二句,是为了解决我第二次的“知识迷幻”,第一次的知识迷幻是在整理思维导图之后就飘飘然自以为天下第一了。反思之后,我整理思维导图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问题。第二次知识迷幻,是在100天复盘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整理的思维导图很多都无法写出文章。
另外一个事情是,重新思考杨力祥老师的话,发现漏洞颇多。不是话本身的错误,而是话语的前提条件不够。比如,他说过,要是你不能找出两件事物的差别,就把差别放大到无限大。但很多情况下,事物没有发展到无限大的机会。就像,你说行善积德一样,在动乱时期,行善有时候都难以善终。类似的很多话,我都在实践中发现了漏洞。很重要的那个漏洞是,剥洋葱法,他说剥到最简单就可以完成的程度直接去做。但亲爱的,在自己没有足够知识储备的时候,连什么时候最简单和下手的地方都没有。那不是剥洋葱,那是剥刺猬。
第三句,是最近学英语。我把老师的学习方法总结完了,洋洋洒洒写了一千字的文章。有理有据,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还有延伸拓展。刚好这几天在学英语,呸,真难学。光是整理词链儿就得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更别说把词链儿记住。
还有就是,我在两个月前读光路系统的时候,就知道,前后的阅读差别是有没有在心中留下组块。但几天前,经过老师提问才知道,读光路图要找到望远镜系统这个小块。说不定几天后就会忘记。我回看了芭芭拉的《学习之道》,再看里边关于组块的建议,也有了新的体会。所以,不是读一百本上,而是把一本好书读一百遍。“每天要学得更深一些,而不是更多一些。”
写出来,和总结出来没什么差别,当时看着爽,后来自己都会觉得自己蠢的。我以前总是害怕,现在不怕了。毕竟还是精华多于糟粕的,而且那些学过的、写过的乱七八糟的东西终究是有一点用处的,但不是那么快。好东西要积累住,不断叠加、迭代。最重要的是用上,并且,变成思维和习惯,像吃饭睡觉那样自然。
没什么可说的了,我要复盘去了。下午还挺纠结,现在就雄心万丈了,我喵的就是这样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