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围城》中的幽默与讽刺

浅谈《围城》中的幽默与讽刺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以前在豆瓣看到一位瓣友称钱钟书先生为“知识暴发户”,先不论先生的《管锥编》之类,单是看过《围城》以后,其知识面涉及之广,文史哲学、衣着考究、餐饮风俗无不囊括其中,在小说中恰如其分的出现,恰到好处的运用,信手拈来浑然不觉。

有关《围城》的内容和主题,众多学者多有研究,在此不堪班门弄斧。钱钟书先生作文的语言向来幽默中含有智慧,谨就《围城》中的印象深刻的片段谈下看法。

小说的前半部分的氛围相对来说比较轻松,众多潜在的矛盾还没有激化,人物之间的对话状态较为随意,其幽默性也在人物的谈吐以及外貌心理描写中有较多体现。

《围城》刚开始的场景是在学子游学回归的轮船上,那先让我们来看看来自各国留学生的样子“船上这几位,有在法国留学的,有在英国、德国、比国等读书,到巴黎去增长夜生活经验,因此也坐法国船的。他们天涯相遇,一见如故,谈起外患内乱的祖国,都恨不得立刻就回去为它服务。”真是一片拳拳爱国之情,但于此,作者笔锋一转,“船走得这样慢,大家一片乡心,正愁无处寄托,不知哪里忽来了两副麻将牌。麻将当然是国技,又听说在美国风行;打牌不但有故乡风味,并且适合世界潮流。妙得很,人数可凑成两桌而有余,所以除掉吃饭睡觉以外,他们成天赌钱消遣。”,作者并未在文中流露出对此类行为的态度,俏皮而轻快。然而我们一对比,便可看到作者对这种口头爱国主义而内在腐化、朽败的讽刺以及对当时留学生空有头衔而毫无用处的嘲笑。

同时作为留学生来说的话,方鸿渐的学位证书之类较之苏文纨是有名无实的,因此,方鸿渐总是气焰比苏文纨低了不少,诚惶诚恐。诚如方鸿渐的父亲说“女人念了几句书最难驾驭。男人非比她高一层,不能和她平等匹配。所以大学毕业生才娶中学女生,留学生娶大学女生。女人留洋得了博士,只有洋人才敢娶他,否则男人至少是双料博士”,然而就是这“借”来的博世之名,方鸿渐也是费了番功夫。作者在此事上好好嘲讽了下“学识”,“方鸿渐进过哲学系的——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柏拉图《理想国》里就说兵士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吏对民众都应该哄骗。圣如孔子,还假装生病,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父亲和丈人希望自己是个博士,做儿子女婿的人好意思教他们失望么?买张文凭去哄他们,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或英国殖民地商人向帝国府库报效几万镑换个爵士头衔,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读这儿时,好像知识分子的脸上被“啪”一下打了巴掌。我们所谓的寒窗苦读,所谓的厚盛的文化积累到头来是为了让我们从中得到可以撒谎伪证的论据,恐怕先贤听了会气到死而复生吧。

另外钱钟书在人物描写方面入木三分且不乏幽默,在写沈氏夫妇时,沈太太“生得怪样,打扮得妖气。她眼睛下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热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说话常有“Tiens!”“O la,la!”那些法文慨叹,把自己身躯扭摆出媚态柔姿”,还有她身上的味道“愠羝”,借方鸿渐的心理描写“这真是从法国新回来的女人,把巴黎大菜场的“臭味交响曲”都带到中国来了。自己在巴黎从没碰见过她,今天偏避免不了,可见巴黎大而天下小”。好辛辣的语言,却让钱先生说的这样俏皮,好一个虚伪装腔、油腻造作的女人,让人倍感嫌弃却觉得好笑。

我记得冯唐说过,让m钱钟书和张爱玲凑一块,看谁刻薄过谁。幽默时揭过三层皮方见了刻薄与内在的嘲讽,而不论是张爱玲还是钱钟书,这“刻薄”都不是没有由来的。若是把人性摊开了去写,用温温软软的棉签还是用尖刻锋利的细针,哪一个一刺便能得到真血?这人性也是一座围城吧,外面的人拼了命的要看个清楚,而里面的人真恨不能眼睛坏掉好不去看它。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围城》中的幽默与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