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等风来,你在等什么?

这是2014年写下的影评,最近翻出来,把它发表在。

我在等风来,你在等什么?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受朋友的盛情邀请,出去腐败了一顿,饭后打了个黑的直奔电影院,准备去看《等风来》。结果问了几个电影院,竟然都没票了,嘿!看来还挺火!最后终于在王府井买到了票,心里已经预设了比较高的期望值。

看完后觉得,没有预想的那么好,但也没有那么糟糕,只要有那么一点能触动自己,我觉得就是有意义的。电影属于慢热型,要真正看进去还得耐得住性子。电影的主题比较多,几乎每个都是点到即止,因此也惹来很多观众吐槽,甚至遭到“比小说差十倍”的恶评。这种比较在我看来是有失公平的,小说没有篇幅限制,可以用海量的文字对一个事实进行详细的陈述,但电影呢,只有107分钟,要铺垫要高潮还要结尾,有时只能做到点到为止,再说,如果把主题都掰开了捏碎了,还要观众思考什么,观众不是弱智,需要有自己的理解。我想,这也是电影的意义所在,它能留给人更多的思考空间。

来说说程羽蒙,其实她叫程天爽,只因这名字是她无法承受之重。“羽蒙”是圣经里的一种怪物,想飞,却永远飞不高。她把名字改了,在我看来并不是为了摆脱“天爽”这个看似俗气的名字,她只是对自己失望了,快失去信心了。“你一个小地方来大城市打拼的女孩,没房没车你的存款,那是你的隐私我无权过问。跟我要公平?So funny!”面对主编刻薄犀利的训斥,她只能强忍着眼泪;站在饭店前,隔着玻璃窗给家人打电话,听着妈妈絮叨:“女儿啊,亲戚都来我们家了,做了好多菜,都是你爱吃的……”电话这头,她哭得泪流满面;黑夜里,她拼命地敲打着别人的门,歇斯底里地喊着她怕黑,真的怕黑,泪水决堤,她以为只要站在光里,就能虚张声势,但黑夜来临时,她也只是一个柔弱的需要呵护的女子;她甚至不敢有梦想,只有愿望,因为她觉得梦想一旦破灭,就再也拾不起来,所以宁愿不再怀揣。她想起母亲说的“撑不下去就回来吧,在家啊,好歹有口热饭吃”,片刻的迟疑却并没有改变决绝的回答:“我不能回去,回去就输了!”即使无处可逃,她还是要这样执着、倔强、拧巴地活着。

回去,就输了。这句话我相信直击很多人的内心,尤其是85后。我一直觉得像我们这代人,尤其是农村出来的,在外面有多么不容易,多么举步维艰, 他们无法了解我们那份深入骨髓的孤独与无助,他们无法了解我们是多么努力在寻找一种叫做安全感的东西, 他们更无法了解我们是多么希望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心中的脆弱与佯装的坚强让我们变得敏感, 白天笑得像太阳,晚上不小心听到一首悲伤的歌就会情绪失控。 我们想要得到承认——领导的夸赞,同事的欣赏,家人的自豪,自己的认同, 为此,我们头破血流。

我们不是不知道,回家该有多好,有亲人的嘘寒问暖,有朋友的依靠,可是,却做不到,因为,回去,就输了。我们可以输了一切,却不能输掉这份高傲的自尊。于是,明明只有两千块,却要过出两万块的生活;明明没有去过那个美好的地方,却还要在别人面前不屑地说,“那地方真的很一般,just so so ”;明明想哭,却要倔强地抬起头不让眼泪流下;明明撑不下去了,却还催眠似的告诉自己,我可以……可这并不是王灿口中的“装B”,正因为,我们能看到最真实的现实,我们伪装,我们粉饰,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让自己有勇气继续走下去。

我们没有想象的那么坚强,但也不是那么不堪一击。“不管你有多着急,或者你有多害怕,我们现在都不能往前冲,冲出去也没用,飞不起来的。现在的我们只需要静静的,等风来!”站在山顶,最初程天爽心中还是恐慌的,狂乱的心跳,躁动的心境,都表示出她那一刻的害怕。可是,当过往一幕幕闪过,她找回了规律的心跳,平坦的心态,风从耳畔拂过,她可以展翅高飞了。

等风来,其实就是让拼命往前跑的人停一停,不要只顾埋头赶路,也要抬头看路,总要先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才能出发。很多人说着追梦追梦,可是在现实中却迷失了方向,忘了最初是为了什么而出发。所以这种时候,我们就要等风来吹散心上的灰尘,只有自己想明白了最想要什么,才能用最正确的方式去追逐。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在等风来,你在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