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出家学佛:出家后的再出家

出家后的再出家

佛陀在世时曾一再预言:后世出家佛弟子,将因贪着名闻利养,败坏教法,如狮子身中虫,食尽狮子肉。佛所制定的僧团轨则,因各种社会原因,在后世不能没有应机适时的变化。寺庙的家族化、产业化、商品化,僧尼乞食为生及不蓄金银、不营俗务之制的改变,国主、信众的布施恭敬,宗派的分立,世俗生活的诱惑,制造了不少名闻利养污染的尘埃,使寺院这块清净佛地也难以保持清净。一些因愤世嫉俗想在寺庙里找到一块清净的安身之地的青年,出家后不久即发现:寺庙并非理想中的净土,且不说旅游观光,男喧女杂,那些令人厌恶的世俗丑恶现象,如贪名逐利、明争暗斗、是非口舌、宗派门户、嫉妒轻慢等,在寺庙里也还是少不了,真是:出了父母的家,又进了寺院的家。这个烦恼家宅,真是不易摆脱啊!

实际上,僧尼毕竟多数凡夫,不清净之事,即佛世的僧团中,也非绝无仅有。教法愈衰,则寺院之家的系缚污染愈重。出家后又被寺院之家的名闻利养污染而丧失法身慧命的现象,宋元以来便已相当普遍。明莲池大师在《竹窗二笔》中曾说:

人初出家,虽志有大小,莫不具一段好心,久之,又为因缘名利所染,遂复营宫室,饰衣服,置田产,蓄徒众,多积金帛,勤作家缘,与俗无异。

到了晚近,这种现象更为习见。既贪名闻利养,则自然难以抵挡住现代生活方式的诱惑,身虽出了家,内心却暗暗羡墓在家人妻儿团聚、酒肉餍足、腰缠百万,乃至西服革履,教授头衔,学者风度。或者整天算计如何争做方丈、名僧,多收徒众,广交权贵,多得供养,将庙子修得多庄严,将山头垒得多高,用各种现代营销技术包装自己,推销自己。如此身出家而心在家,焉能放下一切,专心修学戒定慧,即使坐禅,也难伏心猿意马,即使学经,也如同融靴搔痒,自然会精神萎靡,常怀自卑感。即便成功,也是一身俗气,一派江湖作风。如此出家,良足悲叹!

古人早就指出;出了父母俗家,尚有个出寺院之家的大事在;身出了家,还有个心出家的大事在;出了父母、寺院的家,还有个出三界火宅的大事在;自己出三界火宅,还有率众生同证佛果的大事在。如莲池大师《竹窗随笔》所言:

与三界众生同出三界,而后名为大丈夫也。

慨叹:“出前之家易,出后之家难,予为此晓夜惶悚!”如何出前后一切家?唯有稳操僧尼正业,精进勤修戒定慧,不为任何世间之家的邪风所动,保持一个不住相的空灵心,念念常与般若相应。若非如此,则将永远被世间家宅所缚,宁有出期!

(原载《法音》1991年第10期)

摘自:≪佛法正道论 ≫陈兵教授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出家学佛:出家后的再出家)